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真題集錦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真題

《記承天寺夜遊》中考真題集錦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閱讀下面[甲][乙]兩個文言語段,完成24—27題;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

  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24.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①不以物喜:介詞,因為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只,不過

  25.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項是( B )(2分)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B.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念無/與為樂者 D.相與步/於中庭

  26.把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菜交叉錯雜,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27.[甲]段中抒發作者政治抱負的一句是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

  [乙]段末三句抒寫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悶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動。(2分)

  二、2003年廣東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 步於中庭。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4.用現代漢語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3分)

  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

  5.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內容可用4個字括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3分)

  6.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曠達(答“豁達”也給2分;答 “懷才不遇”、“憤憤不平”、“樂觀”等給1分;答“閒適”、“熱愛自然”不給分)的心境。(2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鄲市(課改區)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14分)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選文的作者蘇軾與其父蘇、其弟蘇轍並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1分)

  5、將文章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

  6、用“/”標示下列語句朗讀的語意停頓。(1分)

  蓋/竹 柏 影 也

  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

  ①念無與為樂者

  念:考慮,想到

  ②相與步於中庭

  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譯文:(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戶外。

  ②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9、作者在文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繪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曠達(或雖遭貶謫依然曠達)。

  四、2006年山西省(實驗區) 比較閱讀蘇軾兩篇作品,完成3-7題。(10分)

  [甲]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把灑 問青天(端起灑杯)

  (2)念無與為樂者(考慮 或:想著)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1分)

  A.不知/天上宮闕 B.我/欲乘風歸去

  C.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D.相與/步於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3分)

  (1)請出與“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想對應的作品原句。

  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筆下柏影也。

  譯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2分)

  A.甲、乙兩篇均寫於作者仁途失意之時,甲表現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乙透露出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兩篇都寫月,甲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傳神的文字,描繪了空靈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嬋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閒人”指無所事事之人。

  D.甲、乙兩篇分別是詞和散文,體裁不同決定了語言風格的不同:前者浪漫灑脫如行雲流水,後者凝練含蓄饒有餘味。

  7.仔細體會以上兩篇作品的詩情文意,談談你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的認識。(2分)

  答: 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為;——正與月亮有圓時,

  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本是自然的規律。

  五、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17—19題。8分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明。懷明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3分參考答案: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 高興地 )

  念無與為樂者 ( 想 )

  庭下如積水空明 ( 形容水的澄澈 )

  18.譯句子。3分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清閒的人罷了。

  19.“閒人”一詞,滄桑凝重,它隱含了作者怎樣的心境?(2分)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六、2007年浙江衢州

  記承天寺夜遊

  宋·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遂. 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於是,就 )

  (2)懷民亦未寢. ( 睡覺 )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只 )

  20、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3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21、“積水空明”、“藻、交橫”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2分)

  答:寫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點。

  22、本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你認為文章表達了作者哪些微妙而複雜的感情?(3分)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等。

  七、2007年山東省棗莊市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拭《記承天寺夜遊》

  7.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

  A.月色人戶(窗戶) B.念無與為樂者(想到)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譯有誤的一項是( D )

  A.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C.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倆這樣閒極無聊的人啊。

  9.下列對文章的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寫出了作者賞月的興奮喜悅之情。

  B.“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和對人生的感慨。

  C.蘇軾“念無與為樂者”的“樂”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在思想內容上有著相同的意。 D.本文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一個“閒”字。

  八、2007年山東省淄博市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8~10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乙)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 ,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遊記》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月色入戶。戶: 門

  ②其實湖光染翠著工。工:美妙

  9.用現代漢語譯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②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世道哉!

  譯文:這種心得樂趣只能于山中隱逸的僧侶閒遊的人共享又怎麼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談論。

  10.這兩段文字都寫了“月景”,但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2分)

  答:前者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透過比喻表現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透過描寫竹柏的影子來間接表

  現月光的明亮;後者則是單純用直接描寫來表現“朝日始出,夕未下”時月光的別樣趣味。

  九、2007年德州市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10.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月色入戶.

  戶:門

  ②懷民亦未寢.

