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題目】
A、基礎儲備卷
時間(30分鐘) 分值(50分)
1.給加點字注音。(6分)
欣然( ) 遂至( ) 未寢( )
藻荇( )( ) 竹柏( )
2.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6分)
①念無與樂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與步於中庭( )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 )
⑤蓋竹柏影也( )
⑥如吾兩人者耳( )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義。(4分)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閒人 古: 今:
4.填空。(10分)
①本文的作者是 ,字 ,號 ,眉山(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北宋 家< 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 ”,三人同為“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死後諡號“ ”。
②全文以“ ”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 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③文中描寫月下之景的語句是 。
④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 。
5.本文的構思角度是( )。(4分)
A.託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類比象徵 D.以物喻人
6.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你認為哪些語句與“閒”字有關?(10分)
7.“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這句話包含了作者怎樣的複雜情感?(10分)
B、綜合提升卷
時間(45分鐘) 分值(50分)
1.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比較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回答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王子居山陰①,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③,忽憶戴安道④。時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經宿⑦方至,造門⑧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選自《世說新語·任誕》)
【註釋】①山陰:今浙江紹興。 ②皎然:潔白的樣子。 ③左思《招隱詩》:表現隱居的樂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縣名,今浙江嵊縣。 ⑥就:拜訪<訪問。 ⑦經宿:一整夜。 ⑧造門:這裡是到門口的意思。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欣然起行( ) ⑵念無與為樂者( )
⑶相與步於中庭( ) ⑷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3.翻譯句子。(5分)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4.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來描寫月色。你能寫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關於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或語句嗎? (3分)
5.兩段文字都寫了月色<月夜,請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點。(5分)
6.兩段文字都是寫的夜找好友,請比較他們的異同點。(提示:可從目的<原因<結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慮)(5分)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西湖遊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餘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7.根據上下文,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6分)
①從武林門而西( )
②突兀層崖中( )
③即棹小舟入湖( )
8.從文中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對西湖嚮往已久<急於一覽的迫切心情?(4分)
9.文中寫了哪幾種景物?主要用了哪種修辭手法?(5分)
C、新穎考題集萃卷
時間(45分鐘) 分值(50分)
1.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閒”字相關。
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閒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緻的感覺。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佚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文;石樑喧,龍靜;石樑急,龍緩;石樑衝蕩無前,龍仇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
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3.根據上下文,解釋下列加點詞。
及前諦視( ) 此其所以異也( )
或遠立而濡其首( ) 以為瀑狀不過爾爾( )
4.用課文原句填空。
①大龍恰無聲響飄散無著的原因是 。
②遊覽大龍給作者的啟示是 。
5.“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這句話修辭手法有怎樣的特點?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得幸於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審①上曉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眥睚②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會幸苑中,樂將作,遂旁設一虛坐,置琵琶於其上,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上曰:“汝輩何為也?”進曰:“羅程負陛下,萬死不赦;然臣輩惜程藝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
【注】 ①審:明白,清楚。 ②眥睚:怒目相視的樣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能變易新聲( ) ⑵會幸苑中( )
⑶樂工等羅列上前( ) ⑷卒不赦程( )
7.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得幸於武宗 不得永奉陛下 B.必為奇巧聲動上 置琵琶於其上
C.由是得幸 會幸苑中 D.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 以是為恨
8.用原文語句填空。
羅程“果以眥睚殺人”的原因是“ ”,樂工為羅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羅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9.翻譯句子。
⑴他工輩以羅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
⑵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10.你從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A、基礎儲備卷
1. xīn;suì;qǐn;zǎo xìng;bǎi
2.①思考;②於是,就;③共同,一起;④清澈透明;⑤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是”;⑥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3.①古:只是,不過 今:錶轉折;②古:指不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今:無事可做的人
4.①蘇軾;子;東坡居士;文學;書畫;三蘇;文忠 ②月光;夏夜月光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B
6.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如“月色入戶”透露其門庭冷落,“念無與樂者”透露其交遊之稀,“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閒。
7.貶謫的悲情,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等複雜的情感。
B、綜合提升卷
1.①張懷民也沒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②院子裡地面上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積水中的藻和荇,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③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像我們兩個一樣的“閒人”罷了!
2.⑴愉快地,高興地;⑵想,思考;⑶共同,一起;⑷只是
3.我原本就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沒有了就回去,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
4.提示:可從蘇軾的《水調歌頭》中任選一句(附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提示:兩段文字都寫出了月光的皎潔,運用了側面描寫;【甲】段描寫的詳盡些,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乙】段描寫的粗略些。
6.兩段文字都表現了他們曠達的胸襟,都是觸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為了找好友一起遊玩,找同樂者,最終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過程,是想念好友,最終沒有去找。
7.①向西走 ②高聳的樣子 ③划船
8.心飛湖上;茶畢,即棹小舟入湖
9.文中寫了山色<花光<溫風<波紋四種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C、新穎考題集萃卷
1.A
2.A
3.仔細看;……的原因;沾溼;……的樣子
4.①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 絕無憑藉 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②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大龍是瀑非瀑的特點。
6.⑴變換。⑵正好,恰好。⑶排列,排成行列。⑷終於。
7.D
8. ①恃恩自恣;②惜程藝天下第一(或:以程藝天下無雙)
9. ⑴其他的樂工們認為羅程的演奏技藝天下無雙,想利用這個理由使皇上改變主意。 ⑵你們這些人惋惜的只不過是羅程的技藝,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傳下來和法律。
10.示例:①英明的統治者會以國法為重,不會因偏愛和人情而廢法。 ②恃恩自恣終會釀成大錯。 ③人才雖能得,但法律是無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應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