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學有感

《湖心亭看雪》教學有感

《湖心亭看雪》教學有感

  《湖心亭看雪》作者透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寫出了雪後西湖之景清新雅緻的特點,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學有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質兼美的文言文。目前,文言文教學長期存在著唯“言”獨尊和唯“文”獨尊兩個極端,即把文言文上成古代漢語課和古典文學課,還有就是把文言文教學簡單地理解為“言教”+“文教”。這三種傾向都把“文”與“言”割裂開來,把“文”與“言”的關係簡單化。於是凡是文言文教學,課堂教學模式往往都是“匯入新課—簡介作者—朗讀課文—疏通字詞—翻譯課文—分析課文—教師總結—佈置作業”。這就使文言文的課堂教學陷入了模式化,其結果必然是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卻學得很乏味。文言文創優課就應該打破這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改變“文”與“言”割裂的教法,構建嶄新的、靈活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讓“文”和“言”有機融合起來。

  有一位參賽老師執教時富有創新精神,其教學流程大致首先,在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和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丟擲主問題:“老師讀完課文,感覺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卻說自己是‘獨往’,文中還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請大家幫忙找一找。”接著,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說“奇”在哪裡,並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後,教師指名學生回答,邊說邊板書要點,並落實有關句子的重點詞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奇”表現在看雪的時間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寫雪景的手法奇、賞雪的情趣奇等幾個方面。這樣處理,圍繞課文的一個點——“奇”,將課文中相應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樣串聯起來,然後一線牽拽出來。其整體設計以內容和寫法的`教學為主線,在內容和寫法的教學中結合有關詞句的理解,也即在“文教”中落實“言教”,使“文”和“言”有機融合。這種創新設計,無疑可以帶來生動活潑、緊湊高效的良好的課堂效果。

  同是執教《湖心亭看雪》一文,一位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就開始分“語言破譯組”“心靈探密組”“寫法賞析組”和“性情評價組”四個小組,每組設定若干個問題交流探究。“語言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由於缺乏歷練,教師無法在課堂上真正發揮引導作用,學生也無法真正“合作討論”起來,最終各小組的問題,還得由教師逐個提問解決。這樣,整堂課仍然是在教師預設下完成的,小組合作形同虛設,而且課堂結構不緊湊,銜接不柔和,給人感覺非常生硬,學生的收穫更是有限的,他們僅僅關注自己小組要解決的問題。這種為合作而合作的課,比起沒有合作的效果更差。

  教學《湖心亭看雪》時,往往少不了分析該文的描寫手法。一位青年教師在校內試教時,提出一個問題:“為表現這‘純美’的特點,作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部分學生雖然能回答出“白描手法”,但他們的答案更多來自課外參考書,並沒有真正理解白描手法是怎麼回事。課後討論時,同組許多教師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都認為,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沒有給予必要的拓展解釋,是沒辦法真正理解白描手法的。大家獻計獻策,終於形成了一個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運用比較的方法切入。於是這位教師在比賽時對原計劃作了進一步充實。首先,藉助多媒體展示兩幅荷花的圖片——素描和油畫,引導學生比較兩者的區別,由此引出對白描手法的介紹,讓學生明確: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後來用它指一種文學創作手法,即用最樸素最簡練的筆墨,不事雕飾,勾勒出人物、事件或景物的情態面貌。其次,教師透過一些典型例子的介紹,如《天淨沙·秋思》中寫景的句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白描手法。最後,讓學生談談《湖心亭看雪》一文是如何運用白描手法的,透過課堂上師生充分對話,讓學生明確作者寫西湖近景時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景物描寫,就是白描手法。“眾人拾柴火焰高”,經過眾人討論而形成的方案,使學生對白描手法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