  寢:睡覺

  11. 用現代漢語譯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②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12. 本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你認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本文表達了作者微妙複雜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閒、人生

  的感慨。

  十、2007年荊州市

  閱讀《短文兩篇》,完成下面9-12題。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9.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曉霧將歇. (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月色入戶. ( 門 )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 (院子(或“庭院”) )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只是(或“只”) )

  10.詞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B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問今是何世

  C.與:念無與為樂者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D.尋:尋張懷民 尋病終

  11. 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② 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水中藻、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12.簡答。

  ①從表達方式看,兩文都有緊扣景物特徵的描寫,也都有堪稱點睛之筆的議論。

  ②從思想感情看,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但作者的心緒並不同。《記承天寺夜遊》的蘇

  軾是受到貶謫的“閒”人,

  《答謝中書書》中的陶弘景則堪稱隱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個字)。

  十一、2007年山東省棗莊市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拭《記承天寺夜遊》

  7.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 )

  A.月色人戶(窗戶) B.念無與為樂者(想到)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譯有誤的一項是( D)

  A.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C.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倆這樣閒極無聊的人啊。

  9.下列對文章的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C )

  A.“欣然起行”一句寫出了作者賞月的興奮喜悅之情。

  B.“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和對人生的感慨。

  C.蘇軾“念無與為樂者”的`“樂”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在思想內容上有著相同的意味。 D.本文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一個“閒”字。

  十二、2008年湘西自治州

  比較閱讀蘇軾的兩篇作品,完成9 一12 題。

  【甲】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 分)

  (l) 左牽黃,右攀蒼(黃狗)

  (2)念 無與為樂者( 想 )

  10.下列句中的“/”廣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 2 分)

  A.千騎 / 卷平岡 B、酒酣胸膽尚 / 開張

  C.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D、相與/步於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3 分)

  (l)請寫出《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蘇軾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答: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答: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 1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 2 分)

  A.甲、乙兩篇均寫於作者仕途失意之時,甲境界開闊,表達愛國熱情;乙透露出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兩篇都寫到了“月”,甲篇“會挽雕弓如滿月”,表現了詩人殺敵報國的英雄氣;乙篇用形象的比喻、傳神的文字,描繪了空靈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閒人”指悠閒之人。

  D.甲、乙兩篇分別是詞和遊記,體裁不同決定了語言風格的不同:前者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後者凝練含蓄,饒有餘味。

  十三.2009年山東泰安市

  【甲】水陸草木之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者耳。兩人耳。

  7.解釋加點的詞。(4分)

  ①陶後鮮有聞

  鮮:少

  ②清漣而不妖

  :洗滌

  ③亭亭淨植

  植:豎立

  ④相與步於庭中

  步:走

  8.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文:我惟獨喜愛蓮花,蓮從淤積的汙泥里長出來卻不受一點沾染。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似的水草交錯縱橫,

  原來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9.甲文運用了託物言志表現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4分)

  十四.上海市

  (三)閱讀下文,完成第9—11題(8分)

  記承天寺夜遊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9、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蘇軾(人名)。(2分)

  10、用現代漢語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 中庭。

  答: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到院子裡漫步

  11、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和起因。

  B、第②句寫出了作者與張懷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寫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顧亭林居家恆服布衣,俯身者無寸縷之絲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貶後複雜的內心感受。

  十五、(2011真題)臨

  閱讀下面【甲】【乙】兩個文言選段,做6-9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記承天寺夜遊》)

  【乙】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

  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節選自袁宏道《西湖遊記·晚遊六橋待月記》)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戶。 戶:窗戶

  ⑵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⑶止.午、未、申三時。 止:僅僅,只是

  ⑷其實湖光染翠之工。 工:美妙

  7.用現代漢語譯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⑵安可為俗士道哉?譯:怎麼能講給那些世俗的人聽呢?

  8.【甲】【乙】兩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分別是什麼?同是描寫月色,兩文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5分)
   
      ⑴寫月語句:

  【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⑵描寫方法:

  【甲】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透過比喻描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透過竹柏的影子,間接地寫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透過對月下景物的描寫,間接表現了月光的別樣趣味。

  9.【甲】【乙】兩文篇末的議論分別表露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或感情?(2分)

  答:【甲】文表現出作者豪放曠達的人生態度,也隱含著被貶後內心的悲涼與自慰。

  【乙】文表現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