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阿房宮賦》閱讀

杜牧《阿房宮賦》閱讀

杜牧《阿房宮賦》閱讀

  杜牧的《阿房宮賦》音節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阿房宮賦》

  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意思: 詞活用為 詞)。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意義: 用法: )西(意思: 詞活用為 )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意思: )焉(意義: 用法: ),囷囷焉,蜂房水渦(意思: ),矗(讀音: )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意義: 用法: )氣候不齊。

  妃嬪媵(讀音: )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意思: 詞活用為 )來於(意義: 用法: )秦,朝歌(意思: 詞活用為 )夜弦,為(意義: 用法: )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意義: 用法: )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意義: 用法: )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意義: 用法: )收藏(意思: 詞活用為 詞),韓、魏之(意義: 用法: )經營(意思: 詞活用為 詞),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讀音: )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 )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意思: ),棄擲邐迤,秦人視之(意義: 用法: ),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意義:

  用法: )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意思: ),使負棟之柱,多於(意義: 用法: )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讀音: ),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讀音: )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 )之心,日益驕固( )。戍卒( )叫,函谷舉( ),楚人一炬(意思:

  詞活用為 詞),可憐焦土(意思: 詞活用為 詞)。

  滅六國者(意義: 用法: ),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國各愛( )其人,則足以(意義: 用法: )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意義: 用法: )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1.下列加點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明星熒熒(yíng) 蜀山兀(wù) 轆轆(lù)遠聽 鼎鐺(dāng)玉石

  B.戍(shù)卒叫 囷囷(qūn)焉 盡態極妍(yán) 架樑之椽(yuán)

  C.杳(yǎo)不知所之 阿(ē)房宮 摽(piāo)掠其人 金塊珠礫(lì)

  D.在庾(yŭ)之粟粒 盡錙銖(zhīzhū) 妃嬪媵(yìng)嬙 邐迤(lǐyǐ)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六王畢,四海一 整體

  B.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疼愛

  C.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宗族

  D.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久久佇立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奈何取之盡錙銖 奪取

  B.廊腰縵回,簷牙高啄 綢帶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D.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的珠寶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一天天地

  B.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可惜

  C.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天氣

  D.楚之精英 人才

  5、下列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盤盤焉,囷囷焉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B.驪山北構而西折     而望幸焉

  C.而後人哀之 多於南畝之農夫

  D.多於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6、下列句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輦來於秦 多於南畝之農夫

  B.為秦宮人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C. 杳不知其所之也 燕趙之收藏

  D.而望幸焉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7、下列句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而望幸焉 盤盤焉 B.有不得見者 客有吹洞簫者

  C. 摽掠其人 輸來其間 D.秦人視之 奈何取之盡錙銖

  8、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奈何取之盡錙銖 杳不知其所之也

  B.滅六國者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C. 多於南畝之農夫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D.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9、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人亦念其家 使六國各愛其人

  B.多於南畝之農夫 月出於東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