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浣溪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書虞元翁書

  宋代:蘇庠

  水榭風微玉枕涼。牙床角簟藕花香。野塘煙雨罩鴛鴦。

  紅蓼渡頭青嶂遠,綠萍波上白鷗雙。淋浪淡墨水雲鄉。

  註釋:

  水榭(xiè)風微玉枕涼。牙床角簟(diàn)藕花香。野塘煙雨罩(zhào)鴛鴦。

  水榭:臨水樓臺。牙床:雕飾精緻的小床。角簟:以角蒿編織的席子。

  紅蓼(liǎo)渡頭青嶂遠,綠萍波上白鷗雙。淋浪淡墨水雲鄉。

  淋浪:筆墨酣暢淋漓。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小詞。它以形象化的文字,再現了原畫的色彩、佈局和意境,使未睹其畫的讀者,猶如身臨畫前。末句點題,綰結入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湖上朱橋響晝輪。

  溶溶春水浸春雲。

  碧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

  日斜歸去奈何春。

  賞析:

  此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對湖面天光水色作了傳神而準確的描繪,把握了雲天陽光、花鳥遊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並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情感,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上片寫湖面風光。首句寫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西湖遊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雲”寫湖水裡映出了雲的影子,雲、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雲,言云之舒緩。一句之中,並列兩個“春”字,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裡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說成是真的雲,透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碧琉璃滑淨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遊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在。遊絲,是春季裡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遊絲本無情而有情,網住春光,留住遊人。歐陽修卻說遊絲“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所也是“喚住”之意,與遊絲縈客同。總的是說春色無多了,何不再流連些時,這正是“惜餘春”之意。明明是遊人捨不得歸去,卻說成是遊絲、啼鳥出主意挽留。把遊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裡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鬱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忙日苦多閒日少,

  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作者: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後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他是南宋的大詩人,詞也很有成就。有《劍南詩稿》、《放翁詞》傳世。

  註釋:

  "懶向沙頭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爐醉玉瓶"

  ①無咎:韓元吉,字無咎。南宋著名詩人。

  ②漫向:一本作“懶向”。

  賞析:

  陸游通判鎮江時,韓無咎從江西來鏡江探母。陸游與其盤桓兩月。這首《浣溪沙》

  即作於此時。上片表現了二人友情的深摯。下片寫客中送客,表現了作者的孤寂心情。全詞抒情委婉,真摯感人。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首二句委婉有致。“夕陽”句於閒處寫情,意境並

  到。“忙日”、“新愁”二句真率有唐人詩格。結句乃客中送客,人人意中所難堪者,作者獨能道出之,殆無咎將有遠行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浣溪沙·雨溼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註釋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幹。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杆。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脫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杆。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註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

  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於南渡後的某個清明節。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如畫的風光,抒發了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溼清明”,既點明瞭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色。“香火殘”,指清明掃墓時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溼後的情狀。“碧溪”,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說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築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想起自己逃離家鄉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後,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悽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豔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麼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後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雲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浣溪沙·其二

  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

  老人幾度送餘春,

  惜春行樂莫辭頻。

  巧笑豔歌皆我意,

  惱花顛酒拼君嗔,

  物情惟有醉中真。

  賞析

  此詞為惜春行樂之作。上片寫惜春。以“不信芳春厭老人”總領全詞,明講不信芳美春色厭棄我這老人,實寓我這老人依然熱愛芳美春色,人老心不老也!下片寫行樂。“巧笑豔歌”,似乎使其回憶起青春時代的風流豔韻,大有人老心痴情亦顛之慨。“惱花”表達了詞人愛花過切而惱其匆匆棄我而去的情感。正因其“惱”,方形之於“顛”,拼命在春花未謝之際盡興觀花飲酒,以致酒醉狂顛,到了物我渾然,花亦我,我即花的境地。最後點明作者“顛酒”任誕的原因:唯有酒醉渾然忘我,才能體會到真趣,顯示出真情,獲得一種超塵離俗的人生樂趣。全詞直抒胸臆,類似酒中狂語,頗有豪曠自適的情懷。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月明池閣夜來秋。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譯文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銅鏡,好像誰將它丟在冷夜裡不來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釣竿,將一彎纖細的月鉤垂釣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閣,夜來池閣秋風冷。

