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兩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兩篇

  導語:含蓄美是中國古代傳統美學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國古詩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詩,才能加深詩意,拓寬詩境,擴大詩的張力和容量。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高度含蓄的典範之作,它既沒細數情多深、意多長,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收到的藝術效果卻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詩味濃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一

  沒有在部落格上寫過教學反思,這是我的一個遺憾,也許還是自己太懶的緣故吧,但是我知道,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穫,也才能成為進步的一種源泉和力量。研討了一個月的四年級文字《古詩兩首》終於由於克欣老師打響了第一炮。於老師的課從容而淡定,讓我看到了一個老教師的魅力與風采。總認為公開課是演出來的,但從於老師身上我看到一種叫做自然的東西,聽了很多課,但沒有一節像於老師的課那麼舒服。

  於老師的課給了我經驗與啟發,各位老師的評課給了我啟發與點撥。雖然我不能做到於老師那麼從容,但至少學到了一種自然。其實真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無論課堂是什麼樣的,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才是硬道理。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悲哀,在接下來的抽籤排序中,我抽到了一號。我笑對辦公室同事說,我中頭彩了,應該去買彩票。沒有預想的抽到一號的緊張與忐忑,相反倒是覺得很輕鬆,早死早超生嘛。呵呵~

  從準備到講課不到一天的時間,雖說有研討的積澱,但畢竟從沒想過我也會講四年級的教材。沒有教材沒有教參就這樣等待著第二天上課的`到來。尚校長的一句話,讓我從輕鬆的備戰中甦醒。“沒寫教案你明天怎麼上課啊?五點之前把教案給我看看!”當時三點整。而我卻一點準備都沒有。在網上搜了電子課本和教參看了看,又結合了很多資料,硬著頭皮開始寫教案。

  五點我準時走進校長室,只是教案還沒有完成。經過了尚校長的一番點撥,有了些許的教學思路。一晚上又把尚校長的想法和我的個人想法整理了一下,製作了課件,由於時間倉促,心裡著實沒譜。

  言歸正傳,具體說說我這堂課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優點真沒大有,唯一能算做優點的應該就是教態還算自然。同事們都問:“你怎麼一點也不緊張呢?如果是我,早飯都吃不下了!”緊張到真沒有,我覺得就象我平時講課一樣,也沒什麼不同,真的很喜歡在講臺上的感覺,站在講臺上講課可以說是我一天之中最快樂的時刻。

  不足之處倒是很多。雖然老師們還沒有為我進行評課,我自己已經找到了我這堂課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可以感覺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環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

  其次,課堂節奏把握的不夠好。也許是因為準備的過於倉促,很多環節在上課的時候還是被遺漏了。因此整堂課四十分鐘給人感覺還是課容量太小,知識點及能力的訓練沒有充分涉及。由於於老師的課沒有講完,我總在趕時間,怕自己也完不成教學任務,本來定的講一課時的古詩,卻被壓縮成了三十分鐘完成。其實完全可以要麼抽出時間把第一課時的生字進行處理,要麼用簡短的十分鐘處理第二首古詩。但是備課不充分的我還是嚐到了自己釀的苦頭。

  再次,板書設計的基本功還不紮實。

  其實,每一次講課都是一次提高,只要有所反思,哪怕一次發現一處不足進行改正,假以時日,也一定會有不小的進步。在這樣的團隊中,我倍感榮幸,因為有那麼多老教師為我指點,有那麼多領導在關注新教師的成長,相信我們一定會快速成長的。這次的研討課,也讓我吸取了一定的教訓,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上出來的,看來還真得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度啊!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二

  近日,我參加了市現場優質課西片競賽活動,“幸運”的抽到了古詩。儘管之前研讀了幾遍該教材以備“中獎”,但頂真起來一時慌了神,手忙腳亂的忙活了一個小時,就匆匆地進了課堂。

  四十分鐘的時間一滑而過,課一結束整個人頓時輕鬆了許多,坐下來不由地就反思起剛才的那一堂課來。我自己感覺自己整堂課如“蜻蜓點水”般,引導學生對詩的意境體會得很膚淺,這是主要的問題,具體說來有這幾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詩人一環節向學生介紹詩人時還不夠到位。講大詩人李白寫的詩想象力豐富,可以透過具體的詩句來引導學生了解詩人作品的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學生學過的《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以及《贈汪倫》中的第二句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然我在課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對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紹的也不夠詳細,簡簡單單一兩句話了事。其實學生對文字的相關資訊瞭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進文字。

  其次學生對古詩意境的體會應建立在熟知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在瞭解詩意時,我請學生結合註釋,想想每句詩寫了什麼,並劃出不解的字詞,這樣安排應屬合理。但隨後我卻未交流解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說出全詩的大意。或許是因為當時心急,滿腦子只想著自己的教學設想“接下來該幹什麼,完成什麼教學內容”,至於學生“學情”根本就沒意識到,說來還是專業水平不足導致的。總習慣讓學生跟著老師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們不理解的字詞,再結合詩文的註釋讓孩子們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大意,教師再適時的加以引導就可以了。

  由於學生對古詩的詩意瞭解是教師硬灌的,所以在入詩境中當我發問“為什麼詩人說孤帆遠影碧空盡,難道是因為當時江上只有一條船嗎?”課堂一下子冷了場,過了好一會兒一兩個學生才站起來回答,可答案都不靠邊。孩子們說什麼當時江上有霧,只看得見一條船,又說當時江上只有一條船。孩子們這麼一答,可把我嚇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張,最後沒法,我給出了答案。梯子沒擺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語境還原,讓孩子們來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別的場景。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好朋友離別之際彼此會說些什麼,神情、揮手告別的動作等方面讓學生去大膽想象,即興表演。這樣一來,勢必會極大的激發起學生的思考熱情,透過表演、感悟,再現當時詩人可能的離別場景。教師再結合文中插圖作拱手抱拳狀順勢點撥:一直十分欣賞的好友孟兄即將遠行,心中真是萬分不捨。此時詩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隻帆船,哪還會顧及其它的船隻。你看,縱然好友乘坐的船隻消失在天邊,詩人還久久地佇立在江邊,不願離去。如此一來,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詩境,領悟到詩歌所要表達的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

  上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想說的就是以上這些。儘管文筆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識還比較狹窄,但我只是把它當成是對自己教學的一次反省,不為別的。實實在在的行事,認認真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