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紅樓夢》有感1100字
明清小說中多有詩詞曲賦,是我國小說體裁的一個特點。一般是為故事情節作渲染鋪張,或表示感慨詠歎之處,加幾首詩詞或一段贊賦以增效果。現有人認為:“詩詞提供了小說的品位,能夠為社會上有文化的人接受,包括附庸風雅的商人階層,具有社會學意義”、“詩詞對小說來說具有畫龍點睛作用,而且是小說節奏的提示符”。但在多數情況下,則是可有可無的閒文。今多有讀者不耐煩看,碰到就跳過,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影響。今重讀《紅樓夢》,深感《紅樓夢》中的詩詞和曲賦,是小說故事和人物描寫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第一回中的詩詞和人名,更是隱含了如何來理解、讀懂《紅樓夢》的小說。如跳過這些詩文,所讀的《紅樓夢》就真的是一部“言情小說”了。
在小說第一回中有: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這是《紅樓夢》中作者唯一用自己的身份來寫的一首詩。“荒唐言”應指“幻形入世”、“太虛幻境”、“風月寶鑑”等之類的`荒唐情節,“辛酸淚”是說其中包含著作者種種血淚辛酸的現實生活和感受,“都雲作者痴”是說世人看了此書的感受只不過是一部宏大的“大旨談情”小說。這三句應是作者的感慨。而“誰解其中味”就值得推敲了。如《紅樓夢》真的是一部“大旨談情”小說, 那麼,“都雲作者痴”之意就是世人皆知其中味也。又何來“誰解其中味”?“誰解其中味”應是作者曹雪芹憂世人不理解小說之味,隱示讀者不應把此書看成“大旨談情”小說而寫。不然,改成“古今情不盡”更能體現書中之味。
《紅樓夢》絕不會像它開頭就宣稱的:是一部“毫不干涉時世”、“大旨談情”的書,應該是作者“借題發揮。傷時罵世”的小說。我們可從第一回中兩個主要人物的姓名:“甄士隱”和“賈雨村”可知,整部小說是:真事隱去,用假語稱言。再看“太虛幻境”上一副很有哲理的對聯(第一回):
假作真時真變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這副對聯在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再一次出現。這副對聯在小說中出現兩次,應是作者的著意強調,也同時提醒世人,讀這本書要辨清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有的,什麼是無的,才不會被小說中隱去的真事和假語所稱之言迷失作者的真意,才能感悟書中之味。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把真事隱去、假語稱言呢?要知道《紅樓夢》成書於乾隆年間。由於清朝是滿族貴族掌權,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防範、控制極嚴。整個滿清朝時期是我國文字獄最為嚴重的朝代。而乾隆又是整個清朝製造文字獄最多的皇帝,只要是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是統治者疑神疑鬼,認為文字中人觸犯君權和妨礙自己的內容,必興文字獄,動輒株連數百人乃至數千人。從“胡中藻案”、“徐述夔案”等諸多文字獄可知滿清對漢人的鎮壓之殘酷。作者為避“誅九族”之禍,只能“甄士隱”去和“賈雨村”云云。但作者曹雪芹在小說的詩詞曲賦中,為讀者留下了解讀小說《紅樓夢》真意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