  當年像雙燕呢喃話歸,清晨時勞燕分飛,各自西東,彷彿隨著春意終結,水面上蓮荷凋謝了豔紅。瑟瑟西風吹過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葉子先自飄零。

  註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名,後用為詞調。一作“紗”。有雜言、齊言二體。

  銅花:銅鏡。比喻水波清澈如鏡。古代銅鏡刻有花紋,故稱銅花。

  纖鉤:新月影,如鉤,彎細的月影,約農曆初二、三時的月亮。冷來秋:指比秋天還冷

  水花紅:水邊紅蓼(liǎo),也叫水蓼,莖葉呈紅色。曉:清晨時分。

  水花:荷花。春休:春天結束。

  梧井:井,即露井,無蓋井。葉先愁:樹葉先凋謝。梧井,取前《解連環》(暮簷涼薄)“嘆梧桐未秋,露井先覺”詞意,因梧桐落葉最早,由其葉落,即知秋至。

  賞析

  此詞乃是借寫西湖秋夜之景,以此來懷念舊人之作,全詞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於景,繪出西湖秋夜清冷悽寂之景,奇幻優美。當時波平如鏡,月影在水,而詞人只覺得梧桐葉落,一派秋意,生動描繪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圖。“冷不收”是詞人的刻意之言,說銅鏡被遺落在淒冷的夜晚沒有人收。陳洵在《海綃說詞》裡說:“‘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玉人垂釣理纖鉤”營造了一個虛幻美麗的景象,寫詞人看見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現了一位“玉人”。這位玉人就是傳說中的月宮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實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虛假的,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顯示出詞人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後一句說池閣月夜冷寂方知已經人秋。“月明池閣”,點明詞人身在池閣,欣賞月明西湖之景,而“夜來秋”寫出詞人在池閣上輾轉難眠,只感到陣陣秋風襲來,分外奇寒,暗喻內心的淒涼。

  下片回首當年與情人離別的情景,以西風井邊梧桐落葉的蕭瑟景色渲染悲涼氣氛。

  詞人與情人在拂曉告別,看見湖水上的紅蓮都凋謝了,瑟瑟的西風吹得梧桐葉紛紛掉落。詞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繪了一個勞燕分飛,花自飄零人自悲的悽慘景象。“水花紅減”描寫了西湖水面上嬌豔的荷花凋敗的景象,詞人感嘆時光的流逝,暗含對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後一句寫景,卻不僅僅是寫景,景中見情,將詞人悲切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西風”句是指西風吹拂梧桐,樹葉瑟瑟抖動,如同悲秋,暗寓詞人對飄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詞意境朦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創作背景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鵑》、 《浣紗溪》、《掩蕭齋》、《清和風》、 《換追風》、《最多宜》、《楊柳陌》、《試香羅》、《滿院春》、《廣寒枝》、《慶雙椿》、《醉木犀》、 《錦纏頭》、《霜菊黃》、《頻載酒》、《減字浣溪沙》。此調有平仄兩體,平韻見唐詞,仄韻始自李煜。《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過片多用對偶。

  上片“波面”三句寫景。言園內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銅鏡上的花紋一樣。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陰冷沁人肌膚,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這面“銅鏡”。池邊聳立著的石筍在月光中倒影水中,這倒影與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邊手理絲鉤釣魚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樓閣顯得更加寂靜,秋夜的寒氣也就顯得更為濃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興愁。言詞人見到燕兒南歸,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語,詞人聽來就象是在與他話別。此是燕歸,也是人歸也,所以觸景生情,陡生愁心。詞人又見池中紅荷枯萎,恰似春盡時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時不再來的悲哀。最後見西風掃落梧桐黃葉,更添一重愁心。此非葉愁,實是詞人愁老之將至,青春不再重現之愁也。下片全從詞人自身之愁而加諸外物:燕、花、葉,使之皆含愁情。

  《海綃說詞》雲:“‘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纖鉤’是月,‘玉人’言風景之佳耳。‘月明池閣’,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憐殘照西風,半妝樓上’, 半妝謂殘照西風。西子西湖,比興常例,淺人不察,則謂覺翁晦耳。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清代]納蘭性德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殘雪凝聚的餘暉照射在繪有山水畫的屏風上,透著陣陣寒意。已到三更時分,遠處卻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夜深人靜突然憶起往事,月色於無人處也好像朦朧起來。

