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登鸛雀樓教案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裡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裡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

  PPT、Flash

  活動重點:

  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

  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麼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現在詩人站在鸛雀樓的底樓,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那他該怎麼辦呢?(走到更高的樓層上,就能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了。)出示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麼好聽的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唸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

  師:現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裡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透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後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透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後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透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物件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透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透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透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透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資訊模組,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透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透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彷彿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並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透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採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後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藉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範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後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瞭解詩意。

  (1)反覆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後,他能看見些什麼呢?他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說一說,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髮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後會看見什麼?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夥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藉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瞭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閱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碟)、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碟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 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開啟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裡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 (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裡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 每個小朋友的眼裡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 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 小朋友讀得好,組片語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 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 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 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 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裡默讀,

  2. 二,(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裡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登鸛雀樓教案 篇7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裡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麼?(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

  透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後3、4題。

  8.佈置作業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或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

登鸛雀樓教案 篇8

  知識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透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透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螢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透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螢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裡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開啟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裡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裡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裡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四,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片語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裡默讀,

  二、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裡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