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浣溪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彙編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彙編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浣溪沙

  作者: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蘇軾注音:

  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蘇軾翻譯: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浣溪沙蘇軾字詞解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布穀鳥。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蘇軾賞析: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浣溪沙簡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蘇軾的《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辛棄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攤破浣溪沙·葬名花

  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

  古詩簡介

  《攤破浣溪沙》是一首悼亡詞,但至於悼亡的是誰就無法準確得知,只有後人的一些推測,但知道的是,容若所悼亡的這位女子一定是有著跟謝道韞一樣的才氣與風度,一定是一位很美的女子!“

  賞析/鑑賞

  "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 鴉”,一 幅淒冷的畫面怵然眼前,勿需要太多的言語,愁到深處黯然神傷,能說得出的愁便不算愁,愁是心裡的語 言,讓人心碎,讓人斷腸!獨自一人,不期而至的風更添愁,對著風,更落寞,落寞的心情遇上烏鴉,會茫然吧, 數烏鴉,是愁到深處的神傷吧,是不自覺的羨慕吧!我這樣想。不禁想到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當 然,這句詩沒有李白詩的豪氣,但卻更顯淒涼。

  這首詩的名句是“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也是為最多人所知的。據說“黛玉葬花”也跟這句詩 有關,因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與容若同為康熙的侍衛,並且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曹寅熟知容若的詩句也不奇怪, 由此推論,曹雪芹熟知容若的詩句也就不奇怪了,而容若的詩句裡也屢次出現“葬花”,如“葬花天氣”,以及現 在的“一宵冷雨葬名花”,所以“黛玉葬花”源自容若的詩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當然,這是眾多“紅學家” 的事了!但撇開這個不說,這句詩本身就是一句絕妙的佳句,意境清冷,讓人倍感心碎,所謂天妒紅顏,也許就是 這樣吧。浮萍逐水流,半點不由人,飄零的淒冷哀愁。只消一夜的冷雨便將名花埋葬,花就這樣消失了,帶著美麗 與芬芳,讓人不禁生出對雨的恨意!雨的力量為何如此強大?但又不禁思索,這裡的“雨”指的又是什麼呢?如果悼亡的是容若心儀的那位後來入宮的女子,那麼這裡的“雨”指的就應該是“皇權”吧,“幽幽深宮夢,人生幾度秋”,這樣好的一個女子竟然被鎖在這樣的深牆內,容若心裡一定很苦吧,深愛著卻不能相見,而且是永遠都不可能相見!容若此刻心裡一定很苦也很怨吧?有人說,這句詩也包含了容若對自己際遇的哀嘆之感,那麼這裡的雨也就還指“當時朝廷錯綜複雜的形式”吧,但我不是很同意,我更願意相信這句詩是容若對已逝愛人的思戀憐惜之情與對“皇權”的憎怨之情!讀到這句,一種哀傷之意就會湧上心頭!冷雨葬花,讓人心痛,讓人憤怒,讓人哀傷,猶如高山流水難覓知音時的斷絃,一種悽美的心碎油然而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浣溪沙閨情

  繡面芙蓉一笑開。

  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譯文:

  1. 繡面:唐宋以前婦女面額及頰上均貼紋飾花樣。

  2. 芙蓉:荷花,此處指很好看。

  3. 飛:《歷代詩餘》作“偎” 寶鴨:指兩頰所貼鴉形圖案,可參敦煌壁畫供養人之婦女繪畫,或以為指釵頭形狀為鴨形的寶釵,釵,古代婦女頭上的飾物。

  4. 香腮:美麗芳香的面頰。

  5. 一面:整個臉上。

  6. 風情:男女愛慕之情。

  7. 韻:標緻。

  8. 箋:紙,指信箋、詩箋。

  註釋:

