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讀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有感

讀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有感

讀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有感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裡,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於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於名利而負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後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