  我是人世間一個惆悵的過客,我知道你為何事而淚流滿面淚流滿面。怕是在斷腸的笛聲裡,你回憶起了平生的點點滴滴。

  註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lóng)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客:過客。

  賞析:

  這首詞采用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手法,是一首以抒發人生惆悵為主題的詞。

  詞的上片整體比較平實,主要下力在於營造氛圍上。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點明瞭環境,包括地點是在書房,時間則是在稍有月色的殘雪之夜。接著視覺轉換,由視覺轉移到聽覺上。這句透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圍籠罩下,突然情感爆發出來。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可謂起的妙絕。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嘆。這兩句中似乎有相對的主體,一個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我”,另一個是“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君。但從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說,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後一句“斷腸聲裡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悽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彷彿依然能看到詞人在那一片斷腸聲裡,落淚傷神。這句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聯絡了上片下片,將夜半笛聲同憶平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用一個結尾來營造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憶平生”三個字,這三個字能引導人們聯想到詞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可以說是個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宋代 蘇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譯文

  風壓著柳絮貼著水面紛飛,雨後初晴燕子在池沼邊銜泥築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沒有收到鴻雁傳來的書信,竹林間時時聽到鷓鴣悲啼。我的深情怕是隻有那落花知曉了。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雙調,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

  輕雲:本指輕薄飄浮的白雲。這裡比喻柳絮。貼水:緊挨近水面。

  乍晴:雨後初晴。乍:初,剛。池館:池沼館閣。這裡主要指池沼。燕爭泥:燕子趁著天晴銜泥築巢。

  沈郎:即沈約,字休文,南朝梁詩人。他在《與徐勉書》中說:“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意思是說因多病而腰圍消瘦。後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稱。不勝衣:形容消瘦無力,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勝,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灘之上。鴻雁信: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漢書·蘇武傳》: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於北海。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請求匈奴歸還蘇武。匈奴詐言蘇武已死。後漢派使者說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沼澤中。匈奴單于大驚,致歉漢使。

  鷓鴣啼:鷓鴣鳥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遊子聽到鷓鴣的叫聲會感到湊涼。鷓鴣,禽名,善啼。

  創作背景

  這首《浣溪沙》約作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東坡迎春景而春情動,思念妻子,作此詞以懷念之。一說此詞是李璟的作品,見《李璟李煜詞補遺》。因明代所刊《類編草堂詩餘》署為李璟所作,故《補遺》誤收。應據元刻本定為東坡詞。

  賞析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用輕快的筆觸三塗兩抹,就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描繪出來。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豔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幾樣景物,感染力很強,呈現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氣息。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裡,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柳絮)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按理說,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應該心情振奮、逸興遄飛了,但緊接著一句卻是“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約,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首句連用三個動詞“壓”、“貼”、“飛”,構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把時、空互動在一起寫:季節是春天(由燕爭泥可推知),天氣是初晴,地點在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鬱;這一喜、一憂、一揚、一抑,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詩意到此出現了巨大轉折,為過渡到下片做好了準備。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用《漢書·蘇武傳》中典故,詩詞裡常用這個典故。鴻雁不捎個信來,而鷓鴣啼聲,更是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無知;但由於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蘊的“韻外之致”(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就耐人尋味了。唐代皎然《詩式》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這句則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瞭;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相似;三、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全詞僅上片開頭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實後虛的手法。下片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在蘇軾筆下,不僅“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而且於情語中也往往見景物。這是一種很高妙的手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把心裡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著綵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彷彿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著天公的庇護啊。

  註釋:

  收取閒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後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採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採燕:舊俗於立春時剪綵綢為燕子形,飾於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閒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裡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閒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著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裡在蠟燭上刻出痕跡採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採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採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餘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著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於景,清空而靈動。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浣溪沙·漁父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翻譯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

  庇:遮蓋。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採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於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並茂,富有音樂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

  宋代:李清照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燻爐閒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闢寒無。

