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優秀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優秀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優秀教案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瞭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並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於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於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遊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鑑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為優美的文言遊記,我的教學目標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瞭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鑽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情境匯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被貶為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於承天寺,本文就寫於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後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後回答:(1)尋友夜遊(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為“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著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因此,文章融情於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採用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生答:作者透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後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藉此闡明瞭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閒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美是如此執著地追求啊!

  (五) 說一說

  (!)教師: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挫折,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呢,請同學們談一談。

  (學生暢所欲言)

  (2)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並談談喜歡的原因或感受。

  (六) 背一背

  把自己當作蘇軾,想象當時的情景,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自由背誦課文。

  (七) 作業:

  比較柳宗元與蘇軾兩人寫作時心境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