查文庫>白居易>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釋義賞析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釋義賞析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釋義賞析

  作品簡介:《觀刈麥》是白居易任陝西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題解: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陝西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guī)人,唐代詩人。800年(貞元十六年)中進士,歷任縣尉、左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 《秦中吟》、《新樂府》,敢於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原文: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 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家很少有空閒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忙。

  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酒漿,

  相互跟隨給在田裡勞動的人送去,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燻蒸,脊樑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