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實用】登鸛雀樓教案3篇

登鸛雀樓教案

【實用】登鸛雀樓教案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透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透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螢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透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螢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裡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透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匯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湧,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並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範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夥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後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遊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透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後兩行為作者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