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案例及同步練習
引言:下面是小編整理好的人教版《觀潮》課文優秀教學案例及同步練習,歡迎同學來這裡借鑑與學習!
《觀潮》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瞭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3、教給學生改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種形式的改寫。
〖德育目標〗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透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賞析本文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比較閱讀,感受不同文體相同題材的文章的區別,並學習進行改寫。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湧潮。
多媒體顯示:錢江湧潮
教師講解:錢江湧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湧,勢如萬馬奔騰;雲移至岸,浪卷轟雷,捲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遊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後,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現在已成為聞名於世的一大勝景。
二、背景簡介
錢塘江大潮,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它的形成與其獨具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寬處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巨潮被狹窄的江道約束,當然會形成波瀾壯闊的湧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攔門沙坎,潮水湧進遇到如此巨阻,當然會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後浪又上,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就會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嘯而來。
南宋的國都是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於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三、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難句,積累詞語。
資料如下:
⑴讀準字音:
雷霆(tínɡ)楊誠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一舸無跡(ɡě)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羅綺(qǐ)鯨波(jīnɡ)
⑵辨明詞義:
既望(望,農曆十五;既望,農曆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牆)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髮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
3、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教師可酌情給予指導。
4、選四位同學翻譯課文,其餘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5、多媒體顯示第三段譯文,學生共同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