  1. 繡面:唐宋以前婦女面額及頰上均貼紋飾花樣。

  2. 芙蓉:荷花,此處指很好看。

  3. 飛:《歷代詩餘》作“偎” 寶鴨:指兩頰所貼鴉形圖案,可參敦煌壁畫供養人之婦女繪畫,或以為指釵頭形狀為鴨形的寶釵,釵,古代婦女頭上的飾物。

  4. 香腮:美麗芳香的面頰。

  5. 一面:整個臉上。

  6. 風情:男女愛慕之情。

  7. 韻:標緻。

  8. 箋:紙,指信箋、詩箋。

  賞析:

  這首言情小調透過對一個女子的情態的幾個側面摹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她美麗動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現出人物大膽天真的性格,以及蘊藏在心底的細膩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兩句“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是一副似對非對的偶句。“繡面芙蓉”形容這個女子姣美的面龐宛如出水荷花,光豔明麗;“斜飛寶鴨”是說她把用寶石鑲嵌的飛鴨狀頭飾斜插鬢邊,對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飾妝點;正如古人所說的“粉黛所以飾容,而顧盼生於淑質”,這兩句表示詞中女主角天生俏麗,再加以入時的華飾,就必然產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開”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動態描寫打破了靜物寫生,起到了能將詞中的女子從字面上撥出的奇效;而其中“開”字在這裡用得尤為精巧。詩詞之妙,在於煉字煉句,使一詞一句的含義達到極大的豐富;即如這個“開”字,無疑是指芙蓉花開,但其深層意思未嘗不可以表示詞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錮的愛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來的“眼波才動被人猜”這句神來之筆,便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證。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彎流動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著她內心的喜悅與怕人發現自己秘密的悸慄。越怕人猜,偏會被猜,這便是生活的真實;作者捕捉到這一真實,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恰當地表現出來,更添了幾分韻味。

  下片進一步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前兩句“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是一副較為工巧的對偶句,摹寫出這樣的情景:幽居深閨的懷春女子,完全被“愛而不見”的愁苦與期盼的喜悅所左右,這混雜的感情化為風情萬點,都從她一顰一笑的的面部流露無遺;終於她大膽地展開半張素箋,舞動一隻彤管,把滿懷思念、嬌嗔與幽怨傾瀉給自己深深繫戀著的人。結句“月移花影約重來”寫的是實況?是希冀?還是幻影?無從考定。但這確是一幅絕美的流動著的畫面:月光裡,花影下,玉人雙雙,傾訴著生死相依的情話……

  這首反映愛情的小令,詞語鮮明生動而不失其樸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禮教重重包裹的那個時代,只要不帶任何世俗偏見,便會發現易安筆下的這個秀外慧中的少女多麼可愛,她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麼真摯、熾烈、大膽;從而也會驚歎這首詞多麼質樸深刻、生氣盎然。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忙日苦多閒日少,

  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作者: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後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他是南宋的大詩人,詞也很有成就。有《劍南詩稿》、《放翁詞》傳世。

  註釋:

  "懶向沙頭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爐醉玉瓶"

  ①無咎:韓元吉,字無咎。南宋著名詩人。

  ②漫向:一本作“懶向”。

  賞析:

  陸游通判鎮江時,韓無咎從江西來鏡江探母。陸游與其盤桓兩月。這首《浣溪沙》

  即作於此時。上片表現了二人友情的深摯。下片寫客中送客,表現了作者的孤寂心情。全詞抒情委婉,真摯感人。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首二句委婉有致。“夕陽”句於閒處寫情,意境並

  到。“忙日”、“新愁”二句真率有唐人詩格。結句乃客中送客,人人意中所難堪者,作者獨能道出之,殆無咎將有遠行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賞析】

