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化石吟> 《化石吟》自主學案

《化石吟》自主學案

《化石吟》自主學案

  《化石吟》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它的自主學案。

  【導語】

  師:有一首動聽的歌《木魚石的傳說》,是這樣唱的: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穫……

  歌裡會說話的石頭就是化石,同學們一定也不陌生《侏羅紀公園》吧!它也是透過儲存古生物生命資訊的化石,讓我們窺見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引領我們遨遊那遠古的神秘世界,滄海桑田的變遷引起人們無限遐思,讓我們跟隨張鋒的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再次接觸這些“會說話的石頭。”

  【整體把握】

  師: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化石嗎?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復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等。

  師:《化石吟》從體裁上是什麼樣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吟,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師:從結構與內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開的呢?

  生:本詩共七節,可分三層來理解:1、2節是第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3、4、5、6節是第二層,為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具體內容。最後一節為第三層,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

  【技法歸納】

  師:本詩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生: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師:同學們認為透過哪些途徑學習這篇課文比較合適?

  生:①首先要透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②可以聯絡生物課上所學內容(如魚類進化、鳥類祖先、兩棲類祖先、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知識);在查閱、積累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調動自身的想像力,去體會詩中“沉睡億年的石頭”所說的話及內涵,增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題例分析】一

  例題一: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有何好處?

  解析:本題意在讓學生體會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美的特點。

  生(討論後回答):詩的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一下子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最後一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應。這樣整首詩開合自如,首尾圓合,顯得結構嚴謹。

  【典例分析】二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①“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出下文。()

  ②“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化石中隱藏了古生物的資訊。()

  ③“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運用擬人的手法,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瞭解。()

  師生互動:這幾個判斷題考察的是對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兩個問句不是設問,因為設問是自問自答,而這兩個問句只問而沒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歷程的痕跡比作條條皺紋,把化石比擬為人的臉。所以是√。(3)句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是對的,但是並沒有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瞭解,而是說明人們剛剛挖掘出化石,開始瞭解他,所以是×。

  【互動探究】

  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怎麼沒有腿?

  最早的樹兒怎麼不開花?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師:詩歌的開頭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這樣開頭有什麼樣的作用?

  生:運用了排比手法,透過連續的問句,引發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師:詩歌的最後一節與第二節有什麼樣的關係?它們能否互相調換?

  生:最後一節照應了第二節,第二節用問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結尾時,用陳述的語氣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拓展閱讀:化石的作用

  進化論最好的證據來自化石研究,這種觀點已為人們普遍接受。一位現代著名動物學家表述過:“雖然生物學其它分支的研究,能夠引導人們去猜想所有動物之間的聯絡。但是,進化論最重要的證據卻是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即各類化石以及它們在相應的地層和年代的位置的發現,這給現代進化論提供了主要的事實證據”。⑴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化石究竟給誰提供了證據?是進化論?或是給聖經關於創造及世界性洪水的記載?

  其實,在達爾文之前,化石與進化觀點毫無關係,直到《物種起源》得到承認,古生物學界在新觀念的啟示下,才對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進化論一躍為科學界正統觀念,於是,每發現一塊化石都要與之作相適應的解釋,作別的解釋都被視為異端邪說。

  化石和進化理論:

  如果我們先考慮化石陳列將會與進化論相吻合,這會幫助我們解決爭端。我們可以假設進化論終於被古生物學之外的方法證實。這麼來看化石,我們就會期待以下的發現:

  1、最簡單的生物應該在地質年代的最底層、最古老的岩石裡發現,當我們穿過不同的岩層走向近代時,就應該看到生物機體變得越來越複雜。

  2、化石連線環應該被發現,它們是今天廣泛存在的聯結者,如魚和象之間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之中間狀態。而且,當我們來到近代岩層,就會發現類人猿的清楚證據。

  3、當然,我們也希望發現岩層正如地質年代表所安排的順序:年代越久遠的在最底層,年代越近則越在上層。

  化石和聖經記載:

  現在,讓我們再假設聖經關於地球早年曆史的記載是真實的描寫,那會在化石裡發現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聖經所記載的地球早年發生的事。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告訴我們:首先,上帝創造了地球及覆蓋其上的水;然後,他創造了白天與黑夜,並將水分為上下。這時,水仍然覆蓋著地球,但已經有了天空和穹蒼,還可能有大氣層之上的另一層水與蒸汽的天幕。這一層對調節地球的氣候起著極大作用:它能阻擋由太陽發出的灼熱的光線,當光線由地球反射回來時,它又能捕獲它們。因此,地球表面才會有均衡溫暖的氣候,而沒有冷熱的極度起伏。

  上帝創造了水蒸汽天幕,便將地球上的積水聚攏,露出地面,總而言之,就有了海與大陸。然後,上帝創造了植物、太陽與月亮、動物、最後是人。後來,人類墮落,日漸邪惡,上帝就用可怕的洪水審判他們。這次洪水淹沒了整個地球,淹死了居住其上的人類和其它一切生物,只有與挪亞一起在方舟裡的生物才得幸免。

  如果這記載可靠,那麼,化石的情況應該怎樣呢?

  1、當然,動物化石首先表明的是死於洪水。如果這麼大批的生物突然被消滅,就會在大量遺骸上找到其突然死亡的印記。

  2、我們能找到那些動物或多或少曾在地球上生存過的證據,或者地球上由於水氣覆蓋層的作用,曾經是持續的亞熱帶氣候的證據,這不足為怪。

  3、我們會期待洪水留下一層厚厚的沉積物(這是洪水之後常有的後果),後來,這巨大的沉積物硬化,形成今天覆蓋地球大部分的層積巖。這就是關於岩石的解釋。

  4、既然洪水可能伴著潮汐,我們就能看到由一次次浪潮帶來的一層層淤積物,這些淤積物顯得混亂不清,總歸為大洪水混亂的特徵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