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集錦15篇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化石吟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4、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過程和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裡行間流露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詩歌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聯絡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理解詩中所寫內容,激發探究生物進化的興趣。

  3、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圓合的結構美。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式:合作探究體驗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滄海桑田"這個詞嗎?這個詞什麼意思呀?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資訊卻被化石儲存了下來(欣賞化石圖片)。科學家們透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字詞檢查

  1、字形字音

  奇huàn(幻)zhuóyuè(卓越)cōng lóng(蔥蘢)

  guǒ(裹)藏骸(hái)骨潛(qián)行

  軀殼(qū)檔(dàng)案猛獁(mǎ)萬載(zǎi)

  2、解釋詞語

  骸骨:屍骨

  蔥蘢:(草木)青翠茂盛

  化為烏有:變得不存在。

  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教案《化石吟教案》。

  日轉星移:指太陽、星星的位置發生變化。比喻時間流逝。

  三、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或用錄音帶):教師感情飽滿地範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讚歎和節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2、學生聽讀時要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2)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結構上有何特點?

  師生討論課文內容,特別講解詩歌的幾個層次,理清詩歌結構。

  因為這首詩歌比較長,學生在整體把握的時候,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建議在講解這一部分的時候。要進行分層。第1、2節為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暇思的內容;第七節為第三層,"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響應。

  最後讓學生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首尾呼應、押韻的特點。

  四、深入探究

  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美。

  思考:

  (1)化石作為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開啟讀者思維閘門的?

  (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後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3)化石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學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是化石的"話"。)

  (4)品讀詩歌的語言美:(投影)

  比喻的作用;

  "你"具體指代什麼?能否改成"他",為什麼?

  "生之靈火"、"密碼"指什麼?

  (5)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讚歎。

  四、拓展延伸

  以"交流會"方式,讓學生將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化石的圖片、光碟、書籍等內容展示給大家,互相交流,教師適時補充相關資料。透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關於化石的資訊,有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並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麼?請結合你所蒐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它的出現,標誌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佈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教師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以開闊學生思路。(投影)

  2、"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獁的情況。(投影)

  (1)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為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最大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美頜龍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鶓龍似雞龍稜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腕龍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長頸巨龍樑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霸王龍躍龍

  食量最大的恐龍有:腕龍虛幻龍達瑪拉龍

  尾巴最為強勁的恐龍有:甲龍蜀龍樑龍

  吼聲最大的恐龍有:擬櫛龍巨龍美頜龍

  (2)猛獁

  猛獁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獁(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裡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獁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化石吟教案2

  學習目標

  1.瞭解化石,理解、積累“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

  3.培養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可續行)

  學習活動

  一、課堂匯入

  1、欣賞影片《冰河世紀》中猛獁的圖片

  2、欣賞古生物化石圖片,瞭解什麼是化石。 用猛獁的圖片引出《冰河世紀》動畫影片,問學生看過《冰河世紀》嗎?影片中將逝去的世界描繪的那麼清晰,那同學們知道,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我們怎樣瞭解那逝去的世界呢?(化石),對,是化石。那什麼是化石呢?欣賞古生物化石圖片,再次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瞭解什麼是化石。

  (《冰河世紀》這部影片,學生都很熟悉,用影片中的猛獁象匯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引出化石。)

  二、解析題目

  當詩人張鋒見到這奇異的化石的時候,讚歎不已,詩興大發,吟詩一首,就是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化石吟》。題目中的“吟”字是什麼意思? 學生思考“吟”的意思 (透過題目瞭解本文的題材,是讚頌化石的一首抒情詩。)

  三、明確目標 出示教學目標:

  1.瞭解化石,理解、積累“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

  3.培養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生讀教學目標

  ( 透過學生讀教學目標,瞭解學習本文應掌握的教學任務,為更好的學習本文做準備。)

  四、字詞識記 (讀一讀,寫一寫)

  (1)、讀準字音

  (2)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讀一讀,背一背)

  依次出示幻燈片

  1、讀準字音

  裹( ) 藏 蔥( )蘢

  卓( )越骸( )骨

  潛( )行 軀殼()

  猛獁( ) 悄( )然

  引頸()長吼 猛獁( )

  2、請找出相對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

  ③稱讚而且佩服。( )

  ④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異而虛幻。() 透過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和背一背,實現教學目標1,也為學生朗讀文章奠定了基礎。

  五、暢讀詩歌

  個別學生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方式進行朗讀詩歌。

  1、出示詩歌第一、二小節與第六小節,讓學生自尋朗讀技巧後,教師明確朗讀要求

  (1)、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2)、讀出重音強調的詞語。

  (3)、注意停頓,讀出節奏。

  透過反覆朗讀,讓他們掌握朗讀技巧,並進一步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瞭解詩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暢談詩歌 感受疑問語氣的句子,瞭解其作用,進行仿句練習,並根據提出的問題朗讀其小節,理清本文的結構。出示問題:

  1、 詩人走到博物館時,對化石產生疑問,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出來?