  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貴族女子傷春情態的小調。運用正面描寫、反面襯托的手法,著意刻劃出一顆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寫人,“髻子傷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實卻是極重要的一句心態描寫:閨中女子被滿懷春愁折磨得無情無緒,只隨意地挽起髮髻懶得精心著意去梳理。接下來兩句是寫景,前句“晚風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極工巧,它使得寫景之中又點出了季節時間:習習晚風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經冬的寒梅已由盛開到飄零之時。春愁本就撩人,何況又見花落!後句“淡雲來往月疏疏”寫淡淡的浮雲在空中飄來飄去,天邊的月亮也顯得朦朧遙遠。以“疏疏”狀月,除了給月兒加上月色朦朧、月光疏冷之外,彷彿那還是一彎殘月,它與“淡雲”、“晚風”、“落梅”前後相襯,構成了幽靜中散發著悽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運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遠、情景相因的寫法,深刻生動。

  下片透過富貴華侈生活的描寫,含蓄地反襯傷春女子內心的悽楚。前兩句寫室內陳設極盡華美“玉鴨燻爐閒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鑲嵌著美玉的鴨形燻爐中,還閒置著珍貴的龍腦香,懶得去點燃薰香;織有硃紅的櫻桃花色的、覆蓋如鬥形的小帳低垂,上面裝飾著五色紛披的絲穗。這裡主要寫室內的靜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鴨燻爐閒瑞腦”中的一個“閒”字,不就閃現出女主人公因愁苦無緒,連心愛的龍腦香味也懶得聞嗅了嗎!結尾是一個問句“通犀還解避寒無”,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氣的犀角,名“闢寒犀”,據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開元二年冬,交趾國進犀一株,色黃如金。使者請以金盤置於殿中,溫然有暖氣襲人”,該句意思是說:試問這隻金燦燦的闢寒犀角,現在還會不會再把溫暖宜人的氣味釋放出來?句中“還解”的一個“還”字點出了這樣的內容:往昔之時,這隻犀角曾盡心盡意地為男女主人布溫驅寒;而今伊人遠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應感傷,你到底還知道抑或忘記了為孤獨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詞人假借向犀角的設問,進一步刻劃詞中人觸物傷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轉、搖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細紋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邊漸漸擴充套件的漣漪。

  該篇在寫作技巧上的特點,值得加以強調的當推:煉字維妙,不著雕痕;未畫愁容,愁態畢現。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減字浣溪沙·秋水斜陽演漾金

  秋水斜陽演漾金。遠山隱隱隔平林。幾家村落幾聲砧。記得西樓凝醉眼,昔年風物似如今。只無人與共登臨。

  賞析/鑑賞

  【註釋】:

  此詞虛實相生地展現了當下詞人登臨所見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久之景,透過今久情景的對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悵惘心緒 。全詞意境沉鬱,語言收放自如。

  詞的上片寫登臨所見:清澈的秋水,映著斜陽,漾起金波。一片平展的樹林延伸著,平林那邊,隱隱地橫著遠山。疏疏的村落,散見在川原上,傳出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接下去,下片前兩句說昔年曾登此樓,風景與今相似。而詞人今日面對此景,究竟喚起何種感慨,卻到結句“只無人與共登臨”。才點明,原來昔日同登此樓的人,今已不在,只剩下作者孑然一身,佇立於樓上了。聯絡賀鑄的生平看,那位不能同來的人,可能是他的眷屬。至此,可以感到上片所寫的那秋水斜陽,那遠山平林,那村落砧聲 ,都不再是客觀的景物了,而是詞人心中眼中,都有一種傷心說不出處,這種傷心說不出的情緒,藉助於末句的點醒 ,令人於言外得之 ,倍覺其百感蒼茫,含蘊深厚。

  此詞虛實相生地展現了當下詞人登臨所見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文之景,透過今文情景的對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悵惘心緒 。全詞意境沉鬱,語言收放自如。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浣溪沙·誰道飄零不可憐

  西郊馮氏園看海棠,因憶《香嚴詞》有感。

  誰道飄零不可憐,舊遊時節好花天。斷腸人去自經年。

  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綠乍和煙。倩魂銷盡夕陽前。

  古詩簡介

  《浣溪沙·誰道飄零不可憐》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作的一首詞。該篇作品上闋由回憶昔日遊玩時光道出對友人的思念,下闋描寫花紅柳綠的春天景象作結,極為別出心裁。

  翻譯/譯文

  誰說花兒凋零不令人生起憐愛之情呢?當年同遊之時正是春花競放的美好時光。而今友人已去,空餘自己獨身一人。

  眼前一片紅花剛剛被春雨打溼花瓣,絲絲嫩柳在煙靄中隨風搖曳。在夕陽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為之夢斷魂銷。

