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潮> 文言文《觀潮》課堂實錄

文言文《觀潮》課堂實錄

文言文《觀潮》課堂實錄

  導語:觀潮,多義詞。一、泛指觀看潮水的活動,二、專指作品篇名。如南宋文人周密觀錢塘大潮後寫下的著名文章《觀潮》。以下是小編提供的一份《觀潮》的教學實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透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裡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擷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裡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最佳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最佳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二、教學要求

  1.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3.動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促進朗讀。

  4.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教學用具:

  錢塘江大潮錄影帶(3分鐘)音樂錄音帶(2.5分鐘)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三、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觀潮》這一課,瞭解到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盼啊!直到午後一點左右。聽,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響聲,同學們,那是什麼聲音呵?

  生:潮來了!

  師:對,大潮就要來了,你們想看看嗎?

  生:想!

  師:說去就去,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地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觀後說說錢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讀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學生自由讀三、四自然段,並記下問題。)

  生:大潮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聲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大潮給我的印象是它氣勢非常的雄偉。

  師:那你所說的氣勢是你聽到的還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師:能看到氣勢嗎?

  生1:我覺得氣勢是想到的。

  生2:我覺得氣勢是感覺到的。

  師:同學們真會觀潮,真不錯。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課文中“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句話前面說白線很快地移來,後面又說它拉長變粗是逐漸的,我不明白這裡前後是不是有點矛盾呢?

  師:她真會動腦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課文中為什麼用白色戰馬,而不用別的什麼馬來形容大潮呢?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都很好,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潮來時這一部分。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大潮聲音的詞句,用“直線”畫出描寫大潮樣子的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讀,勾畫。)

  生:我畫的描寫潮來時聲音的句子是——隆隆的響聲、悶雷滾動;描寫大潮樣子的句子是——從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師:嗯,你聽到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悶雷滾動,看到它的樣子——一條白線。

  (師板書:悶雷滾動、白線)

  師:那麼大的潮為什麼會是一條白線呢?

  生: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們在地平線上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所以這時的潮頭看起來像一條白線。

  師:原來是這個原因,同學們再讀一讀,體會一下。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那條白線就是大潮的潮頭。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後一點左右,這時才看到了一條白線,如果你們是觀潮的人,你們會怎麼樣呢?

  生:喊!

  師:怎麼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來了!

  師:那麼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這就是“沸騰”的場面。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師:有一點老師不明白了,怎麼說人群“又”沸騰了呢?

  生:我透過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話寫了“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這句話也就是在寫潮來前,人們已是人聲鼎沸,所以在這裡他用了一個“又”字。

  生:先聽到隆隆的響聲,人們就議論紛紛,現在既聽到聲音,又看到形狀,所以是又沸騰了。

  生:前面已經喊了一次“潮來了!”這裡是真的潮來了,所以又喊了起來。

  師: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子,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作者觀察得多麼仔細啊!讓我們帶著觀潮人的情緒再來讀好這個句子。

  (生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