  古代高階士大夫的優雅的生活情趣跟現代人的生活相隔很遠,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難的。不過,在古詩詞中我們對此尚能有所感受,雖然不必視之為效仿的物件,卻可以從中體味到一種特殊的人生經驗。晏殊的《浣溪沙》詞便是一個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別順達。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歲中進士,在仕途上不斷升遷,歷任要職,53歲時官居宰相(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晏殊不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較為平穩,於是他就成為一位典型的“太平宰相”。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什麼突出的建樹,但在選賢任能方面很受人稱道,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賞識。同時晏殊又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和富於才華的詞人,他的府第一度成為高雅之士匯聚的文藝沙龍。對古代讀書人來說,這樣的人生經歷應該說是可以感到滿足了吧。

  由於這種特殊的經歷和溫文爾雅的個性,晏殊的詩詞形成一種明顯的風格,就是在清淡雅緻的面貌下蘊涵著富麗之氣,溫潤圓融,雍容華貴。據記載,晏殊曾經譏刺有些人喜歡堆砌金玉錦繡字面以誇耀富貴,說那其實是“乞兒相”。他覺得自己所寫的像“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之類,才真正是富貴氣象(吳處厚《青箱雜記》)。這裡面的道理是可以體會的。

  《浣溪沙》詞描寫的就是那種高階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一曲新詞酒一杯”,是說在家中宴飲,聽歌女演唱。宋代高階士大夫家中多蓄養歌伎以供娛樂,晏殊也不例外。與常人不同之處,是他喜歡讓歌女唱他自己寫作的歌詞,自我欣賞。“去年天氣舊亭臺”,說這個春暮時分,天氣與去年相似,園中樓臺亭閣,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閒平靜,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嗎?“夕陽西下幾時回?”又是一日將盡,太陽在黃昏中落下,儘管明天它還會從東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陽。時光不斷流逝,生命也隨著不斷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陽西下幾時回”是一個什麼樣的提問,也許會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晏殊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古老的話題,只是曹操的詩句短促有力,所表達的情緒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詞卻寫得委婉而平靜,他不願意顯示出激動和不安的心情。在這裡“去年天氣舊亭臺”一句意味深長,它並不像有些人解釋的那樣是對往昔的緬懷,而是借不變的景象寫出世界永不停息的變化,以永恆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猶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裡去了?

  轉入下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傳誦的名句。其美妙之處可以從好幾個層次來解析:從對偶技巧來說,兩個單句本身都是淺顯而接近口語的,並無特別雕琢之處,而形成對仗卻工整而精巧;從所表現的內涵來說,它既寫出了眼前的實景,又蘊含了耐人尋味的哲理。花總是要落去,時光的流逝無從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殘,這是無可奈何的;但儘管美景不再,“繁華有憔悴”,也並不意味著這之後只剩下虛空和荒蕪,燕子依舊翩翩歸來,呢喃作語,給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詞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無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時也看到萬物常新,為之欣然有喜。這種兼天然與工麗、寫實與暗喻於一體的對句,最能顯示漢語的魅力,十分難能可貴。

  終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是一個沒有結束的動作,它把詞人愛惜歲華、流連光景的情愫以緩慢的節奏延展開來,形成悠長的餘韻。

  在這首詞中,沒有描述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沒有抒發任何令人激動的情感,它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閒愁”。這種“閒愁”和強烈的哀愁不同,它不是由實在的原因所引發,無關生理的痛苦,也不牽連重大的現實利害關係,而只是一種無端而來的惆悵的傷感,帶著輕柔而縹緲的氣質。但它往往升起於心靈的深處,和生命的根本缺憾相關聯,所以它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古典詩詞中的“閒愁”常常是很優美的,因為它在述說生命的缺憾時,更多地關注著世界的美好,令人對他們在世間所得到的有限時光有更多的憐惜。

  當然,“閒愁”也是優越的生活境遇和敏感的心靈的產物。性情粗莽的人只有大喜大悲,不能從美麗的事物中品味人生的憂鬱,而憂念飢寒的人首先要解脫現實的愁苦,哪裡“閒”得起來?

