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春望》的賞析

杜甫《春望》的賞析

杜甫《春望》的賞析

  春望

  唐杜甫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主要寫春望之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主要抒春望之情)

  【註釋】

  國破:指都城長安被攻陷,一說指國家殘破。城:長安城。草木深:草木叢生,極言荒涼。

  感時:感傷時局動盪。花濺淚:是說詩人見花而流淚,同時覺得花也像人一樣流淚。恨別:悵恨與家人離別。鳥驚心:是說詩人聞鳥鳴而驚心,同時覺得鳥也像人一樣驚心。

  烽火:戰火。連三月:據史書記載,這年春季的三個月,安史叛軍與唐軍之間的戰爭一直未斷。

  渾欲:簡直要。不勝:比不上。

  【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杜甫自鄜周羌村隻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回淪陷後的長安。公元757年3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臨到這座歷經洗劫、繁華銷盡的都城。杜甫憂傷地徘徊於曲江一帶,他感時念亂、睹物神傷,吟成了這首名作。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透過眺望淪陷後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望”是全篇的貫穿線索,從所望的景色開始,以望者的情態作結。抒寫主人公形象鮮明突出,是這首詩的重要藝術特色,它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善於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是這首詩的又一成功之處。它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利用大自然的和諧景象(“花”、“鳥”)和詩人內心的不和諧情緒(“感時”、“恨別”)之間的矛盾,使所要表現的憂思更加突出,從而增強了藝術效果。

  首聯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上句蘊含山河依舊、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極寫城池殘破、人煙稀少的荒蕪景象。“國”、“破”、“春”分別點明地點、背景、節令。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頷聯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裡的感受。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頸聯分別從“感時”、“恨別”轉出,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戰火不斷,是寫國憂;訊息隔絕,是說家愁。這聯深一層寫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深摯。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尾聯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作為全篇的收束。透過白髮日稀、頻頻搔首的外在形態,表現了詩人內心深處“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出征》)的深廣憂思。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