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久去山澤遊》的賞析
《歸園田居·久去山澤遊》是《歸園田居》的 第四首,下面是該詩的賞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公元406年(東晉安帝熙元二年) ,亦即是陶淵明由彭澤令上棄官歸隱後的第二年,詩人便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的詩篇,當時詩人四十二歲,此詩是其中的第四首。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去:離開。遊:遊宦。浪莽:放蕩,放曠。這句是說,離開山川湖澤已久,縱情山林荒野心情舒暢。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試:姑且;榛:叢生的草木。荒墟:廢墟。這兩句是說,姑且攜帶子侄,撥開叢生的草木,漫步於廢墟之中。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全詩的第一段。寫歸田園後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遊。前兩句寫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後兩句寫與家人同遊,更可見其遊興之濃。而句末“荒墟”兩字承上啟下,引出了後面的所見、所聞、所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丘隴:墳墓。依依:思念的意思。這兩句是說,徘徊在墳墓之間,思念著過去人的居處。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這兩句是說,過去的村莊,井和灶還留有遺蹟,而桑竹只剩下枯朽的枝幹了。
這是全詩的第二段。這四句詩與首篇中所寫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樣一副生機盎然的田園畫恰成對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熱愛人生的作者,面對這世間的生與死、時間的今與昔的問題,自有深刻的感受和無窮的悲慨。其在“丘隴間”如此流連徘徊,見“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對遺存的“井灶”和殘朽的桑竹也如此深情的.觀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尋繹的。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此人:此處之人,指曾在遺蹟生活過的人。焉如:何處去。這兩句是說,問一問砍柴的人,這些人都到哪裡去了呢?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歿:死。砍柴的人回答說:“人都死光了。”
這是全詩的第三段。前兩句寫作者問;後兩句寫砍柴人的回答。問答用語都極其簡樸。而簡樸的問話中蘊含作者對當前荒寂之景的無限悵惘,對原居此地的人無限關切;簡樸的答話則如實的道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而在它的背後是一個引發古往今來無數哲人為之迷茫、思考並從各個角度尋求答案的人生問題。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一世異朝市:大概是一句古語或成語。一世是三十年,朝市是公眾場所。這兩句是說,經過三十年,朝市就有了變化,這話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幻化:虛幻變化。這兩句是說,那麼,人生也好想幻化而成,本來就是空的,所以終於還是要回到空無。
這首詩的情緒有些感傷。有些賞析文章認為作者此行是訪故友,是聽到故友死了而感到的悲哀,又有人說所反映的是當時農村凋敝的情況。但從整首詩來看,詩中並無追敘友情、憶念舊友的語句,似不必如此推測。而且這樣解釋還縮小了這首詩的內涵。王國維曾說,詩人之觀物是“通古今而視之”,不“域於一人一事”(《人間詞話刪稿》),其“所寫者,非個人之性質”,而是“人類全體之性質”(《紅樓夢評論·餘論》)這首詩所寫及其意義正如王國維所說,作者所領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個人的、偶然的,而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間悲劇。
拓展閱讀:《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白話譯文:
離別山川湖澤已久,縱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帶著子侄晚輩,撥開樹叢漫步荒墟。
遊蕩徘徊墳墓之間,依稀可辨前人舊居。
水井爐灶尚有遺蹟,桑竹殘存枯於朽株。
上前打聽砍柴之人:“往日居民遷往何處?”
砍柴之人對我言道:“皆已故去並無存餘。”
“三十年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一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難免抿滅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