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李毓秀《弟子規》每日一句

李毓秀《弟子規》每日

李毓秀《弟子規》每日一句

  引導語:關於《弟子規》的每日一句,小編收集了一些,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經典國學《弟子規》。

  《弟子規》--陳蕃掃屋

  【原文】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弟子規·餘力學文》

  【譯文】

  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小故事】

  陳蕃(fán)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但陳蕃小時候,卻十分懶散,經常不掃屋子,東西亂放。有一天,父親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亂,而陳蕃卻不管不顧,就說:“孩子,為什麼不把屋子收拾乾淨來招待賓客?”陳蕃反而說:“我的手主要是用來掃天下的。”父親的朋友反問:“連一間房子都不掃,怎麼能夠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馬上就打掃房屋,招待客人。

  《弟子規》--蘇嘉折轅

  【原文】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

  【譯文】

  掀起簾子的時候,動作要輕,盡是不要發出響聲;轉彎的地方,行動幅度要大,不要碰著東西的稜角,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小故事】

  蘇嘉是西漢著名大臣蘇武的哥哥,曾經負責給皇帝駕車。有一次皇帝外出,蘇嘉給皇帝駕車,從都城長安來到郊外的行宮。當皇帝正要下車時,蘇嘉因為不小心,一下子把車轅撞到了門前的柱子上。車轅被折斷了,皇帝也受了驚嚇。結果,蘇嘉被判為大不敬的罪責,只好自殺。看來,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小心謹慎,看起來一件小事如果處理不好,有時也會釀成大禍。

  《弟子規》--笨鳥先飛

  【原文】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弟子規·餘力學文》

  【譯文】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功夫深了,原先滯礙不通或困頓疑惑之處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雲:“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小故事】章學誠是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他從小很笨,常挨老師的板子。同學們都笑話他,可他說:“記性差不要緊,我要笨鳥先飛。”一篇文章別人讀幾遍就讀熟了,他要讀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來問老師,或去查工具書。當他讀到了《中庸》中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就是說,當別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學會了,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來反覆訓練,自己也可以達到,也可以像他人一樣的;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學會了,就能達到,我們如果差一點,沒有關係,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說不定就可以完成。章學誠突然豁然開通,他說:“我終於明白了,我的學問為什麼不好?就是我功夫沒用到。”功夫不負有心人,章學誠的學問大有長進,終於成為一代學術大師。他的《文史通義》等著作,流傳後世,影響至今。

  《弟子規》--賈逵聽學

  【原文】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弟子規·餘力學文》

  【譯文】

  求學當中,心裡有疑問,應隨時做筆記,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確實明白它的真義。

  【小故事】

  賈逵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從小就聰穎過人。他父親早逝,母親既要操持家務,又要為別人縫補漿洗來維持一家的生活,沒有時間照料他。幸運的是,賈逵有一個賢惠的姐姐,經常給他講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那時賈逵才四歲,他總是安安靜靜、津津有味地聽姐姐講故事,聽完一個故事,又纏著姐姐再講一個。可是,姐姐哪有那麼多的'故事給他講呢?

  有一天,姐姐正帶著賈逵玩耍,忽然聽到對面學堂裡的老先生正在給學生們講課,正好講的是上次沒給弟弟講完的那個故事。姐姐靈機一動,帶著賈逵悄悄來到學堂旁邊,聽老先生講故事。學堂外邊有道籬笆牆,賈逵個子小,姐姐就抱著他,站在籬笆牆外聽。以後,每到上課時間,姐姐就抱著賈逵站在籬笆牆外,悄悄地聽老先生講課。慢慢地,賈逵長大了,姐姐抱不動他了,他就拿著板凳站在上面聽,不管颳風下雨,從不間斷。夏天,烈日炎炎,他頂著酷暑聽講,熱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紛飛,他冒著嚴寒學習,凍得手腳麻木。姐姐心疼他,幾次要拉他回家休息一下,他卻說什麼也不肯,堅持把課聽完才肯罷休。

  就這樣,通過幾年堅持不懈地聽課學習,賈逵到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加上他平時刻苦閱讀,廣泛涉獵許多名篇名著,比如《左傳》、《四書》、《五經》等,已經達到了能夠熟練背誦的程度。但賈逵家裡太窮,買不起紙和筆。讀書時,每當遇到好的文章和不懂的文句時,賈逵從不一掃而過,而是借來筆墨將這些內容記在門扇、屏風和自己製作的竹簡、木片上,然後找機會向人請教。就這樣,一邊讀,一邊記,前人寫的書籍,他幾乎都讀遍了。隨著不斷地學習,他的學識越來越淵博,同他接觸過的人都說他是當世奇才,無人能同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