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課件
歸園田居其三表明瞭詩人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在詩意的想
象中詩意的朗讀詩歌。
2.學習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
3.體味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詩意的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
教學重點
觸控詩人隱藏在詩歌語言和意象之後的詩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透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來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2分鐘)
教師匯入:“假如同學們高中苦讀三年,大學苦讀四年,畢業後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當農民,平平淡淡,你會怎麼選擇?(幾乎所有學生都會選擇做官)是啊,做官的話,且不說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單是物質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農民要高出很多。我們上學不就是不想再當農民,要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嗎?古代貧寒人家的學子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條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後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種,有為報效祖國而為官,有為滿足私利爭做官,前者官難做,但人品高尚;後者官好做,但遭人唾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實際十三年)的仕途以後歸隱了,這是為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尋找答案。
二、鑑賞步驟
(一)知人論世(3分鐘)
活動一:造句:陶淵明是 人?(從思想、性格、朝代、愛好等方面來介紹)並檢查預習情況。
教師適當補充:
陶淵明29歲(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後又先後在桓玄、劉裕、劉敬宣幕下做僚佐,時間都不長。至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在任八士余天,辭官歸田,時年41歲。直至他63歲時去世,再沒有出任。據此可發現,是出任還是退隱,青壯年時期的陶淵明在這個問題上多次反覆。他之所以三出謀求官職,一是因為家境不好,負擔重;二是從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但他天性熱愛田園生活,喜歡讀書,不喜歡在俗世雜務上費心思,加上當時朝廷權臣當道,權豪們一心爭權奪利,剷除異已,無心致力於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勞累的官場生活中倍感不適與厭倦,強烈渴望閒居的鄉村田園生活。從彭澤縣令任上的辭官,是他與仕途徹底決裂的開始。辭賦《歸去來兮》和詩歌《歸園田居》正是創作於轉折時期。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風格平淡自然,語言質樸清新。(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公佈答案)適當補充
(二)誦讀感知(5分鐘)
活動二:
1.指名學生朗讀、點評(以肯定為主)
(指導:字準句清,音正腔圓,把握節奏,語調得體。)
2.聽錄音,感受名家配樂誦讀
3.齊讀詩歌
(三)眉目傳情(3分鐘)
活動三: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好似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能或暗示許多有效資訊。“歸園田居”的意思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這個明示資訊下還潛藏著的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確:“歸”,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情境復原(25分鐘)
活動四: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從詩中分別找到這四個問題的答案。
1.從何而歸?(2分鐘)
誤落塵網中,久在樊籠裡。 塵網、樊籠:喻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悔恨。
誤落塵網:足見詩人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厭惡。
“三十年”實為“十三年”(29歲-41歲)實際誇大了數字,說明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還能明顯表達詩人這種厭惡情感的詩句有哪些?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羈鳥、池魚”:喻自己。
它們均失去最適合自己的生長環境,被束縛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場失去自由。鳥在空中飛,魚在水中游,最易喚起人們對於自由的嚮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兩個詞讓人感受到詩人在官場中的種種束縛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機的形象。本性難變,鳥要回到山林中,魚要回到江河中,詩人要回到田園中。
2.為何而歸?(8分鐘)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韻:氣質,本性。
丘山:田園
為何要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