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及討論
引導語:《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描寫西湖美景的詩,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及討論,歡迎大家閱讀!
《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及討論
(一)《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湖心亭看雪》,作者是誰?
生:張岱。
師:看註釋作者什麼時期的人?
生:明末清初。
師:活了多少歲?(82?83?84?)
生1:82
生2:83
師:到底是82還是83?
生:(齊答)82
師:他生活在明清兩代的人,“跨時代”——他在明朝活了多少年?(上面有資料呀!)
師:作者在明王朝生活了多少年?
生:47年。
師:清朝活了多少年?
生:35年。
師:張岱出生於仕宦之家,自己也做官,有條件享受宮廷生活,特別是47年明王朝。清朝之後在深山老林裡著書,一直到死,披頭散髮,連親人都認不出來,像獨獸怪物。如此之人,你想他對明清朝的感受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對明王朝是怎樣的?
生:懷念。
師:對清王朝又是怎樣的呢?
生:看不慣。(老師引導)
師:所以他在深山中寫的書都命名均有“夢”字。請同學們看書,這兩本書分別叫什麼?
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師:回首47年生活人生如夢,往事如一夢,一場空!
師:今天《湖心亭看雪》是《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文章。同學們數有多少行文字?
生:10行。
師:嚴格說才九行文字,不到兩百字,卻有極高的作品藝術價值,是《陶庵夢憶》的代表作。
生:(竊笑)
師:不信,請看課文。
師:作者看雪的地點在哪?
生:西湖
師:西湖在哪?
生:(沒反應).
師:不知道?那我提示一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上有描寫西湖的詩句是?
師生共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裡的最後兩句是?
師生共讀:“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師:可見西湖是個美麗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是文人雅士閒居之地。然後我們再看題目——《湖心亭看雪》(老師指著黑板)重點詞是哪個?
生:“看”。
師:對,西湖不是個小地方,是個美麗的地方,那他去看什麼呢?
生:“雪”。
師:那“雪”有什麼特點?有詩句……李白“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句為例。
師生共答:“白、冷、純潔”。
師:我們學習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那陶淵明愛什麼?周敦頤又愛什麼?
師:陶淵明喜歡菊,周敦頤愛蓮,愛菊、愛蓮都有弦外之音。他“看雪”也有弦外之音,有深層之處。更深層在文章中。先請同學們大聲自讀一遍。
生:全班齊讀課文。
師:(學生讀完之後)老師沒有叫你們齊讀,但你們讀得很整齊。學習語文,讀是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
師:看得出讀過且非常熟。
師:告訴老師張岱是什麼時間去看雪?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
師:崇禎是哪個皇帝的年號?
生:是明朝的朱由檢。
師:為什麼寫崇禎呢?
生:體現出對明朝的懷念,因為崇禎是明朝的亡國之帝。
師:對,是流露出一個“懷念”之情。
師:這個時間具體嗎?
生:不具體。
師:“十二月”,很籠統,有具體的嗎?有哪個更具體?
生:“大雪三日,三更時”。
師:三,指的是多,但還不具體。
師;再詳細一點?
生:是日更定。
師:是,這;更,晚上八點(見註釋)。連起來,那就是?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紛飛三日,是日更定”(學生用原文回答)。
師:並沒有具體指哪一天,此在暗示張岱這五年朦朦朧朧像夢一樣去看雪,這讓同學們想起來什麼?
生:(大笑)
師:朦朦朧朧又是觸及到誰的神經了(小聲地),好好聽課。
師:這一天的天氣情況怎麼樣?快,快點。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俱:都;絕:停止)。”冷呀,可作者高興,因為準備充分。做了什麼準備?
生:全橈一小船,擁毳衣爐火“。
師:冷,卻要去看雪,結伴來嗎?
生:“獨”,說明只有一個人。
師:“獨”這個字很面熟,上學期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本學期陶淵明“獨愛菊”。“獨”字藏著多少感情?(孤獨——執著),為什麼執著?還要晚上去?你能看得懂嗎?