  【晏殊的其他作品】

  玉描喜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了亍縷。

  天壓地角有時窮,只有相思無盡處。

  清平樂

  紅蔓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藏。

  踏莎行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採桑子

  紅英一樹春來早,獨佔菁時。

  我有心期。把酒攀條惜絳蕤。

  無端一夜狂風雨,暗落繁枝。

  蝶怨鶯悲。滿眼春愁說向誰。

  浣溪沙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氈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菸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永遠山長處處同。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原文: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賞析:

  此為詠物詞。詞中借詠和風細雨中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柳枝,塑造了雖青春年少、紅極一時而終歸要紅顏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達了詞人對於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的同情和關注,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藉助形象上的比擬與聯想,將物與人的命運渾然一體地交織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風流蘊藉、溫馨旖旎的春風楊柳象徵歌妓舞女年輕時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點明時令。“碧城”是叢叢柳樹的形象化比喻。此句從容自而又明快輕靈,給人以和煦的春風飄然而至的感覺,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故雖平直敘起,卻有鮮明的形象感。次句“綠相迎”應上“到碧城”,不僅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如有情相迎的動人意態,突出了和風的化煦作用,也傳出詞人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景象時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以概括之筆收結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煙輕靄中飄舞,暮春的霏霏絲雨中安眠,夢一般溫馨的環境中度過了清明三月天。過片巧妙地以眉和柳葉將物與人聯絡起來。美人對鏡梳妝,愛把雙眉畫成柳葉的形狀,歌樓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為曲名。詞人巧妙地借柳葉眉、《柳枝》曲的流行來渲染柳枝的聲名。結句點明主題,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楊柳,實際上是說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黃時備受摧殘,寄託了詞人對她們的同情。總之,此詞借柳喻人,寄託了作者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湖上朱橋響晝輪。

  溶溶春水浸春雲。

  碧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

  日斜歸去奈何春。

  賞析:

  此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對湖面天光水色作了傳神而準確的描繪,把握了雲天陽光、花鳥遊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並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情感,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上片寫湖面風光。首句寫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西湖遊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雲”寫湖水裡映出了雲的影子,雲、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雲,言云之舒緩。一句之中,並列兩個“春”字,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裡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說成是真的雲,透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碧琉璃滑淨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遊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在。遊絲,是春季裡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遊絲本無情而有情,網住春光,留住遊人。歐陽修卻說遊絲“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所也是“喚住”之意,與遊絲縈客同。總的是說春色無多了,何不再流連些時,這正是“惜餘春”之意。明明是遊人捨不得歸去,卻說成是遊絲、啼鳥出主意挽留。把遊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裡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鬱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浣溪沙·瓜陂鋪題壁

  碎剪香羅浥淚痕。鷓鴣聲斷不堪聞。馬嘶人去近黃昏。

  整整斜斜揚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風月更銷魂。

  古詩簡介

  《浣溪沙·瓜陂鋪題壁》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描寫的是感觸萬千的離情別緒。詞的上片是追憶與愛人別離時的情景,下片寫與愛人別離後的愁思。透過對旅途中景象的描寫,形象生動的.表達出了自己內容的離別之情。

  賞析/鑑賞

  這首詞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

  詞的上片是追憶與愛人別離時的情景。香羅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時饋贈的信物,現在將它剪碎來揩拭離人的眼淚,真是悲痛之極。接下來兩句用景物描寫進一步烘托和渲染別離的悲痛。就在這剪碎香羅,淚眼相看,痛苦訣別之際,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哀鳴,和著催人遠行的聲聲馬嘶,又在黃昏的沉沉暮靄中斷續相和,更使得這一對多情的離人肝腸寸斷。下片寫與愛人別離後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沒有從正面著筆,而只是寫旅途風光,妙處就在從這一路風光中不難體味這可憐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來,走過種著或成行或斜出的楊柳樹的道路,穿過傍著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莊,這些景色不可謂不清美宜人,可是在離開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們只能更加勾起對已訣別的愛人夢幻般的思戀。待到結束一天的旅途勞頓,投宿到鄉間一所小旅店歇息下來,雖有清風明明,卻丟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悅生活,真是感觸萬千。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浣溪沙·種松竹未成

