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七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七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生平以及他的文學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背誦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積累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悠揚的古琴曲就像時光機一樣,把我們帶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皓月當空,引發了古人無限情思,我們似乎聽到有兩個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誰呢?他們又在談論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藉著這琴聲和蘇軾的這篇文章,帶著我們的疑問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看誰瞭解蘇軾的有關資料最多。

  (請學生髮言彙報瞭解的資料,然後展示課件,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

  二、朗讀,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朗讀,儘量大聲的讀,然後請學生說說自己讀的怎麼樣?(讀的不大好,或者讀的不錯……引到錄音朗讀)

  2、聽錄音朗讀,對照自己的朗讀找距離(引到翻譯理解文章內容上來)

  3、藉助手頭的工具、註釋和自己的文言積累,合作譯讀文章(請學生提出討論過程中的疑問,課堂討論,教師提出文言積累要求)

  4、出示課件,提供參考譯文

  三、背誦

  1,展示課件中,圖文結合,請學生配樂朗讀(四個不同的圖文)

  2,聽錄音朗讀,自己試著背誦或者跟讀

  3,背誦

  四、品味

  出示課件問題:

  1、文中寫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裡的詞、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樣的景物特徵,怎樣描寫的?

  3、揣摩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裡哪些語句是作者感嘆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4、教師總結:

  蘇軾在自己的政治觀點不被人認同,出獄被貶後,還能以這種豁達的心胸寫下如此優美的文章,試問我們也有如此心境麼?那麼讓我們藉著音樂和美麗的景色,也來學學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賞月夜圖,傾聽古曲,可以學著古人,激發情思也寫一個短文或者寫一兩句自己想對蘇軾說的話。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2

  內容預覽:

  記承天寺夜遊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絡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寢()

  |看課文註釋,瞭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翻譯全文。

  透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

  學生思考,明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

  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託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鬱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後,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於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詢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麼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二、配樂朗讀(幻燈片5)

  三、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 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

  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註解。讀四遍,握文意。

  (自由讀齊讀賽讀)

  ──第二關同學們過得很容易,下一關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挑戰第三關──改寫之中理文意(幻燈片7)

  四、自學指導(即幻燈片8)

  1、改寫課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詩分列句式,將課文內容改寫成幽默、趣味、口語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籠蓋全篇文意。

  2、共同欣賞講評。

  五、班內交流

  品評範文(幻燈片9~12)

  ──到此為止,大家已經過了三關《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千里護送皇嫂,出五關斬六將,看來大家過關斬將的本領也不錯嗎?我的給大家設個難關。

  挑戰第四關──看誰做得好(幻燈片13)

  1、喜歡文中寫景的句子嗎?主要寫得是哪種景物?如果喜歡說說理由。(幻燈片14)

  討論交流。

  2、我們身邊有許多閒人,文章中的閒人與他們一樣嗎?(幻燈片15)

  六、創新作文(幻燈片16)

  月總是文人墨客的愛物,詠月文章數不勝數。課文作者寢而見月,見月而起,起而尋友,尋友賞月,以水喻月,最後寫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何夜無月。請以月為話題寫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快樂嗎?還有什麼疑問嗎?有疑問就對了,因為一節課的結束就是同學們探索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將會有無限的樂趣等待著你。

  〖板書設計

  記成天寺夜遊

  月景

  閒人

  (清澈透亮)(閒情雅緻)

  豁達胸襟

  (不得志的鬱悶)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記承天寺夜遊〉〉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與明澈,淡定與安詳。《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啊?只有“閒”著的蘇軾才能讀懂它,只有達觀灑脫的人才能讀懂它,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能讀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麗淡雅,人因月又倍增瀟灑而達觀,二者交相輝映。因此,我覺得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兩個詞:一個是“月”,另一個就是“閒”。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並能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學過蘇軾的兩首詞,還記得嗎?(《浣溪沙》、《水調歌頭》)。我們一起來背誦裡邊的名句並複習它們的表達作用。(《浣溪沙》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勸告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可見其熱愛生活,曠達樂觀。《水調歌頭》中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否定離愁別緒,以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發出對人生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元豐六年,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他寫了《記承天寺夜遊》,他還會有這種曠達樂觀嗎?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記承天寺夜遊》。

  二、誦讀課文

  1、自由誦讀。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頁下注釋解決,並利用老師教過的方法來斷句。

  2、聽範讀。要求:注意生字的讀音,注意範讀的語調、節奏和重音,用筆劃出朗讀節奏。

  3、齊讀。要求:讀準生字讀音,讀出課文的節奏、語調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學生藉助頁下注釋和資料,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要求:翻譯時必須字字句句落實,為即將到來的比賽作好準備。

  四、“我和月亮有個約會”小組競賽

  競賽規則:全班分為甲、乙、丙、丁四個小組,競答各關的題目。題目分為搶答題和必答題。搶答競賽時,搶先展示本組答案的小組視為搶到了答題的權利。注意:每次闖關都必須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關相約蘇軾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二)第二關尋賞月人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三)第三關攜手懷民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四)第四關庭中步月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比賽結束,老師總結,表揚優勝小組)

  五、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並體會其意境

  1、找出描寫月色的句子。

  2、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1)你的圖中出現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腦當做電視機,讓畫面更細緻、逼真,使畫面動起來,在大腦中放映特寫鏡頭。

  (3)讓畫面連貫起來,同桌之間把大腦電視機中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給對方聽。

  3、出示一張圖畫,要求學生結合剛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處,並體會畫面的意境。

  明確:“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一池春水的靜謐感;“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4、這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搖曳,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朗讀呢?(欣賞、欣悅)請大家用自己的聲音把月光之美表現出來。

  過渡語: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段景物描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冰清玉潔、寧靜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

  六、體會作者的心境

  在最後一段,作者因景抒懷,惋惜無人賞月,在結尾連發兩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意思很明確: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過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多啊!我們眼中的“閒人”指的是哪種人?

  教師引導:

  1、聯絡寫作背景理解。

  寫作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誹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

  2、聯絡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和“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來理解。

  由此可知,“閒人”有兩層意思:

  ①、被閒置的人。(貶謫的悲涼,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有閒賞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達觀)。

  2、老師小結。

  七、背誦

  1、按提示背誦。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背誦時可按什麼思路進行背誦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記承天寺夜遊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過)

  庭下,水中,蓋。(經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閒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皆

  景語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重點】

  1.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句子。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裡,(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戶:門; 欣然:愉快地,高興地;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因為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

  念:想,思考; 遂: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寢:臥,睡; 相與: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都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橫:交叉錯雜; 蓋:原來是,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但:只是,不過; 耳:而已,罷了”;

  閒人:這裡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練含蓄、饒有趣味的語言。

  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方法:自讀、講讀、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蘇軾是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於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清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於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

  二、閱讀主場

  (一)學習小組組織對課文的閱讀。(查工具書或參考書,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二)抽兩三個學生朗誦,檢查學習小組組織閱讀的效果。如有問題,請學生糾正或老師訂正。

  (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好的譯文安排在組上、班上交流。教師指導中提醒學生注意下列詞句:

  念無與樂者(想,考慮)(……的人)

  懷民亦未寢(睡覺)

  相與步於中庭(相約一起)(散步)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不過)(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留連光景的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問題討論。

  怎麼看待“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慨嘆?

  這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師生一起朗誦課文,再次感受課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閒適。

  三、閱讀尾聲

  (一)師生合作研究“探究練習一、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課堂背誦課文。

  (四)佈置作業。

  向家長朗誦課文,並把課文的大意講給家長聽。抓住結尾處“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蘇軾談心,就自己的認識看法寫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