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贈別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贈別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贈別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不僅工詩善畫,且精通音律,擅長書法。詩歌、音樂、繪畫三種藝術在審美趣味上相互融會、相互滲透,具有獨特的造詣,被蘇軾譽之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王維贈別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維(701—761 ), 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九歲知屬辭,十九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二十一歲(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大樂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規表演黃獅子舞被貶為濟州(在今山東境內)司功參軍。宰相張九齡執政時,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李林甫上臺後,王維曾一度出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二年後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陽去主持考試工作。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和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維被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叛軍所俘,他服藥取痢,佯稱瘖疾,結果被安祿山“遣人迎置洛陽,拘於普施寺,迫以偽署”。

  平叛後,凡做偽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維因在被俘期間作《凝碧池》詩懷念朝廷、痛罵安祿山,得到唐肅宗的讚許,加之平亂有功的胞弟王縉極力營救,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來又升遷為尚書右丞。但自此,王維變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隱、奉佛參禪、吟山詠水的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王維的詩歌創作道路大致以開元二十六年(738)張九齡罷相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詩作大都反映現實,具有明顯的進步政治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後期的詩作多是描山摹水、歌詠田園風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達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但情緒的主調卻是頹唐消極的。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王維詩鑑賞

  這首詩是青年王維所作愛情詩的代表。該詩由物感懷,藉助紅豆鮮豔色彩和有關的動人傳說,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暢的語言,傳達濃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傳至今仍不失為詠物詩的名篇。

  “觀物微”而“託興遠”,是古人作詠物詩常用的一種手法。王維深解詩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現技巧上有許多可借鑑之處。

  首句“紅豆生南國”,落筆不俗,指出所詠之物及其生長環境,同時向讀者托出了一顆由古代傳說所凝成的愛情珍珠。它借遙遠的南國與久遠的傳說,將人們思緒帶到戀人所在的'海角天涯。

  第二句“春來發幾枝?”,這句發問,明為對相思木的關切,實則是詩人對對方愛情發展的關切。春天相思木適逢甘霖,新枝兢秀,愛情之花不也是在此時成長、開放的嗎?這裡儘管是發問,但一個“發”

  字卻帶有相當肯定的語氣,充分表現了愛情的純潔和蓬勃發展。

  一首詠物詩,僅有細緻入微、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並不能表達主題,由此詩人由物及人地展開了心靈的刻劃。“勸君多采擷”一句承上轉入,希望戀人多多采擷殷紅鮮亮的相思豆,讓象徵愛情的紅豆充滿衣兜,暗示他們的愛情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一個“勸”

  字勝過千言萬語,一下子拓寬了詩境,為下句的飛躍作好了鋪墊。

  末句“此物最相思”,筆鋒陡轉,點出相思主旨,意思是這顆顆紅豆最能代表和傳遞我對你的相思。給人以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美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詩鑑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遊。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有了深刻認識,並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首句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倍加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淒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悽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裡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侷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這兩句詩著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於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遊子形象,更加鮮明。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說。這裡,詩人巧妙地透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

  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遊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悅,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

  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