  2、 仿句練習 用(1)“最早的-----是怎樣的?”(2)“最早的-----怎麼-----?”

  這個句式像詩人一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

  例句:

  (1)、最早的天空是怎樣的呢?

  (2)、最早的大象怎麼毛很長?

  (3)詩人對化石的疑問還體現在哪一小節?

  有人說“問號是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透過設定的問題,讓學生朗讀詩歌所在小節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 透過仿句練習發揮學生想象,帶領他們去暢想、暢談遠古的世界。 透過再次朗讀詩歌小節,理清詩歌的結構。)

  3、品味賞析 比較句子,分析其好處,然後從詩中找出

  喜歡的詩句或詞語,從修辭方法、用詞等方面,說說喜歡的理由。

  A、比較下面兩個句子,哪一個更好,為什麼?

  (1)、化石的存在,足以證明生物的進化,否定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

  (2)、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B、下面,請你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詩句或詞語,根據剛才的提示,從修辭方法、用詞等方面,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1、詞語賞析:xx一詞原指.....這裡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的賞析:這句話用...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描寫(表現等)....的特點(內容或結構上的作用、感情等) 此環節完全放手於學生,讓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領會分析其語言的技巧,體味科學的神奇,再次朗讀其語句,徹底實現目標2。

  七、暢想詩歌發揮學生想象力,想象遠古的世界,並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述。 同學們心目中遠古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用優美的語言把它描繪出來。

  (如果學生描述有障礙,可以出示幾張代表性的圖片,再次讓學生想象和描述。)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此環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想象力,描繪遠

化石吟教案3

  課題:化石吟

  課型:詩歌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頌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情感,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美,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採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魚、始祖鳥、恐龍等),並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化石,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告訴我們: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原因使這石頭一樣的東西令作者李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乃至要為之寫下一篇詩歌呢?我們先聽讀一遍課文,試著感受一下詩歌的大體內容。在聽讀時,請大家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從範讀中汲取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詩歌的朗誦)

  (注意字詞教學)螢幕展示讀音易錯易混的詞語,做適當點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大體感知詩歌內容。

  問:讀過詩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由學生作答)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自主閱讀的結果存在差異,此環節教師只須把握學生對詩歌瞭解的程度,不要求學生講得很細、很全。

  2、同學們從詩歌中瞭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識。那麼,這首詩歌是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藝術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集體誦讀1、2節詩歌

  問:這兩節有什麼突出的修辭方法?

  (可以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小節標點符號的特點)

  設問

  問:透過設問得到了怎樣的答案?

  甦醒神話奇幻

  甦醒: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岩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

  這扇被開啟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的是什麼?

  是一個個奇幻的神話。

  那麼它奇幻的表現是什麼?3至6小節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讀(合作探究):

  1、研讀物件:3至6節

  2、合作探究的目標: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點,舉例。

  3、學生分四個小組分別研討3至6節。

  4、研討要點:

  ①第3節:

  要點: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學

  eg: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節:

  要點:裹藏生命資訊

  eg:透過對化石裡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生命資訊

  ③第5節

  要點: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eg: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④第6節:

  要點:雕刻家、魔法師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龍的滅絕→氣候、彗星撞地球

  5、小結:

  綜合3至6節的內容可知,化石的確可以幫助我們認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詩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說了話。其實,化石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化石已經甦醒,化石也剛剛甦醒,這個甦醒與第2節的甦醒前後照應,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價值。正如第7小節所總結的:它還有很多令人神往、驚訝的故事等著我們去領略。

  三、情感體悟:

  詩歌是要表達感情的,詩歌當中哪些詞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點:吟、請、神往、驚訝→對化石的尊重、珍惜、熱愛、研究

  《化石吟》讓我們認識到化石是人類很好的老師,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

  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業:

  1、請大家在課後去發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遺產,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和研究它們?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龍

  作業說明:

