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韓愈軼事

韓愈軼事

韓愈軼事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寫得好是真的。下面是韓愈軼事,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韓愈軼事:諫諍之路

  韓愈曾與柳宗元、劉禹錫同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地區大旱。韓愈查訪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訊息,上報朝廷說,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這激起了韓愈的一腔怒火。他奮筆疾書,向皇上遞交了《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反映真實情況,並請求減免這一地區的租稅。韓愈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視,反而在小人讒言之下被貶為連州陽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調回長安的韓愈又以一篇《論佛骨表》上疏直諫,對興師動眾、耗費巨資,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憲宗加以勸誡。他在文章中懇請,將佛骨“投之於水火,永絕根本,以斷天下後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災殃,由臣承擔,上天鑑福,絕不怨悔”。可唐憲宗讀後大為震驚,要對韓愈處以極刑。多虧一眾官員為韓愈求情,他才倖免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被貶後,韓愈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句,表達了他忠心進諫、一心為國為民的情懷。

  “文死諫,武死戰”,這是中國古代為官者的最高境界。韓愈曾寫道:“願辱太守薦,得充諫諍官。”可見,他的仕進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諫官。要做好諫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詞。”雖然他最終並沒能做成諫官,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信條。

  韓愈軼事:夢吞丹篆

  韓愈在年少之時曾有一夢,夢中有一個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強行吞下丹篆,旁邊還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頓時覺得驚恐不已,隨即便醒來了。

  醒後,韓愈只覺胃中似乎猶如有物體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記上其中一兩字,筆法非凡。之後得緣見到孟郊,總覺得似曾相識,細想之下才驚奇地發現,孟郊就是那個夢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異人傳》中有記載,在《龍城錄》中的記錄也較為詳細,據說韓愈醒後“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旁笑者”。

  夢事中所講的“丹篆”即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書之,筆畫呈雲迥篆書。韓愈明確反對佛教信仰,但頗通道教丹藥。至於道教的符咒之文,實際上並無興趣。對於韓愈夢中會出現“丹篆”,可理解為兩點:第一就是韓愈對文學的追求所產生的夢魘,他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書法,筆勢特別,所以便在夢中以人們常見的“丹篆”顯示了出來;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韓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據秦漢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來的。一個文學家和思想家,其行為思想皆可影響其睡夢中的境況,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關於此夢是韓愈在受人矚目之後對人所講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而夢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當屬鼓勵,而非嘲笑。大概是韓愈潛意識中希望有這樣一位朋友,以至於後來見到孟郊,並與其關係密切後,就很自然地把夢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聯絡起來了。

  韓愈軼事:設水布

  古時候,潮州韓江裡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會兒跳下江,一會兒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溼了幹,幹了又溼,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風溼病。於是他們做工索性光著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過後,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韓愈來到潮州,聽聞這件事後,他跑到江邊實地檢視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韓愈認為放排工成天穿著一身溼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後,他便讓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後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間扎塊布能遮羞就好了。這塊布後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