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精選8篇)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精選8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1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閒人”。有“鏡湖元自屬閒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閒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閒人”的黃庭堅。

  “閒人”顧名思義“清閒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閒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並無實權。整天優哉遊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閒情雅緻。可事實上,蘇東坡的“閒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閒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鬱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閒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後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閒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後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閒”或許對於古人而言,並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並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隻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閒適的彼岸。“磨刀不誤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閒。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後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後,才捨棄了幻化的繁華,迴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只是片刻清閒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2

  月光所到之處,萬物都鍍上一層清冷的光輝,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在於遠離世俗的喧囂:藻荇在墨綠色的溪水中縱橫交錯,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夢迴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貶謫的悲京還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溫飽也成了問題。蘇軾白天耕種,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雞不鳴,犬不吠時才能享受一份清閒,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正解衣欲睡,卻不想辜負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可是以蘇軾現在的處境,朝廷打壓,環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誰願與他為伍?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蘇軾遇見了同樣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黃州的張懷民,可能是雙方的遭遇相同,讓他們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最高階的靈魂契合,也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得知張懷民亦未寢,內心欣喜,於是相約步於庭中,不謀而合,月光澄澈、樹影斑駁、幽靜清新。望著這一輪明月,蘇軾是否會念起遠在他鄉,聚少離多的親人;是否會想起曾經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寒寥數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複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他深知:他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國家為這黎民百姓而活,他為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不汲就於富貴與名利。對於蘇軾來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眾生。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氣兒”。他純真、質樸,敢說敢做,一生率性而為:因為他的率性吃盡了苦頭;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夕陽亦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每一次貶謫,對於他人來說,或許是最落魄的人生低谷;但對於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鬥角於官海沉浮,捨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鉅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裡的一處芬芳。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3

  蘇東坡是一位“閒人”卻又不是。“閒”在他被貶黃州後遠離朝廷,過著艱苦悠閒的生活,不“閒”的是那顆文壇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總是會造就出另一個人,蘇東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萬人景仰,天下無不羨慕之人。他此刻並不是“閒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壇頂峰的詩人,但他這“文人”的生活成為了他自嘲“閒人”的契機,人太過出名便會衍生妒嫉,多虧於古代的獨特性質,“三人成虎”、“人紅是非多”社會輿論壓力下的他捲入了“烏臺詩案”。可正是在這監獄中也不忘寫詩給弟弟,就連獄卒都為之親備洗腳水,這無不體現蘇軾的魅力所在,他投身於文學的心是從不閒著的。

  被貶黃州,從未有過的生活讓他在逆境中成長,曠達的心境是在無數次鞭打下形成的,開始你是蘇軾,之後便是蘇東坡。不甘於死亡卻有著頑強的心態的他自封“東坡居士”,種菜、生活、養田。悠閒地生活洗淨了他疲勞的心,褪下了萬人景仰的光輝,此刻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這顆心卻不因被朝廷貶謫而停止成長,自我深刻反省後的他,反對了自己追求於他人的讚賞,沉溺於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膚淺生活,這次的他並不是乖巧地自我調整,恰是重懇的剖析,就這樣尋求自我的大課題在被貶的時機下邁出了第一步。要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此之前從無一人,在此之後萬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錘鍊下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真正的靈魂所在。人始終不可能低著頭走路,他要麼倒下,或是站起來勇往直前。他的個性衝破了枷鎖,就像鳥兒衝破殼般,創出了新的世界,這樣強大的衝力塑造了一個不理會嘲弄,洗刷了世俗,擁有著獨特精神的蘇東坡。

  他不閒,可以說從不!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夢想,是信仰,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區別。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敢於放下面子的活著,才能奏響千古傑作的序章。待到蘇東坡精神養就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真實、自我的蘇東坡,一個追尋自我的勇者,一個擁有從不“閒"著的心的文人。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4

  開啟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於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儘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於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儘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區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閒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閒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裡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閒人”,並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藉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淨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5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塗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複製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我想對於那時的蘇軾來說,在哪裡看景都已無所謂了吧,不然也不會在找到張懷民後就直接在承天寺裡待著散步了。蘇軾在文中末尾所寫的“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或許表明他那時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個可以陪伴他的閒人了吧。古文觀止中有一句話說:“其曲彌高,其各彌寡”。蘇軾的為人太過於清高,所以他的人生樂章能與他一起合著唱的人,定然寥寥無幾,他不願自降身份,與那些世俗同流合汙,所以也註定了他的知音難覓。否則,以蘇軾之才華,又何愁身邊無友,又何愁掌上無權呢?

  對於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階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願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覆陷害忠良。

  或許對於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6

  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造晨曦是為了人們甦醒,創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於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裡。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月光一照,愈發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譟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悽清的夜。

  被貶的痛苦,失落的惆悵,久久難以釋懷。如此美景,忙碌之人定然是欣賞不到的,而只有閒暇之人才會細細觀賞,蘇軾與張懷民正是那因貶而閒的人,因此,他們怎能錯過?而兩個“閒人”能有“閒情”來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這是幸呢,還是不幸呢?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淨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鬥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蘇軾和懷民意欲在這清靜之夜尋求解脫,慰藉傷痛的心靈,追求純淨的世界。而幽幽的月光靜靜的月夜能讓他們如願嗎?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7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佈於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遊》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於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閒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緻。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於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後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裡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現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麼?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常回旋著如此的言語:“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後門吧。”“嘿嘿,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雲外,哪裡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聖的天使在世界永駐。“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習。請那些碌碌於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現美慧眼吧,因為只有你發現美,才會愛美,並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足。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8

  美麗的月,悽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鬱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麼可貴的樂觀,寫到這裡,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悽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裡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為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裡,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瞭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