  草木於人也作疏。秋來咫尺共榮枯。空山晚翠孰華餘。

  孤竹君窮猶抱節,赤松子嫩已生須。主人相愛肯留無。

  古詩簡介

  《浣溪沙·種松竹未成》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這首詞大約作於宋寧宗慶元三、四年(1197年、1198年)間,時作者移居鉛山瓢泉新居一年稍多一點,所種松竹尚未成長起來,加之以言者論列,罷官觀,生活索寞,感而賦詞,託物言情,抒寫了胸中不平之氣。

  賞析/鑑賞

  這首詞大約作於宋寧宗慶元三、四年間,時作者移居鉛山瓢泉新居一年稍多一點,所種松竹尚未成長起來,加之以言者論列,罷官觀,生活索寞,感而賦詞,託物言情,抒寫了胸中不平之氣。詞的上片寫咫尺枯榮之感。首句慨嘆不僅遭人疏遠,連草木也疏遠他。“秋來”句緊承上句,言草木原本枝繁葉茂,可秋天一到,葉落枝枯,轉眼之間,榮枯各異。而辛棄疾於是年九月落職閒居,由地方高階官吏淪為庶人,咫尺之內,有天壤之別。如果兩者不是巧合,就是託物寓意,其感慨是非常深沉和強烈的。詞的下片寫歲晚松竹之戀。“孤竹君”句寫竹。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蔽而食之”,後遂餓死。本句似用這個典故,言孤竹君二子雖窮餓而死,猶守節不移,藉以喻指所種之竹雖然窮盡,其“節”仍在。“赤松”句寫松。言其雖然幼嫩,但已生出枝葉,成長可期。松、竹、梅為歲寒三友,不怕歲寒,節概可稱。這兩句詞既照應詞題“種松竹未成”,又頌揚了松、竹的節操,暗示他要以松、竹為友。故詞結句說:“主人相愛肯留無”,言作為新居的主人,我愛松、竹,不知松、竹能否為我留存,從詞題生髮開來,表明企盼所種松、竹能順利成活,伴隨自己度過歲晚這段艱難的日子。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浣溪沙·端午原文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

  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參與者人山人海,梳洗後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佈滿河面。

  你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髮髻上。只祈願能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端午:民間節日,在舊曆五月初五。

  碧紈(wán):綠色薄綢。

  芳蘭:芳香的蘭花。端午節有浴蘭湯的風俗。

  流香漲膩:指女子梳洗時,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

  雲鬟(huán):女子的髮髻。

  賞析

  這首詞主要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綵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全詞采用對偶句式,從中能依稀看到一直盡職盡忠地陪伴在詞人左右的侍妾朝雲的影子。

  上片,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於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於朝雲來說,最好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雲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雲浴處,餘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下片,寫詞人偕朝雲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一,“綵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係臂”。它辟邪驅鬼,使朝雲“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雲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雲“雲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一千年”,願靈驗得到應證。真是一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浣溪沙·感別

  劉辰翁

  點點疏林欲雪天,竹籬斜閉自清妍,為伊憔悴得人憐。

  欲與那人攜素手,粉香和淚落君前,相逢恨恨總無言。

  劉辰翁詞作鑑賞

  這首詞是抒寫男婦情別的詞。“點點疏林欲雪天,竹籬斜閉自清妍”兩句點明離別時間和地點,時間是“欲雪天”的寒冬季節。地點是“竹籬斜閉”的鄉野居處,周圍是疏落點點的樹林,描繪出一幅冬季萬木凋謝的蕭颯景象。樹林、雪天、竹籬,對客體的單純描繪,“自清妍”,則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主體審美觀照。蘇軾有詩句雲:“江雲有態清自媚”,劉辰翁詞的“自清妍”似乎受到了蘇詩的影響。妍,即美的意思。但蘇軾詩句是用來襯托他貶官黃州時的狂放態度,而劉詞卻是為反襯出離別時的心緒:居處清者自清,妍者自妍,但都不管人間離別,作者以此無情反襯出有情之悲。而且這兩句還用輕淡的筆墨畫出疏麗的畫面,為離別設景,這在其他離別詞中還不多見,格調很是高遠。

