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集錦8篇

登鸛雀樓教案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集錦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碟)、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匯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絡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碟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螢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裡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老師學生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裡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透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匯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湧,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並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範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夥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後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遊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透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透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裡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透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絡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裡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採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後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藉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範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後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瞭解詩意。

  (1)反覆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後,他能看見些什麼呢?他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說一說,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髮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後會看見什麼?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夥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藉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瞭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閱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8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裡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麼?(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

  透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後3、4題。

  佈置作業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