  註釋

  ①西郊馮氏園:明萬曆時大璫馮保之園,舊址位於今北京廣安門外小屯。園主人馮氏園藝精湛,使得此園曾名極一時。龔鼎孳在京師時曾多次到該處看海棠。

  ②香嚴詞:清初龔鼎孳詞集《香嚴詞存稿》的簡稱,後易名《定山詩餘》,中有《菩薩蠻·上巳前一日西郊馮氏園看海棠》、《羅敷媚·朱右司馬招集西郊馮氏園看海棠》等數首詞。

  ③飄零:飄落零散。舊遊:昔日之遊。

  ④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經年:一年或一年以上。

  ⑤暈紅:形容海棠花的色澤。才:一作“疑”。著雨;春雨微著。

  ⑥柔綠:柔嫩的綠柳。一說嫩綠的葉子。此句一作“晚風吹掠鬢雲偏。”

  ⑦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典出陳玄祐《離魂記》裡倩娘離魂的故事。銷盡:茫然若失。銷盡;消散。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納蘭性德在園中觀賞海棠時,面對海棠零落的場景,有感而作。龔鼎孳在康熙十二年(1673)曾任會試主考官,詞人正出其門下,是年秋,龔氏卒去;一些觀點認為此詞作者在總體風格上大體效仿龔氏,是為抒其悼懷龔氏之意。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詞人在筆下著力表現其傷春惜花的意緒,同時也借花寫人,“倩魂銷盡夕陽前”既是惜花之凋謝,也是傷人之辭世。

  “誰道飄零不可憐”起句就將人帶進一個絢爛的暮春時節。繁花滿天,一樹樹的海棠花競相開放喧嚷嬉戲,祥寧中飄渺著生命的靈動。這悽婉的美麗令人憐愛嘆息。古人論詞的結構,妙在斷斷續續,不接而接。“誰道飄零不可憐”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與下面兩句,一寫回憶,一寫現實,看似不接,實則詞意緊緊相接。一樣的飄零,不一樣的感覺。既突出瞭如今內心的悲涼,又為描寫現在的情景作了鋪墊。

  詞人一反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寫法,一開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觸“誰道飄零不可憐”,可謂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不覺眼前一亮。第二拍“舊遊時節好花天”,詞人隨即點明這是故地重遊,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憶。但詞人並沒有描述當時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個字寫出了相同的時令和場景。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斷腸。這裡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遊覽的天氣,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自己去想象。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

  下片轉入寫景,“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綠乍和煙”用如煙綠柳襯雨後紅花。暈字用得極妙,既寫出了花色彩的變化,也寫出了人在花叢中的獨特感受。下片結“倩魂銷盡夕陽前”。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憐惜之情溢於言表。以夕陽為背景,顯得格外悽美。還照應了上片起句,使全詞渾然一體、餘味無窮。詞意悽絕,充溢著無可奈何的情緒。這裡詞人以生動的比喻,進一步把集合著悲涼、痛苦、傷心、悔恨,交織著絕望與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其實銷盡的又何止是花魂。花落春去,逝去的還有美妙的時光、美好的青春年華和那轉瞬即逝的愛情,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的。紅塵一夢,再美的綻放也是過往,終將飄零,詩詞的境界就是在剎那中見終古,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

  此篇詞極婉媚空靈,恍惚迷離,令人蕩氣迴腸。

  名家點評

  清·王鴻緒:“柔情一縷,能令九轉腸回。雖‘山抹微雲’君,不能道也。”(《詞苑叢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浣溪沙》作品介紹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作的一首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把握了雲天陽光、花鳥遊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並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情感,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①

  湖上朱橋②響畫輪③,溶溶④春水⑤浸春雲⑥,碧⑦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⑧縈⑨醉客⑩,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浣溪沙》註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

  ②朱橋:欄杆硃紅的橋。

  ③畫輪:指有彩繪的豪華車子。

  ④溶溶:指水盛貌。

  ⑤春水:指春天時的湖水,表現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⑥春雲:即春天的雲,表現出湖上天空的雲之舒緩柔美。