  題目1可以結合奉節本地的情況來談,這兒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遺產)和天坑地縫(自然遺產),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遺產:三峽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遺產)、古巴國遺址黃金洞(人文遺產和自然遺產兼而有之)、風箱峽懸棺(人文遺產)等。這個題目有一定難度,要做適當的指導。

  題目2比較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初中生在這個題目上面應該能夠有話可說。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吟:讚頌

  (1-2節)問句引發想象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

化石吟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 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透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2、學習這一課時,為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絡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3、本單元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應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情感目標: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三、關於教法:

  1、朗讀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裡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現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聯想想象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3、討論點撥法。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四、 學法指導

  1、自覺參與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品詞、讀中悟情,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探究

  依據化石推測上古的生物世界,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聯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發言中主動思考,在表達中善於探究,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

  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

  五、課前準備

  1、 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 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1、 匯入新課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恐龍的圖片,從“侏羅紀公園”開始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3)教師指導閱讀:

  3、問題討論

  Ⅰ整體把握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歌。

  例: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Ⅱ結構分析

  ②理清層次,明確結構。全詩可分為發問、抒寫、回應發問三部分。分析結構,讓學生對詩的結構作以瞭解。

  Ⅲ內容解剖

  ③體會本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內涵,體味詩歌韻律,能有感情的朗讀本詩。從而達到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4、 揣摩研讀

  (1)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5 、拓展運用

  (1)聯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獁的資料,推測猛獁的死因。鼓勵學生勇於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2)表達感受

  面對這幅猛獁圖片,你有什麼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在這首詩中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去想、去說、去讀,不只侷限於語文這一小的知識圈子中,使語文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 教師小結

  科學家研究儲存了古生物生命資訊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麵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學們,願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7、 佈置作業

  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化石吟教案5

  教學目標:

  1.熟練朗讀課文,直至背誦。

  2.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本文感情色彩。

  3.理清課文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4.增強同學們的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作者注:以上目標與其它地方有部分相同,但並非抄襲,同一作品的教學目標一定有相同的地方)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

  2.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相關連結:16 化石吟 原文——[張鋒]

  教學設計:

  一、匯入:

  上課前一分鐘開始播放音樂《木魚石的傳說》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

  提問: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

  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二、朗讀訓練與初步感知:

  1.《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

  (配樂範讀課文):

  2.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

  3.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透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三、研讀賞析:

  《化石吟》層次分析——[佚名]

  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1.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2.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3.透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影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四、小結

  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作業。

  相關:話說魚類進化——[老弟] 鳥類的祖先之謎——[佚名] 猛獁象的故事——[佚名]

化石吟教案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1.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2.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變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資訊卻被化石儲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透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說話……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向我們講述美好的傳說嗎?讓我們懷著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2)明確學習目標:檢查學生預習字詞的情況。

  (3)整體感知: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1、學生體會,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

  (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2)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第1、2節為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透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發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探究研討:

  朗讀3~6節,思考問題組: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e、從詩歌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仔細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碟等,並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佈置作業:

  1、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2、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課後記:

  本課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於化石的形成過程中,以及它對研究地球歷史以及生物變遷過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卻充滿了好奇心。課前佈置學生們進行的資料查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本課能夠進行生物和語文的合作教學探究,輔助多媒體實施教學,那將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成果。

化石吟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關於科學方面的詩歌,對於文字的內容,學生很容易掌握,但對於內容的理解,需要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瞭解。所以,學習時應讓學生了解有關化石的知識,以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資訊卻被化石儲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透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帶、學生自讀課文)。

  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的生字。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2、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3、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三、重點研討

  1、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⑴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⑵ 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⑷ 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2、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3、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慮教室直接上網,或讓學生到電腦室裡上網)

  利用網路上網,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化石網站。

  六、佈置作業

  自己收集化石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教學反思】

  透過學生對文字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課外知識的收集,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瞭解,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情。但是這也對老師和教學的外部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老師更應該瞭解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化石吟教案8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在朗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律美;

  2、 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品味詩句中的含義;

  3、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方面的興趣,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象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感知內容

  (一)

  師:《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

  學生思考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二)學生聽後可以再自由誦讀,在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 本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3、 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透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三)學生討論明確後,教師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三、研讀賞析

  1、 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自主探究: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提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3、 合作探究

  透過導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

  (1)化石重現了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2)作者把化石當作會說話的人,用的是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詩中說化石“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你是怎麼理解的?