  時間、地點表明以後,主角出現了。“為伊”句妙在一篇雙關,男女之情思共述。主語雖自然是女方,但“伊”與“人”實際上又皆指男方。“為伊憔悴”一句顯然是從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千古名句中(《蝶戀花》)變化而來。這句表明:女子因男方離別而悲哀傷身,形容憔悴,然而卻更引起男方的無限愛憐之情。

  “欲與那人攜素手,粉香和淚落君前,”兩句,上句主語為男方,下句主語為女方。“欲與”雖然換筆寫男方,但仍綰合女子,“那人”、“素手”即是素手者,女子潔白晶瑩之手也。而且兩句與上片文氣銜接:何以“欲與攜手”?正是緊承上片“得人憐”的具體表現;眼看就要分“手”,這裡卻偏偏寫緊握素手,依依眷戀之情,溢於言表。“粉淚”低垂的是女子,“君”則指男方。淚灑情人之前,一則承接上兩句,感其憐愛與楔手的情思,二則開啟結句離情的表達。

  總之,“欲與那人攜素手,粉香和淚落君前,相逢恨恨總無言”三句,主語在男女方交轉換,錯落有致,筆法多變,但每句都一筆雙綰,兼寫對方;同時,文情層層推進,因果相連,細密完備:因憔悴而得憐,因得憐而攜手,因攜手而粉淚低垂。詞句直率樸實,非但不覺粗糙,反而顯出感情的深沉與細膩。

  結尾“相逢”一句,才知這次離別,原是男女雙方別後重逢而又告別在即,他們心理上經歷了由長期離之恨,轉而重逢之喜,即又跌入更長離別的無限痛苦。重逢之喜反而加深了重別之悲。“恨恨總無言”一句,正是這一心境的生動寫照。無言之恨正是恨的極致,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了。

  這首詞的特色在於:以通俗白描的語言,寫出細膩委婉的離別心緒,以淡雅簡練的筆調,寫出深沉真摯的男女情愫,這代表了劉辰翁一部分詞作的共同特點:即善用於運用、淡語、輕語寫出情致宛然的意境。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浣溪沙·庚申除夜原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①庚申除夜:即康熙十九年(1680)除夜。②收取二句: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後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謂:“柘枝舞女著窄袖薄羅衫。”此二句謂把寒冷除夜裡濃郁的閒情收起,那優關的柘枝舞是多麼令人追憶懷戀的啊。③誰家句:謂當年自家於此除夜曾刻燭靜待新春的到來。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④竹葉二句:意謂竹葉青酒喝盡了,人人頭飾採燕,個個興高采烈,燈燭熄了,那燈蕊彷彿是一條條顫動的金蟲。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為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xiè),熄滅。⑤風流句:端合,應該、應當。倚天公,依靠老天爺。此謂風流應是自然天成,非人力能所為的。

  浣溪沙·庚申除夜賞析

  此篇描繪了除夜的貴族之家守歲的情景,同時也隱約地表達了深隱的懷戀之情意。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翻譯

  一夜秋霜過後,菊花凋謝荷葉枯萎,而新橘卻在經霜之後變得更加鮮亮,整個橘林都閃著光亮。原來是橘子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了。

  摘下一個剝開之後,香味噴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據說,吳地產的橘子女孩子剝後,手上三日仍留有餘香。

  註釋

  一夜霜:橘經霜之後,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經霜變黃,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黃色花苞。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噀:噴。