  ⑦碧:即綠色。

  ⑧遊絲:本指春季裡昆蟲吐出的細絲。

  ⑨縈:即縈繞,留住之意。

  ⑩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遊人。

  歸:指離開。

  《浣溪沙》原文翻譯

  帶有彩繪的的豪華馬車經過硃紅色的橋,車輪的響聲在湖上響起。春水豐盈的湖面,倒映著柔美的白雲。湖面平靜的好像碧綠的玻璃,平滑乾淨沒有灰塵。

  春季裡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網住春光,留住遊人。花叢中的鳥兒不停地名叫,彷彿在召喚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誘人,遊人遊賞到夕陽西斜才無可奈何地離去。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皇v元年至二年(1049—1050)。歐陽修任穎州知州,與友人一起載舟遊春的所見所聞。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詞。

  《浣溪沙》賞析

  歐陽修這首《浣溪沙》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上片寫湖面風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橋響畫輪”,寫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西湖遊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雲”,一句之中,並列兩個“春”字,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裡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說成是真的雲,透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第三句“碧琉璃滑淨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遊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歐陽修說遊絲“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喚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鳥喚行人”,這一句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不但寫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境界,也寫出了春天西湖的“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蔥綠景象。詞人透過把遊絲、啼鳥對遊人的“挽留”,表現出遊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捨不得歸去之情。把遊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裡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鬱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從藝術上看,詞人借景抒情,在描寫“樂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盡之意現於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蘊含在寬闊的境界之中,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援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諡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www.jianbihua.cc)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

  伏雨朝寒悉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鬥輕盈。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人間何處問多情。

  古詩簡介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本詩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表達了詩人對伴侶的思念。

  翻譯/譯文

  這連綿不斷的雨如同剪不斷的哀愁,依稀記得去年我們到杏花園遊玩,還一起攀上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

  香爐中的燻煙輕輕地縈繞,雙袖在爐火映照中泛著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脹紅了酒暈。人間何其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託那一份多情。

  註釋

  ①伏雨:指連綿不斷的雨。杜甫《秋雨嘆》詩:“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鬥輕盈:與同伴比賽看誰的動作更迅捷輕快。輕盈,多用以形容女子體態的輕快、靈活。

  ④爐煙:香爐中的燻煙。

  ⑤酒暈:喝完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陸游《宴西樓》詩:“燭光低映珠帳麗,酒暈徐添玉頰紅。”

  創作背景

  在這一年,納蘭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離開了人間。她是納蘭的第一位結髮妻子,也有人說她是他遇到的第二個女人。無論如何,她都是納蘭懷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侶:盧氏。史書載,他們夫妻二人恩愛有加,感情篤深。新婚燕爾的浪漫與納蘭詞人的特質融合,成就了牽魂引魄、遊夢天方的醉人生活。然而短暫的快樂也許就是為了讓納蘭El後的回憶更為酸楚。就在三年之後的康熙十六年四月,盧氏產下一子海亮。約月餘,盧氏因為產後患病,於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突如其來的打擊使納蘭太傷心。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他浸著淚水的墨筆一再流露出哀婉悽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他在一首《沁園春》中寫道: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

  賞析/鑑賞

  原文賞析

  這是一首相思之作,卻不同於那種甜蜜憧憬的懷想,亦不是刻骨銘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小令,那麼非此二字莫可當得:闌珊。

  所謂“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鬥輕盈”,正是“春花秋月,觸緒還傷”的另一番寫照。當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樹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於唯恐再見到杏花,觸動自己的傷心事。睹物傷情,算是中國詩歌由來已久的傳統。

  轉到下片,出現一組精工的對句:“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這兩句解釋出來,就是燻爐上的煙氣輕輕縈繞,雙袖在爐火中映出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泛出了酒暈。句中一個“漫惹”,一個“空將”,極寫無聊之態。這裡納蘭彷彿是說,我現在多麼無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著爐火,飲著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為了什麼,我也不知要做什麼。

  尾句,作者捨棄了一切描寫與對仗,平平呵出:人間何處問多情。以人間之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託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實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極處。這正是“誰念西風獨自涼”的境界,西風遍吹,而獨有我感到了深深的涼意。天地廣大,而唯有我心懷迂曲,無處排遣,無處寄託。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聶小晴評論此詩云:此詩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詞中上下片之結句點出其情傷的底蘊,倘恍迷離,空靈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