  4、 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5、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影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延伸作業: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化石吟教案9

  學習要求:

  ①讀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領略科學之美、文學之美

  ③也嘗試來點化石吟哦

  學習重點:詩意的課文朗讀和拓展材料的詩句擬寫

  學習課時:二課時

  操作程式:

  第一課時“吟”詩切入首尾解讀

  一、入課。詩歌難寫,但會“吟”則可以出詩。俗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也是詩歌體裁的標誌之一。加以引導,讓學生回顧已學帶“吟”標題的詩歌,諸如《石灰吟》、《遊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師可不說出標題,期待學生報題,再予以綜合歸納)。在學生報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齊聲朗誦這些詩句。再提示這些詩歌皆是短章,表現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寫,其吟詠的內容不是個體的生態體驗就是眼前所見的相關事物。就科學現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學可能是首次。

  二、標序。整首詩共七節,要求學生先將序號按慣例標出。

  三、首尾解讀。首尾即1、2、7節。首先,採用多種方式吟誦和朗讀。以教師範讀始,接著或齊讀,再點讀,分組讀,將詩句讀得琅琅上口,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師生進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續而,逐節於詩意作出概括並板書。其間,留給學生醞釀並互相之間充分交流的時間。然後點名或自主回答,教師點評且歸納總結:1、2節發問求教,語意探詢;第7節照應作答,語意肯定。

  以詩句來就生物進化的科學現象進行仰頭向天式發問,在我們有限的讀書生涯中,似乎這首詩是第一回。其實,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歌詠。比如愛國詩人屈原寫過《天問》,詩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現象,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對應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對》。科學與詩可以相通,科學引人作詩意般的遐想,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詩。又續,深味具體詩句的含義。比如,“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說話”的意思,即是考古學家們能從遺存在化石中的資訊裡,找到或者解開生命現象的某些密碼,客觀上就等於化石在說了話。

  那麼,“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一句,“剛甦醒”是什麼意思呢?在引導積極、自主發言的基礎上,或予以歸納綜合,或予以提示點撥,“剛甦醒”就是化石發掘出來以後,進行了相應考古研究,獲得了初步的發現和了解。

  收尾,研讀第7節最後一句,留下釦子,設定懸念。第7節末尾句雲,“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讓學生大聲忘情地朗讀,接下質詢,“你講的故事”是什麼故事,我們知道了麼?故事應在哪?這種設問,學生答出,則順勢接過;學生未答,則教師自問自答:故事在3、4、5、6節;是什麼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且聽下回分解。由此轉入學生課後預習理解中間四節的期待。

  四、課後作業佈置。把“讀一讀、寫一寫”後的單字和詞語抄寫三遍,且單字給注音,詞語加以解釋。

  第二課時聽你故事展我詩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範圍指代。開初仍繼續齊讀第7節,拎出“你講的故事”發問:故事在3、4、5、6節早就講過,這第7節的收束句不過是總結、劃句號而已。誠然,前面的幾節裡到底講了什麼故事,讓我們一起深潛感悟吧!

  二、朗讀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覆朗讀,逐節進行,或範讀起首,或以範讀作結,前者是為了演示舉例,後者是為了正宗表白。但重頭戲始終放在學生興趣和主體的參與上。獨誦也好,二重演讀也罷,小組競讀、全班齊上陣等等,就讀的量而言,每一詩節起碼不應少於四遍,應讓學生爛熟內容。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是注意以意義為節奏單位,一是標出雙行中的押韻詞,朗讀時重音收落,讀出參與的熱情和洋洋意氣。

  三、感悟故事內容。予以簡練概括。其過程可大致逐節進行。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或一句話,或一個語詞提煉,點評標註於相應的詩節旁,同時註明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點名,或讓學生自行公佈結論,且要求聽者認真記下同學的思維成果,與自我批註並列,旁註明“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隨機掌握課堂,也平等地公佈相應看法並板書,也同樣要求學生旁註“師”字。教師的概括和板書大意為:

  三者合列,於學生得到比較、鑑別、提高和反省的參照系。這種自注、眾議和老師分析跟程式二是交錯進行的。對於各節詩行,有的先朗讀後感悟筆記,有的邊讀邊悟記,有的先默默悟記後大聲朗讀,多樣且有變化地教學,不是全部都機械地先讀後整理。

  四、具體詩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萬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觀存在;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使猿變成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使人聰慧……儘可從日常生活中和學習實際聯絡起來,找到例證,啟示學生認識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質性。

