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教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教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教學設計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範讀自由讀 指名讀。

  三、精讀理解

  1.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①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並說說句意。

  ②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①“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②(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③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 。(句意讓學生說。)

  ④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⑤這是一種多麼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⑥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5.自由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說說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麼相同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出示: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著花紋的窗戶。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透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著寫詩,不要怕,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