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 諫迎佛骨表

韓愈 諫迎佛骨表

韓愈 諫迎佛骨表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軼事典故】

  諫諍之路

  韓愈曾與柳宗元、劉禹錫同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地區大旱。韓愈查訪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訊息,上報朝廷說,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這激起了韓愈的一腔怒火。他奮筆疾書,向皇上遞交了《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反映真實情況,並請求減免這一地區的租稅。韓愈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視,反而在小人讒言之下被貶為連州陽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調回長安的韓愈又以一篇《論佛骨表》上疏直諫,對興師動眾、耗費巨資,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憲宗加以勸誡。他在文章中懇請,將佛骨“投之於水火,永絕根本,以斷天下後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災殃,由臣承擔,上天鑑福,絕不怨悔”。可唐憲宗讀後大為震驚,要對韓愈處以極刑。多虧一眾官員為韓愈求情,他才倖免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被貶後,韓愈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句,表達了他忠心進諫、一心為國為民的情懷。

  “文死諫,武死戰”,這是中國古代為官者的最高境界。韓愈曾寫道:“願辱太守薦,得充諫諍官。”可見,他的`仕進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諫官。要做好諫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詞。”雖然他最終並沒能做成諫官,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信條。

  風流成性

  據傳韓愈很縱慾,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為衰退。他經常服用壯陽藥,古代的壯陽藥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於是韓愈聽了他人建議,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雞,等公雞長大後再食雞肉,使公雞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從而間接獲得硫磺的壯陽功效,可是這樣吃多了還是使他死於此。宋人陶谷《清異錄》上說:“昌黎公逾晚年頗親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隻焉”,但是,“始亦見功,終致絕命”。

  韓文公祭鱷魚

  潮州的韓江,從前有很多鱷魚,會吃過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們叫它“惡溪”。

  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韓愈知道後很著急,心想鱷害不除後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

  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佈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裡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處!”

  從此,江裡再也沒有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現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叫“鱷渡”,還把大江叫做“韓江”,江對面的山叫做“韓山”。

  韓文公設水布

  古時候,韓江裡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時跳下江,霎時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溼了幹,幹了又溼,常常得肚痛病和風溼病。於是他們做工時便索性光著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裡去。官府交涉下來,放排工只好照舊又穿上衣服。

  韓愈來到潮州後,這件事傳到了他的耳朵裡,他跑到江邊實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著一身溼衣服,不鬧出病來才怪呢!

  回衙後,韓愈便作了個決定,叫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後扎排、放排時,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間扎塊布能遮羞就好了。這塊布後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