  另外,“海枯,石爛,日轉,星移……”幾種現象的指代意義,且從詩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殼運動、時間推移、空間換位、世事的滄桑變遷,學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後者以後續句“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為照應解答。

  五、拓展閱讀並寫作實踐。發放影印資料,即《深圳商報》20xx年11月6日新聞“古脊椎動物年會在深圳召開,與會專家稱化石森林成為深圳一塊瑰寶”,引導學生為深圳擁有“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後的又一奇蹟”而興奮和燃燒。

  為更好地激發詩情衝動和寫作慾望,教師也又提供自己根據新聞而發的題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詩作(甚而當場即興下水也未嘗不可,也許更好),自得其樂、自我欣賞地誦讀一遍,然後讓學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議說長短優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時要求學生也當堂抒發我心中詩情,注意押韻更好。這個環節是重頭戲,前面的學習和感悟要為此時的抒寫蓄勢作鋪墊,以期達到人人都是小詩人、我也來點詩情的效果。

  六、給出相應時間,教師巡堂。待多數同學即將完稿之時,隨機抽誦詩作並組織討論,發現值得圈點的,不求全責備,哪怕一句半行,教師也應予以張揚、肯定和點評。

  七、解鈴而全班統收詩作。

  附詩作起興材料:

  古脊椎動物年會在深召開,與會專家稱

  化石森林成為深圳一塊瑰寶

  (記者徐升實習生劉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屆古脊椎動物年會在仙湖植物園召開。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理事長葉捷研究員稱“古脊椎動物學會借這次會議沾點年輕特區的靈氣和朝氣”。市城管辦主任吳子俊說“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動物年會積澱文化底蘊”。

  昨晚6時,副市長卓欽銳在市迎賓館會見中科院楊遵儀院士、劉東生院士等參加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年會的部分代表。

  昨天,與會的100多名中外學者興致勃勃的參觀了仙湖植物園,欣賞過湖光山色一處處或開闊、或深邃的景觀,窺視到一株株稀世奇花異草,領略了在地下岩層中沉睡了億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錯!”、“了不起!”、“OK”嘖嘖讚歎聲不絕於耳。

  來自加拿大埃德蒙頓大學教授NatRutter夫婦來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於億萬年前的樹木矽化石列列聳立,激動地稱其為“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後的又一奇蹟。是中國保護生態環境的象徵,國際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典範”。

  中科院劉東生院士高度評價說“深圳對古生物保護如此重視,是新的城市的象徵,新的城市的風貌,高揚可持續發展的旗幟,構築文化的骨架”。劉院士發自肺腑地說,一塊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塊石頭,放在博物館裡就是無價之寶,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學意義,幾百年後還可以供人研究。

  來自海峽彼岸的胡忠恆博士感慨萬千地說,祖國大陸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近十年來,熱河植物群研究做得這麼好,心裡很高興。

  附二:化石森林吟(本老師試作,不吝獻醜)

  沉睡了多少年熬不住歷史的寂寞

  終於現身於今朝還是中華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抵不過南國開放的誘惑

  終於作出無聲的宣告還是深圳文化的薰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同長城、兵馬俑併為奇蹟

  你把自然的密碼藏牢華夏古國又一新瑰寶

  你把進化的資訊刻畫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證據

  你把生態的形象傳報張揚深圳文化的新風貌

化石吟教案10

  一、給下列字注音並解釋:

  奇幻( )_______________遠古( )_________________骸骨( )___________________烏有( )_____________潛行( )______________裹藏( )__________________蔥蘢( )_____________幽雅( )________________歎服( )_________________造物主( )_____________海枯石爛( )___________日轉星移( )__________________

  二、《化石吟》中“吟”是___________的意思。本文作者_________,本課選自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一首讚頌化石的科學抒情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_________與人類的__________。

  三、問題解析:

  1、詩中第一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用一連串問句有什麼作用?

  2、“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你”是指誰?這一句話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運用第二人稱有什麼好處?

  3、“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麼?

  4、詩的最後一節有什麼特點?與詩中第二節構成了什麼關係?這樣結尾好在哪裡?

