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看杜甫如何反思國民性

看杜甫如何反思國民性

看杜甫如何反思國民性

  杜甫晚年所寫《復愁》組詩十二首的第六首:

  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笑覓封侯。

  古人一般認為這組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所作。這年杜甫已經五十六歲,我們這位偉大的詩人,還有三年就要告別這個塵世了。

  順便說一句,站在中國詩歌史最高峰上的三個人——王維、李白、杜甫,壽命十分接近,都是六十歲左右。這在當時雖算不上高壽,但已經是中規中矩的壽命了。我們大聽說過很多次文學天才容易長命或者短命的話。同時王維性格寧靜內斂,李白自由奔放,杜甫沉鬱頓挫,我們也聽說過很多次,哪種性格最適宜養生,最有可能長壽。但這三個人的壽命似乎在對我們說:這些全是假的。一切都是天命。

  總之,杜甫這時已經走到了風燭殘年。他的詩歌也越來越不拘格套,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再像早年詩歌一樣每首都重視整齊的章法(儘管代表杜詩章法“極致”的秋興八首也作於這一時期)。但是心中的鬱勃不平之氣,卻似乎越老越濃重了。這有點像尼采從早年向晚年的變化。尼采早年的《悲劇的誕生》,雖然已經頗有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但是總體上還是“溫潤而澤”的,讓人覺得他是個蠻可愛的人。而到了晚年的《偶像的黃昏》,很多地方已經是一個精神崩潰者的.歇斯底里。你要麼崇拜他,要麼遠離他,總之不會覺得他可愛。當然這只是尼采。中國文化裡的杜甫並不會這樣,他始終是可愛的。

  回到杜甫的這首詩。組詩的題目“復愁”,就是一個天馬行空的題目,十分隨心所欲。兩個字的意思是“我又發愁了”。這首詩譯成白話是:

  胡人哪裡有那麼強盛?可是中國的戰爭還是停不下來。我聽到巷陌裡的這些小孩子,一個個都在笑著說自己有一天要建立軍功封侯呢。

  當時的唐代頗有邊患。另外安祿山本人是少數民族,所以把安史之亂說成是胡人侵犯中原而不僅僅是地方叛亂,也是唐代人統一的口風。此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了好幾年,但是中央朝廷的威望卻遠遠沒能重建,很多地方各自為政,經常會有戰事。杜甫看著滿眼瘡痍的河山,明明待重新建設,可是偏偏不停地在打仗。他便思考:到底是什麼讓戰爭停不下來?我們以前都說是安祿山這個胡人包藏禍心,或者是西方的哪個民族想來侵犯中國。可是現在中國戰亂的原因明明不是這些啊!都說胡人強盛所以中原塗炭,可是胡人真的有那麼強盛嗎?我看中原塗炭的原因恐怕不是什麼胡人,而是我們國人自己喜歡爭鬥吧!

  他還有另一首詩,就作於安史之亂剛被平息的那一年,意思和這個有些接近。《有感五首》其三:

  寇滅人還亂,兵殘將自疑。登壇名絕假,報主爾何遲……

  這裡是在說:賊寇明明都已經平息了,但是中國怎麼還是安定不下來呢?還不是因為中國的這些將領自己不安分守己,不知道報效朝廷,只知道擴張自己的勢力!可是這首《復愁》已經不再去埋怨這些將領了。杜甫說“干戈不肯休”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後面的“閭閻聽小子,談笑覓封侯”則是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他說:

  想知道中國為什麼不太平嗎?我告訴你們一件事吧!我在街頭巷尾看見那些少年們在一起玩鬧,都在笑著說自己以後要帶兵打仗、建功立業,還說自己要封王封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