  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賞析

  詠物詩詞,義兼比興,講求氣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評。唐宋詩人,遵循《詩經》以來的“美”、“刺”原則,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諷,並以此為詠物“正宗”,而直寫物象的純粹的詠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義了。其實,“純用賦體,描寫確肖”的詠物詩詞,只要在選材煉意、琢句謀篇方面技巧嫻熟,精美工緻,也不失為佳構。

  蘇軾是詠物能手,他的詩詞中既有託諷深遠的名篇,也有刻畫精工的妙制,像這首詠橘詞,可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巧言切狀,體物細微,雖無深刻的思想內容,卻飽有餘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佈置環境。詠物詞,特別是詠小物的詞,往往由於題材狹窄,難以展開,低手為之,易成枯窘。東坡才大,先在題前落筆,下文便有餘地抒發。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蟬噪秋枝槐葉黃”,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後,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橘有皮包裹,故稱新苞。又因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描寫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得橘之神了。“竹籬茅舍出青黃”,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上片三句,純是賦體,不雜一點抒情成分,然詞人對橘的喜愛之情自見於字裡行間。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大概是東坡頗為得意的,他的《食柑》詩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之句,後來南宋詩人曾幾更把它壓縮為“流泉噴霧真宜酒”(《曾宏甫分餉洞庭柑》)一語了。此詞中“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味。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時為貢物。詞中謂“三日手猶香”,著意誇張。以此作結,餘音不絕,亦自有“三日繞樑”之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浣溪沙·書虞元翁書

  宋代:蘇庠

  水榭風微玉枕涼。牙床角簟藕花香。野塘煙雨罩鴛鴦。

  紅蓼渡頭青嶂遠,綠萍波上白鷗雙。淋浪淡墨水雲鄉。

  註釋:

  水榭(xiè)風微玉枕涼。牙床角簟(diàn)藕花香。野塘煙雨罩(zhào)鴛鴦。

  水榭:臨水樓臺。牙床:雕飾精緻的小床。角簟:以角蒿編織的席子。

  紅蓼(liǎo)渡頭青嶂遠,綠萍波上白鷗雙。淋浪淡墨水雲鄉。

  淋浪:筆墨酣暢淋漓。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小詞。它以形象化的文字,再現了原畫的色彩、佈局和意境,使未睹其畫的讀者,猶如身臨畫前。末句點題,綰結入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翻譯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豔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註釋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這裡比喻楊繪詞作的高雅。

  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

  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

  子細:仔細。

  創作背景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瞭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賞析

  在送別楊繪的諸多詞作中,此篇最大的特點是以直抒胸臆為主。只有首尾兩句是個例外。首句從當前聚會的場景落筆,說友人陽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詞作在座席中間就一揮而就了。雖然由於楊氏作品的失傳,今天已無法欣賞他的原作,但從蘇軾的讚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調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這一筆精要的敘寫,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友人的才華,為下文作了一個鋪墊。接著詞人便直抒對友人的愛賞之情:“愛君才器兩俱全。”唐人劉肅說過:“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大唐新語·知微》)固然強調了“器識”的重要性,卻也說明了才識兩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詞人心目中,友人楊繪卻是這種才識兩全的人才。這除了出於傾慕友人的才華之外,當然也與在黨爭中志同道合分不開的(見《宋史》楊繪本傳)。“異鄉”句則意在暗點節令“重九”,“異鄉”杭州,說明它與故鄉蜀地的節令風光沒有什麼兩樣,似乎流露出認他鄉為故鄉的親切感,悵惘與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進而抒寫離愁別緒。詞人滿懷優傷地寫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手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裡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這兩句是詞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腸,有語淺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細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的詩意,以對帶有節令特徵的茱萸“重看”這一細節表達了依戀的情慷,並將“明年此會知誰健”這一層意思寄之於言外,暗含著別後對友人懷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儘管在作者的別情詞中略嫌平實,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這首小令,詞短情長,語言流麗平易,表達了詞人深摯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