  5、詩中“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中“珍貴的密碼”是什麼意思?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6、化石所重現的逝去的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7、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四、課外延伸:

  1、關於“發展進化”的名言:

  A、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嚴復

  B、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中山

  2、學海無涯,請寫出兩則有關勤學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石吟教案11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烏有 骸骨 幽雅 歎服 海枯石爛 潛行”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

  1、體會詩歌的節奏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學會快速默讀評析探究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 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和結構特點。

  難點:詩歌的音樂美

  教法學法指導:誦讀法 聯想法

  教 學 程 序 與 策 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左右後就滅絕了,而恐龍滅絕6000萬年後地球上才開始出現最原始的人類,那我們今天又怎麼知道我們看到的是恐龍,而恐龍確實是長得這樣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化石”。 是呀,我們的科學家們正是透過對化石的研究,恢復了億萬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學生對下列字詞的掌握情況: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潛(qián)行 軀殼(ké) 猛獁(mǎ) 悄(qiǎo )然 檔(dàng)案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悄然) ③稱讚而且佩服。(歎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蔥蘢)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海枯石爛) ⑥指太陽星星的位置發生變化。比喻時間流逝。 (日轉星移 ) 2、朗讀詩歌。 教師: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說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音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參考:(1)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第1、2節 應以疑問並略帶遐想的語氣朗讀,引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節是詩歌的主體 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讚美的語氣擬人的 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讚頌和對大自然的 由衷的歎服。第7節用陳述的語 氣為第2節作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贊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採取讓學生示範讀、個別讀、集體讀等方式。 (3)可讓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課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 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透過一連串的問句,引出化石,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階逐步想高階發展;第6節,讚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透過化石我們可以瞭解生物的進化。

  請你說說詩的第一、 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後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記載了生物進化的過程。“化石”就是證明。遠古的世界上生活著原始動物,最早出現的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古脊椎動物——魚,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進化而來了其他動物,如: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魚類動物、哺乳動物等。由原始植被進化而來的原始森林覆蓋了陸地的絕大部分,那是一個蔥蘢的、生機勃勃的世界。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佈置作業

  上網搜尋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回家網上收看電影《恐龍時代》《侏羅紀公園》或查閱相關圖書資料,瞭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識。寫一篇介紹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化石吟教案12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設想:

  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透過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體會詩歌的音樂美。要聯絡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要注意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在課前參觀當地的博物館,走訪有關專家,請教生物老師,或透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詢有關古生物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同學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化石瞭解多少?(學生回答)看來大家對化石有一定的瞭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復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等。面對化石我們會產生許多遐思,今天讓我們走進張鋒的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對化石抒發了什麼感情?

  二、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裹藏(guǒ) 骸(hái)骨 潛(qián)行 軀殼(ké) 猛獁(mǎ)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悄然)

  ③稱讚而且佩服。(歎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蔥蘢)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海枯石爛)

  2、、聽配樂範讀,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3、根據範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小組內一聽一讀式交流。

  5、朗讀展示。

  6、再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理解題目的含義: “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從結構與內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開的呢?

  示例:本詩共七節,可分三層來理解:1、2節是第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3、4、5、6節是第二層,為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具體內容。最後一節為第三層,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

  三、問題探究:

  學生自己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掌握提出問題,教師加強引導。

  預設:

  1、你覺得第一、二節作者採用問句的形式有什麼作用?

  提示:詩歌1、2節,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排比),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後引出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3、為什麼第3節中用“你”這一人稱?

  “你”指代甦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4、你喜歡哪些詩句?為什麼?

  示例:“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我們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的大門。

  5、化石重視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發揮想象說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溢。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生命由於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植物,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這些藻類植物和原始單細胞動物就分別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

  人類的出現。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過著樹上生活。後來,地球上一些地區,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的人類。仍然生活在森林裡的古猿,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滅絕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類人猿。

  6、齊讀課文,思考: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示例: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7、你學到了那些寫作技巧?

  示例:開篇採用問句的形式,引發遐想;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等。

  課堂小結: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於記憶等優點。作為說明文的一種表述形式的科學詩是藉助詩歌向人們傳播知識和資訊,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又煥發了藝術性。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去慨嘆、遐思,這更多地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作業:1、積累本課所學字詞。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閱讀全詩請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像,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化石吟教案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3.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板書課題。

  1.激趣:利用電教媒體放映多種恐龍的圖片,並配以恐龍的模擬聲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質疑:距今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恐龍早已滅絕,我們看到的恐龍模樣是怎樣再現出來的?

