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商山麻澗》

杜牧《商山麻澗》

杜牧《商山麻澗》

  杜牧的《商山麻澗》格調清明,色彩鮮秀,豔麗如畫,充滿了濃厚的詩情畫意。

  商山麻澗1

  雲光嵐彩四面合2,柔柔垂柳十餘家。

  雉飛鹿過芳草遠3,牛巷雞塒春日斜4。

  秀眉老父對樽酒5,蒨袖女兒簪野花6。

  徵車自念塵土計7,惆悵溪邊書細沙8。

  【註釋】

  商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麻澗,在商山之中,山澗環繞,宜於種麻,故名麻澗。

  嵐(lán)彩:山林中像雲彩一樣的霧氣。

  雉(zhì):野雞。

  牛巷:牛兒進巷了。雞塒(shí):雞兒進窩了。塒,在牆上挖洞而成的雞窩。

  秀眉:老年人常有幾根眉毫特別長,稱為秀眉,舊以為是長壽的象徵。

  蒨(qiàn)袖:大紅色的衣袖。蒨通“茜”,即茜草,根可作紅色染料,這裡指紅色。簪(zān):插戴。

  徵車:旅途中乘坐的車。計:生計。

  書細沙:在細沙上書寫。

  【白話譯文】

  雲氣山嵐升起四野瀰漫,柔柳垂蔭下有十餘人家。

  錦雉野鹿飛躍芳草地,村巷雞畜沐浴春日斜。

  長眉老翁悠閒自斟酒,紅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感自己舟車行旅總奔忙,懷惆悵嘆向溪邊亂塗鴉。

  【創作背景】

  唐開成四年(839)杜牧授左補闕、史館修撰,將赴京供職,先於春初自宣州任所送弟杜顗至潯陽(今江西九江),二月溯長江、漢水,經南陽、武關、商山而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路經商山時所作。

  【賞析

  詩人以清雋的筆調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商山一帶優美的自然景色,淳樸、恬靜的農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態,充滿了濃厚的詩情畫意。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一輛風塵僕僕的“徵車”曲折顛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迴路轉,車子進入麻澗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使得詩人一下子忘記了旅途的疲睏,精神為之一振。

  舉目遙望,周圍群峰聳立,山上白雲繚繞,山下霧靄霏微,在陽光的輝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風飄拂,山澗逶迤,遠處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著一個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這是一個無比美好的休息之處。那嫋嫋的炊煙,那輕柔的柳絲,那悠悠的雞犬聲,引得詩人興奮不已,催車前行。車輪轆轆向前,打破了山間的幽靜,驚起了棲息在野草叢中的野雞,紛紛撲稜著翅膀,從車前掠過;膽小的獐鹿豎起雙耳,驚恐地逃到遠處的草叢裡。車子進入村莊時,太陽已經西斜,放牧的牛羊紛紛回欄,覓食的雞鴨也開始三三兩兩地回窠了。

  黃昏,是農家最悠閒的時光。勞動了一天的人們開始回到石頭壘成的小院裡休息、並準備晚餐了。那長眉白髮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樹下,身邊放了一壺酒;那身著紅色衫袖的村姑正將一朵剛剛採擷的野花細心地插在髮髻上。置身這恍如仙境的麻澗,面對這怡然自樂的村人,詩人心曠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風塵僕僕,想到明天又得離開這裡,踏上征途,欣羨之餘,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悵惘。一個人坐在溪澗邊,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細沙上畫來畫去。此時餘輝靄靄,暮色漸漸籠罩了這小小的山村。

  這首詩運用蒙太奇的藝術手法,透過巧妙的剪輯,遠近結合,移步換形,一句一景,將商山麻澗一帶的自然風光和山村農家的和美生活寫得熙熙融融,生機盎然。最後,詩人將自己的悵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攝入畫面,曲折地表達了因仕途曲折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富有意趣。

  此詩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遠景近景相結合,動靜相生,以動襯靜,情景交融,將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象以及作者愉快又失落的情感完美地結合起來。

  拓展閱讀:《讀韓杜集》杜牧

  讀韓杜集

  杜詩韓集愁來讀①,

  似倩麻姑癢處搔②。

  天外鳳凰誰得髓?

  無人解合續絃膠③。

  【註釋】

  ①杜詩韓集:一作“杜詩韓筆”。六朝人稱散文為筆。這裡指盛唐杜甫的詩和中唐韓愈的文。

  ②倩(qiàn):請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衝應真人,漢族民間信仰的女神,屬於道教人物。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神仙傳》記載,仙人王方平在蔡經家召麻姑來。

  ④續絃膠:鳳喙與麟角,合煎作“續絃膠”,可續弓弩的斷絃。

  【白話譯文】

  杜詩和韓文在愁悶時誦讀,舒心爽氣就像請仙女麻姑在癢處搔。天外的鳳凰誰能得其精髓?世上無人懂得配製續絃膠。

  【創作背景】

  杜牧的《讀韓杜集》創作於晚唐(公元803-852年),由於對杜甫、韓愈的文學成就的高度評價,杜牧寫下這首《讀韓杜集》,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

  【賞析】

  第一句中的杜詩韓筆,指杜甫的詩歌和韓愈的古文。“愁來”,點明詩人研讀杜詩韓筆時的心緒。安史亂後數十年來,藩鎮割據,內戰頻仍,致使邊防空虛,民生凋敝;而吐蕃統治者又佔據河西、隴右,威脅京都,河隴人民長期受吐蕃奴隸主奴役之苦。這內憂邊患,時刻縈繞在詩人心頭,他不可能不愁從中來。這“愁”,是詩人抱負的流露、識見的外溢和正義感的迸瀉。“愁來”讀杜、韓,說明詩人與杜、韓靈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從杜的沉鬱頓挫和韓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膽識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靈的快感,使他忽發奇想,恍若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纖長的指甲搔著自己的癢處一樣。此典原意是蔡經懸想麻姑爪爬背上癢處,舒適、愉快;詩人移作搔心頭癢處,酣暢、痛快。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詩人興到之筆,妙在信手拈來,興味盎然。

  第三句中詩人把杜、韓比作天外飛來的百鳥之王鳳凰,讚歎、傾慕之情赫然可見。

  第四句中日趨沒落的晚唐社會猶如斷絃的弓弩,其頹勢已定。誰也不能用鳳髓製得續絃膠,把斷了的弓弦續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見。

  這首七絕宣示了詩人鑽研杜、韓的心得,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詩中描敘愁中讀杜、韓詩文的極度快感,而後喟嘆杜、韓的傑作無人嗣響。以愁起,以愁結,一前一尾,一顯一隱,錯落有致。詩中舊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詩後兩句,上句設問,下句作答,一問一答,自成呼應,饒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