生:不懂。
師:真的難懂,因為這是作者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白天不見人,晚上更看不到人。不見人,也不想看見。有同學說對人不感興趣。對人有看法,認為不愛看雪,雪純潔無瑕,不愛看,在他眼裡,人是低俗庸俗的(上文講了“白丁”),迴避這些人。
師:晚上看雪未必有白天效果好。可見他不在乎看,而在乎雪。正因如此,此人內心孤獨,與眾不同。認定自己行為就好,孤高自賞(不是同學們說的自戀),有冰雪的操守。這就是深沉之處。我們年齡段真看不懂。
(板書:張岱思想情懷:孤高自賞,超凡脫俗,抱有冰雪的操守。)
師:看雪總印象是什麼?
生:“上下一白。”
師:“霧凇沆碭”是什麼意思?“上下一白”的“上”指哪裡?還有“雲”,“水”,各是指什麼意思怎樣的情景?(學生配合回答)
師:有哪些亮點描述?
(生配合“湖影”,湖心亭)
師:長堤只是一個痕跡,“一點”,“一介”,“兩個粒”,這幾個詞說明作者對景只寫印象而不細寫,這是白描。第一次遇到。“白色”的“白”,描寫的“描”。
師:我來翻譯這一句:湖心亭一點(輪廓)……而已,湖上,惟一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越變越大還是越變越小?為什麼?此時真是越來越小,微不足道,人生如滄海一粟,心情拔涼拔涼的。
師:到亭上,又發現了什麼?
生:讀最後一段。
師:沒有動腦筋就回答問題了,隨大流。我問:“在亭上發生了什麼事?”出去時不想見人,但到亭上真看到了人。幾個?什麼樣的人?
生:(齊答)兩人,金陵人。帶著氈子、酒。看雪。
師:看到的人和他一樣:看雪。驚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師:“此人”何許人?
生:讀(黑板板書)。
師:知音難愈,遇到了知音,喝了酒,三大杯嗎?很多杯嗎?
高興嗎?
生:(齊答)不高興。
師:哪個字?
生:(齊答)強。
師:給對方面子,這是知音嗎?盡興應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沒問姓氏。這才想起來問姓氏。
師:怎樣回答?
生:(齊答)“是金陵人客此”
師:(答非所問),醉了嗎?在次地客居,沒有常住戶口。(生笑)
外地人到此暫時居住。(用現代語彙)
師:潛臺詞:不常駐,告訴你又怎麼作用,沒有手機,沒有QQ,明天各奔東西,在他們眼裡,什麼值得告訴別人?——金陵(這跟明王朝有關)朱元璋稱帝的地方後遷都北京,金陵後來成了明王朝的故都。——懷念明王朝。
師:遇到知音了,但卻是客居者,誰發話了?
生:(齊答)“莫說相公痴……”
師:舟子對誰說?
生:自己。(文中“喃喃自語”)
師:張岱聽到了嗎,理他了嗎?
生:……
師:舟子自語,舟子也不傻,用了一個比較級,這時作者聽到這句話,他真的是傻瓜嗎?
生:不!
師:可是舟子只看表面,沒有看本質,正如唐伯虎說過“別人笑我太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師:比較思考:如果張岱站出來說:“你說我傻嗎,你才傻。我是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他肯定不會說。
生:(全笑)。
師:繼續想笑:三個排比結尾,好不好?把舟子駁個啞口無言。這樣的結尾好嗎?(討論)
生:(全笑)。
生:不可以。
師:這一點明白,其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這樣寫了就少了很多意味。用舟子的話表明:“作者孤獨,不被理解”,但他沒有直接寫出來,而是繞了個圈讓別人去理解,另一方面表明我張岱超凡脫俗,孤高自賞,用舟子的話來結尾是為了反襯張岱,回味無窮的感受,張岱不說,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同學們,你們明白了作者的心意了嗎?明白了這種藝術效果嗎?不到兩百字文章裡,讓我們看到了張岱是個什麼樣的.人?快點告訴我?
生:(齊答)孤高自賞,超凡脫俗,抱有冰雪的操守的人
師:很好,這篇文章很深沉,藝術上讓人回味無窮,不愧為張岱的代表作,《西湖尋夢》的代表作,你覺得什麼樣?
生:好極了!
師:同學們學得很好,課後再加深體會。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下課!