  3.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猜測,保留同學們的奇思妙想。

  4.閱讀:網上搜索猛獁冰封3萬年遺體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組圖)。

  5.小結:正是這些沉睡億年的化石裹藏著昨天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套珍貴的密碼,人類才得以把思緒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板書課題:16.化石吟

  6.解題:

  (1)理解吟的意思。

  吟,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2)化石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組圖片就知道了。

  ①欣賞化石圖片(網上搜索)。

  ②說說化石是什麼

  ③定義化石:動物或植物死亡後的殘體經過長時間而沒有腐爛,有機體自身儲存完好,或在沉積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時留下的痕跡,漫長時間後成為地殼的一部分,這就是化石。

  (3)課題是什麼意思?(讚美化石)

  二、誦讀全詩,加強理解。

  1.自由誦讀,初步理解。

  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能有選擇地背誦。

  2.閱讀資料,加強理解。

  ①最早的魚兒、最早的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依次指的是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獁象:也稱毛象,古代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象,身上長滿棕色長毛,上門齒向上彎曲。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更新世(延續時間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區。中國東北、內蒙古和寧夏等地曾有這類動物的化石發現。

  ③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研究表明,化石還部分儲存著生命有機物的殘餘,並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屍骨。

  ⑤太古:遠古的時代。

  3.開火車分小節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誦讀者對於會認字和會寫字是否讀準,節奏是否掌握恰當。

  三、評價討論,理解感悟。

  1.讀後評價,同學們在評價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詩歌的理解感悟。

  (1)關於讀音。

  思緒xù不朽xiǔ軀qū殼裹guǒ藏檔dàng案蔥蘢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4]

  (2)關於寫字。

  強調裹的寫法,果字夾在衣中間。

  (3)關於節奏。

  結合學生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重點指導: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4)關於感情色彩的處理:

  ①針對剛才同學們讀的情況大家互相評價,指出讀得好與不好的地方。

  ②說說應該怎樣讀,自己讀讀。

  ③說說為什麼要這樣讀。

  ④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

  第1、2節是第一層,開頭運用排比的手法透過連續不斷的問句,以疑問略帶遐想的語氣引發作者和讀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書:發問想象

  第3、4、5、6節是第二層也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讚美的語氣、擬人的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讚頌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的歎服。

  板書:遐思飛躍

  第7節是第三層,用陳述的語氣為第2節做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讚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書:回答呼應

  整首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應透過反覆誦讀、評價討論來加強對文字的理解感悟。

  2.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進一步感知、思考(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

  3.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本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的讚美之情。

  (3)詩歌分為三層:第一層為12節,透過發問,引發聯想;第二層為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第三層為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4.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四、全文總結,整體感知。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感嘆科學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書設計:

  自然奇妙科學神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匯入,板書課題。

  二、研讀賞析,精讀課文。

  1.學法指導:我們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後,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地、反覆地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透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

  2.學習第一層、第三層並結合理解第5節。

  (1)一、二組讀第一層,三、四組讀第三層。

  (2)學習分析。

  ①師引入:哎呀,讀了第一節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竟然沒有腿,最早的樹又不開花,這些最早的動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徵人類是怎樣知道的?(是化石告訴我們的)

  ②小結:對,是沉睡億年的石頭告訴我們的,是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告訴我們的。

  ③對照了解前後呼應。(幻燈片演示詩歌第二節、第七節)

  A演示第二節,師指讀問:請問同學們,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B(學習方法同前)演示第二節,師指讀問: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又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C對比著讀後,你們發現了什麼?(第一層問、第三層答)

  D小結:第一層問第三層答,第三層就是對第一層的呼應,進一步讚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學的偉大。這就是寫作手法中的前後呼應。我們在今後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這種方法,使文章結構更完整、緊湊。

  E再讀一遍。(一、二組讀第二節,三、四組讀第七節)

  (3)深入學習結合理解第5節。

  ①這兩節中的逝去萬載、沉睡億年、長眠地下這些詞語說明什麼?(說明化石所講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遙遠的。)

  ②詩歌中哪一節很能說明這一點?(第五節)

  ③齊讀第五節。

  ④瞭解化石的特點之一:年代久遠。

  提問:

  A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指誰?怎樣理解這句話(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樣子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

  B海枯石爛,斗轉星移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說明什麼(說明不管時間過多久,成千上萬年以後,生命仍然在不斷地延續、發展)

  ⑤過渡:多麼遙遠的故事啊,可正因為遙遠,它所講述的神話才會怎麼樣?(奇幻、令人神往、驚訝)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奇幻的神話。

  3.學習第二層。

  (1)學習第三節。

  ①指名讀第三節。

  ②這一節說明了什麼?找出本節中的關鍵詞。(生物進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說明瞭什麼?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麼?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麼?

