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山石

韓愈:山石

韓愈:山石

  《山石》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詩題為“山石”,但並非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

  山石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譯文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檯階,剛下透雨一場,經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為我鋪好床蓆,又準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飢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豔繁,時見松櫟粗大十圍,鬱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道,光著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夥伴,怎麼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

  創作背景

  《山石》的寫作時間歷代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寫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韓愈離徐州去洛陽的途中。當時作者所遊的是洛陽北面的惠林寺,同遊者是李景興、侯喜、尉遲汾。

  賞析

  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的內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這是一首記遊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蝙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徵突現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後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是新雨“足”後的特有景緻,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後一夜的.情景。這裡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著蠟燭引著客人前去觀看。“稀”字既道出壁畫的珍貴,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著寫僧人的殷勤鋪床置飯,“疏糲亦足飽我飢”,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後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後才鳴聲漸息。“清月出嶺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後的深山,晨霧繚繞,曲徑縈迴,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松、櫪樹時時躍入眼簾。“時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松、櫪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像跟著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後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裡景色豐富,境地清幽。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後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後,是抒寫情懷。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懣不平,鬱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