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課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課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課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是怎樣的呢?湖心亭看雪是語文課文重要的一課,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課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gēng)定矣,餘挐(ráo)一小船,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jiè),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zhān)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qiǎng)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

  這一天初更以後,我乘著一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西湖雪夜霧氣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蘇堤),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的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伕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和您一樣痴的人啊!”

  賞析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這天凌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然後,作者筆鋒一轉,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遊人,不能不說是奇蹟,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餘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於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於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裡等世俗的問題並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最後,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痴”,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