  ④小結:說明生物是不斷地進化來的,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在沉睡億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這個真理。

  (2)過渡:為什麼說化石能證明生物進化這個平凡的真理?哪一節給了我們答案?

  (3)學習第四節。

  ①齊讀第四節。

  ②生之靈火、生命的資訊、珍貴的密碼分別指什麼?

  (化石中的有效物質)

  ③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之所以是裹藏著生命的資訊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④閱讀資料,進一步瞭解化石的特點之二:生命的資訊。

  7000萬年前的骨頭還活著

  美國古生物助理教授瑪麗施魏策爾宣稱,已經成功從距今7000萬年前的霸王龍腿骨化石中分離出軟組織。被分離出的軟組織不僅幾乎是完好無損的:仍舊透明和具有柔韌性,而且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血管和細胞的內部結構仍舊存在。科學家宣稱,恐龍化石分離出活性組織,有望復活恐龍。

  ⑤小結:真是不可思議!可它就有這麼神奇。

  (4)學習第六節。

  ①齊讀第六節。

  ②組圖欣賞:(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有條件的學校網上搜索)

  ③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象時,你有何感想?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節讀第二層。

  三、質疑交流,剖析課文。

  1.詩歌運用了那些表現手法?這樣表現有什麼好處?

  (擬人、比喻、第二人稱)

  2.對詩歌的學習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四、課後作業,拓展想象。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逝去萬載的世界重現的是怎樣一番景象結合自己的感想寫一篇想象作文,題目自擬。

化石吟教案14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情感和節奏韻律美。

  【教學難點】

  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聯想想象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現代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同時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抒發贊 嘆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化石所展現出的 一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3,討論點撥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採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魚、始祖鳥、恐龍等),並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 態各異的化石,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告訴我們: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原因使這石頭一樣的東西令作者李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乃至要為之寫下一篇詩歌呢?我們先聽讀一遍課文,試著感受一下詩歌的大體內容。在聽讀時,請大家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從範讀中汲取 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注意字詞教學)螢幕展示讀音易錯易混的詞語,做適當點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大體感知詩歌內容。

  問:讀過詩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由學生作答)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自主閱讀的結果存在差異,此環節教師只須把握學生對詩歌瞭解的程度,不要求學 生講得很細、很全。

  2、同學們從詩歌中瞭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識。那麼,這首詩歌是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藝術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集體誦讀1、2節詩歌

  問:這兩節有什麼突出的修辭方法?

  (可以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小節標點符號的特點)

  設問

  問:透過設問得到了 怎樣的答案?

  甦醒神話奇幻

  甦醒: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岩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

  這扇被開啟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的是什麼?

  是一個個奇幻的神話。

  那麼它奇幻的表現是什麼?3至6 小節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讀(合作探究):

  1、研讀物件:3至6節

  2、合 作探 究的目標: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點,舉例。

  3、學生分四個小組分別研討3至6節。

  4、研討要點:

  ①第3節:

  要點: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學

  eg: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 ),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節:

  要點:裹藏生命資訊

  透過對化石裡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生命資訊

  ③第5節

  要點: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eg: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 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 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④第6節:

  要點:雕刻家、魔法師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龍的滅絕→氣候、彗星撞地球

化石吟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反覆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精練性、音樂性的特點。

  2、感知詩歌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4、掌握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

  三.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以朗讀幫助理解,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累的生物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音樂美,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再品析語言,瞭解這首詩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詩歌,整體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我們來探討一下,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二、檢查預習:

  a) 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b) 檢查朗讀情況。

  三、老師朗誦,要求學生注意音節的停頓,語調的變化。

  四、學生朗讀詩歌,探討問題:

  a) 詩歌主要寫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b)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哪幾節?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體部分的主要內容?

  c) 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中,化石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d) 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五、抽學生朗讀,教師作適當指導。

  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明確答案。

  a) 這首詩主要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b)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3—6節。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化石重現了一個逝去萬載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進化世界。

  c) 化石起到了儲存物種生命資訊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a) 抄寫課後詞語。

  b) 朗讀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詩歌,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瞭解詩歌的主要手法,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詩的第一節連用了四個反問句,有什麼作用?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麼?(設定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

  2、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3、請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一下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二、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1、詩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並說明作用。

  2、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化石引起人們想象出生物進化的歷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證明了世界是物質的)

  c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化石能夠記錄生命演化的歷程)

  三、三讀詩歌,總結詩歌的內容、特點。

  四、拓展閱讀:艾青的《魚化石》

  佈置作業:

  課後習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