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白居易詠草修辭手法

白居易詠草修辭手法

白居易詠草修辭手法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下面小編收集整理了這首詩的解析,供大家參考。

  1、《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詞語註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佔,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裡”(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髮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

  此詩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並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閒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白居易的詠草是用了誇張修辭手法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詩人,他從小就愛學習,識字很早,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十六歲時,為了求得名師指點,白居易來到京城長安.有一天,他帶著詩稿去拜訪詩界老前輩顧況.

  顧況當時在京城任職,又是有名的詩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點和推薦,日後定能有所作為.白居易把自己的詩作恭恭敬敬地遞上去,顧況接過來掃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開玩笑說:“你的名字叫居易,現在長安城米價很貴,在這裡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聽,心裡禁不住突突亂跳,心想:難道是說我的詩寫得不好嗎?”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說:“請老前輩指教!”

  顧況並未答話,他翻開詩稿仔細地看起來,越看越感到驚奇,特別是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時(語文課本中的《草》刪掉了後面四句),竟不禁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顧況看到這裡,禁不住拍案叫絕:“好詩!真是好詩!”他又把頭轉向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日後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長安居住下去是不難的,剛才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白居易得到顧況的賞識,心裡非常高興,學習寫詩的勁頭更大了.為了寫好一首詩,他常常廢寢忘食,反覆吟誦,仔細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貼切,音韻上是否優美,一首詩改了又改,不厭其煩.他的詩不僅內容充實,而且明白如話,通俗易懂.他每寫一首詩,常常去村頭、小院念給那些不識字的老婆婆聽,看她們能不能聽明白.如果有難懂的字眼,白居易就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聽明白為止.因此,白居易的詩雅俗共賞,在社會上流傳很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歡他的詩.人們把他的詩刻寫在名勝古蹟處,旅店酒樓裡,鄉鎮屋牆上,甚至還傳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