[國培班學員蔣軍輝(防城港市一中)記錄整理]
(二)學員發言
陳儉(梧州市四中):“文”“言”並舉、文化提升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節很有個性,極為精彩的好課。 王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也讓我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麼的問題上,王老師對重難點的把握很準確,也很到位。她抓住了山水遊記情景交融的特點,以一個“情”字作為突破口,抓住“雪”這一物象的特質,引領學生深入文字,逐漸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銳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字的價值核心。
其次,王老師很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這樣一種學以致用的勾連與適度發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更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更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學法暗示:新舊知識是要融會貫通的。
再次,我很欽佩王老師極高的綜合素質。比如她對文字解讀的深刻領悟,以情切入,牽一髮而動全域性的匠心設計,還有入情入境的“說功”,這些剛才學員們都已經談到。但我還要補充的一點,就是教師的激情投入與態勢語言的運用,比如在講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時,對“痕” “點”“芥”“粒”的講解都配合著相應而又適切的動作,既讓學生加深理解,又感染並打動著學生。
另外,我還想借這個機會和王老師以及在座的老師們探討文言文教學的一些策略。在說課中,王老師把教學預設的過程與方法定位於“在串講中落實字詞句的意思”,我們也看到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王老師確實始終以串講為主,但是,“落實字詞句”這一目標並沒有凸顯。我認為串講固然有其優勢,特別是像王老師這樣能說而又說得好的老師,但整節課給我的整體感受是見“文”不見“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見語言和文字。語言文字應該是語文課堂的基點,發展學生的語言是語文課的根,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則是發展學生語言的最重要手段,但這節課,我相信學生確實收穫了知識,但似乎不見能力的提升。這又讓我想起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課堂,在那樣的課堂上,老師們只是忙著落實通假字、一詞多義、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翻譯,翻譯完了,給文章貼上主旨的標籤,課堂的學習也結束了。這樣的課堂,顯然是見“言”而不見“文”——漠視文字的核心價值與靈魂,而把她肢解為毫無生命力的詞句解析。
反觀這兩種課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我一直思考並努力突破的難點。今天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將我的嘗試跟大家做個簡單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對自己文言文的課堂定位為“文”“言”並舉,知能同構。具體的操作是以讀為手段達成各專案標:初讀,掃清障礙,讀準讀順;再讀,整體感知,梳理文脈;研讀,落實詞句,探究主旨;美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層次的讀的過程中,以讀代講,以讀明義,以讀悟理,力求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既落實“言”,又凸顯“文”,既有知識的建構,又有能力的提升。
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鍾珏(來賓市七中):建立個性化的課堂
聽了王麗波老師上的《湖心亭看雪》之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學會堅守自己的東西。如今語文改革之風“肆虐”課堂,我們難免會“隨風而行”,容易失去方向。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沐浴改革之風的同時,自己要明白自己要革新的是什麼,堅守的是什麼,而不能一味地去顛覆自己原有的所以東西。
王麗波老師的教學採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串講法。雖沒有什麼新穎的形式,但教師紮實而深厚的基礎知識、精彩的教學語言。向我們展現一節有個性化的課堂。其實,課堂教學正是教師個性化的彰顯,如果你有于丹的深厚博學,你不妨上一節評書式的課。如果你有汪涵的機智幽默,你不妨上一節娛樂式的課。只要學生喜聞樂聽,就達到目的了。教育需要我們成為一個完美的教師是不錯的,但我們難以做到,那麼就讓我們懷著對一個完美教師的追求,做一個有個性的教師,建立一個個性化的語文課堂。
周春玉:《湖心亭看雪》的提升空間
王麗波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很有價值的課,在我們每個學員的心中激起了漣漪。
要找到這堂課的提升空間,首先還是要回到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問題,我認為本課的核心問題,是作者張岱的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強烈反差。而產生的內心的孤獨和苦悶。這種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不是簡單的個人經濟、社會地位的變遷所造成的,而是一種精神家園的失落。這種難言之隱所產生的情感透過第三世界——“雪”來表現出來。
其次,我覺得課堂設計時可以以“痴”為抓手,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架設橋樑。“痴的表現——痴的原因”。學生閱讀文字找出表現,教師以李煜的詞“無言獨上西樓”(《虞美人》)等為學生鋪墊臺階,讓學生了解張岱內心的情懷。核心問題解決了,其他輔助問題“為什麼晚上看雪,不想見人?”“為什麼景物如此清絕?”“為什麼於客居於此的金陵人能成為知己?”也就迎刃而解了。對文字的挖掘就不再擱淺了。
“教學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正因為遺憾的存在,才使得我們在語文教學路上不斷求索。
[知識拓展]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張岱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挐 一作:餘拏)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