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詩五首教案範本

杜甫詩教案

杜甫詩五首教案範本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詩五首教案範本,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課文悟讀

  《客至》

  《客至》之所以寫得這麼歡快無比,是因為“喜崔明府相過”。所以詩一開始就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見只有白鷗。於是頷聯順理成章地寫到了花徑不掃,蓬門未開。頸聯不寫賓主之間的寒暄與敘舊,可見兩人關係的親密。寫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實話實說,沒有虛文俗套,可見賓主之隨和。尾聯卻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前借白鷗引客,後讓鄰翁陪客,構思可謂絕妙;不寫餐桌上暢飲的熱烈情景,而留著讓讀者去想像,去補充,去回味。

  《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寫於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裡,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特別融和。首聯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危”“獨”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亂世中的淒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不僅展現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還讓人聯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單身影;“月湧大江流”,不僅展現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詠懷古蹟(其三)》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似乎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詠懷。但聯絡寫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閣夜》

  《閣夜》作於一個大雪初霽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閣的詩人,寒宵輾轉,從霜雪之夜的所見所聞,聯想到了國家的動亂、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貧病飄零,於是寫下了此詩。詩中星河的搖動暗寓著社會的動盪。在這動盪不安的環境中,詩人回家無期,鄉書不至,不勝“催短景”之悲,於是聊作寬解之詞。這種看似輕鬆的自我安慰其實蘊涵著深深的悲痛與憂憤。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寫於杜甫生命的最後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於如願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遊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夥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裡,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淒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於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迴。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

  二、亮點探究

  1.《客至》尾聯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突然撇開客人不提,“顧左右而言他”,這樣寫是不是離題了?

  探究學習: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現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個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倒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2.《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探究學習:王昭君有傾城傾國之貌卻無人省識,漢元帝不辨美醜,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借寫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對此有多家點評。黃叔燦《唐詩箴注》雲:“此詠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讀杜札記》雲:,“琵琶胡語,怨恨誰論?亦隱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詩言志》雲:“此第三首,則專詠明妃之事,無一字及於己懷,乃吾正謂此為少陵自詠己懷,非詠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託之千載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託之明妃。通篇只重寫‘怨恨’二字,乃所以寫明妃,即所以寫己懷也。”

  3.同樣是詠歎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蹟(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選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學習: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鬱。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鬱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鬱“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個“一”字,一個“獨”字,將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最後兩聯,兩詩都寫出了悽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語,就顯得更加的孤憤悲壯。因此弘曆在《唐宋詩醇》中忍不住讚歎:“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坡,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為第一。”

  4.對於《閣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20世紀40年代出版)說:“杜老之詩,隨處關係國事民生,雖,在極小的題目,也能發出極大的感慨來,詩人多感,杜老尤甚。讀了此等詩,覺得無病的呻吟,未免多費筆墨啊!”對這個評價你如何認識?談談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樣的評價雖然新穎,但有失偏頗。只要瞭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會明白,這是歷經磨難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發出的感慨,決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5.對於《登岳陽樓》中頷聯的景物描寫,喻守真在其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這樣評論:“詩人寫景狀物,往往喜歡誇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牽強失真的地方。本詩頷聯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講,洞庭湖四周均為楚地,那(哪)能說是與吳分界之處。乾坤日夜浮,倘用來詠大海,那還相當,若詠洞庭,未免不稱。後人雖加以曲解,究與事理未當。”你怎樣看待他的評價?說說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種評價未免太“現實主義”了,若都要與事理相當,那麼文學作品就不能有誇張,就不能有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等極富渲染力的`詩句了。事實上,凡是能表達作者鮮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徵、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與想像的,就應該是好的誇張。同時,從閱讀時間上說,經得起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能流傳到今天並且仍然膾炙人口的,就證明它是名句,說明它的誇張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們常把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進行比較,明代胡應鱗認為杜甫的骨力超過李白,於龍友則認為“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那麼你的看法呢?還有人將王維《漢江臨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拿來和他們兩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樣呢?請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探究學習: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簡單地以孰優孰劣來評判。杜詩用字凝練,注重推敲;李詩流轉自然,不事雕飾。杜詩沉鬱,給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詩飄逸,給人更多的是動態感。杜詩此聯與整首詩頓挫蒼雄的風格一致;而李詩此聯也與整首詩的明快清雄一致。應該說兩人各有特色,各盡其妙。所以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王維的詩則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由於他精通美術和音樂,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朦朧含蓄之美,充滿了嫻靜、恬淡之情,充滿了詩情畫意,清新秀美,讓人遐思不盡。與杜甫的沉鬱蒼雄、李白的飄逸豪放又不一樣。他們各顯其美,在唐詩這個絢麗多彩的百花園中各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爭奇鬥豔,煥發著自己獨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