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歌的數字藝術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早就存在以數字入詩的現象,但杜牧卻將這一手法加以充分的運用。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也是一個數學大國,中國的詩歌和數字結合的現象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種現象。在中國的古代詩歌中,有很多詩歌都使用了數字,特別是在唐詩中,這種特徵更為明顯,唐代詩人偏愛數字,特別是近體詩成熟之後,許多傑出的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等,都創作了較多的以數字入詩的詩作,但在唐代的詩壇中,在詩歌中嫻熟運用數字,並且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的詩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將數字入詩
在杜牧的詩作中,數字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不僅很多詩歌中出現了數字,而且有很多詩歌都是在一首詩中好幾處出現數字,如:“騰閣中春綺席開,拓枝蠻鼓殷晴雷。垂樓萬幕青雲合,破浪千帆陣馬來。未掘雙龍牛鬥氣,高懸一榻棟樑材。連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處處堆。”(《懷鐘陵舊遊四首》之二)“十頃平湖堤柳合,岸秋蘭芷綠纖纖,一宣告月採蓮女,四面朱樓卷畫簾。白鷺煙分光的的,微漣風定翠。斜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橋氣象兼。”(《懷鐘陵舊遊四首》之三)
在這兩首詩中,每首詩歌中都用了四個數字。
據嶽麓書社集部經典叢刊《杜牧集》,得杜牧詩共計約四百五十餘首,其中有數字的約有二百六十五首,超過了總數的一半,這在其他的詩人中是極少見的。《唐賢清雅集》評杜牧《題齊安城樓》雲:“此詩須善會,若無渠氣骨,更是算博士。”關於杜牧善以數字入詩這一特點,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煥在《歷代詩話》中雲:“舊稱牧之好用數目,如二十四橋之類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蓮在《杜牧詩文選注》前言中也稱杜牧“善於將數字入詩”等等,這些資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數字應用上的藝術技巧。
二、杜牧將數字入詩的原因
(一)中國早期詩歌中存在的以數字入詩的手法的影響。在詩歌中應用數字,這並不是杜牧的獨創,在他以前的詩歌中就有以數字入詩的現象,這種以數字入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詩經》中的詩歌就出現了大量的數字。此外,還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樣也存在著以數字入詩的現象。
(二)中國古典哲學特別重視數對中國的古典詩歌創作的影響。中國古典哲學特別重視數,《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詮言訓》曰:“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一”是數之始,又是萬物之源。所以數在中國的古典哲學中,始終是它的基礎,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體系中的象數之學,以數字、圖象符號來解說宇宙中萬物之變,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古典詩歌的創作,可以說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和數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數字的表現功能的影響。數字在最早出現的時候,主要是為了計數,這就使得數字必須具備準確性、直觀性的特點,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數字的功能。也正是因為這樣,詩歌中的有些數字往往可以給讀者以直觀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謳歌去,柳遠春堤處處聞。(《寄牛相公》)。詩人抓住了數字的準確性特點而加以應用的。
(四)杜牧對數字有著獨特的敏感。杜牧作為一個大量在詩歌中運用數字的詩人,他對數字在詩歌中的作用有著獨特的敏感。《韻語陽秋》卷四記載:“張祜詩云:‘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杜牧賞之,作詩云:‘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故鄭谷雲:‘張生故國三千里,知者惟應杜紫微’。”由此可見杜牧對詩歌中的數字是有獨特的敏感與體會的,所以一見張祜的詩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詩歌中對數字處理的方式及效果
數字最大的特點是準確性、實指性,因而在現代的一些文體中應用數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應用性的文體,而詩歌作為一種以抒情為主的文體,在詩歌中大量運用數字往往會使詩歌變得平板、枯燥,缺乏詩歌應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詩歌卻相反,達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這與他在詩歌中處理數字的藝術技巧是分不開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些看來簡簡單單的數字,在詩人的筆下,充滿了魅力,構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詩作,令人回味不已。
透過對杜牧詩歌的分析,其詩在數字的.處理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句間並置式。這種方式是杜牧詩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在杜牧的以數字入詩的詩歌中,採用這種方式的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贈別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並置式。即在一句詩句中並置幾個數字,在這些詩句中,詩人依靠數字間的內在聯絡,將幾個數字直接組合起來,中間省去了任何的修飾、連線、交代等一切語言。如:“一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嘗爭。”(《感懷詩一首》)“四海一家無一事,將軍攜鏡泣霜毛。”(《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之一)。詩人在詩句中將這些數字並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現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聚合場,具有強烈的表現力。
三是和典故結合式。這種方式數字中本身就蘊涵了典故。如“君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盡醉,一瓢顏巷日空高。”(《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之三)“一瓢顏巷”用的是《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詩人在詩歌中將所要描寫的物件用數字加以放大,強化詩人的感情,以引起讀者的注意。“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萬朝”,當然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從數字上放大了一個人的一世,在這漫長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萬朝如一日,因而我們也就可以從詩歌的數字上讀到作者鬱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澆愁的無奈。
五是使用大量的數字來疊加。詩歌中表達詩人自己強烈的感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而在杜牧的用數字入詩的詩歌中,作者常常採用數字的疊加來達到這種效果。如《東兵長句十韻》:“落雕都尉萬人敵,黑�將軍一鳥輕”,連用“萬人”、“一鳥”兩個數量詞來表現領兵將領的英勇。
透過以上的方式,杜牧的詩歌化平直為流轉,化枯燥為神奇,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一是造成強烈的反差。數字具有一種直觀性,詩歌中如果恰當地使用一些數字,就可以造成一種極大的反差。杜牧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善於在詩歌中使用一些懸殊極大的數字來達到這一效果,從而揭示出人、事和社會的本質。如《洛中送冀處士東遊》中的幾句:“嵩山高萬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問,天地空悠悠。四百年炎漢,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遺堵,八九所高丘。”在這幾句中,前面用了“萬尺”、“千秋”、“四百年”、“三十代”等一些表示數目的詞,極言山之高,水之長,時間之悠久,與後面的“二三”、“八九”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傳了三十代的周王朝,如今也只剩下了幾里地的遺蹟和不多幾處的土堆了。原來是何其的繁盛,如今又是何等的蕭瑟,不言自明。總之,杜牧在詩歌中大量地使用數字,達到了中國古代以數字入詩的高峰,這可以看作是杜牧詩歌的重要藝術成就,達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值得重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