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幼兒學古詩:登鸛雀樓
引導語:《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是小學生必學的一首詩。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講這一首詩,是針對媽媽講的。透過這首詩的講解,目的是要如何教孩子讀詩背詩。
有畫的詩好領會。現在有繪畫本的唐詩非常好。但是好多媽媽讓孩子背的時候重在文字上了。我個人認為要把重點放在畫上,讓孩子先讀畫,就跟看小人書一樣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才好領會。
最好的辦法是讓孩自己畫出來。要讓孩子自己畫出來----當然是簡單的畫,因為繪畫本上的畫畢競是作者的畫是編者的事,不是孩子的畫。讀書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書不要求同,求同了就不是書了,盡信書不如無書。要讀出自己的味道就要先畫出自己的畫,畫在胸中了,詩就在心中了。那才是自己的東西,這才叫掌握。光背出來還不叫真正的掌握。
我們講中國的漢字就是一幅畫。詩是把很多的字組合在一起,這樣,詩就是連環畫了,是動漫了。就可以在讀詩的時候,不至於看到一塊塊的字,而是一幅幅具有動感的畫。
我們不要簡單的區別什麼山水詩,言志詩,從根本上來講,詩以言志。詩人常會通山水風景來表達情懷志向,同樣,也會把情懷志向融煉于山水風風景之中。古人寫詩從來沒有為寫景而寫景的,也沒有簡單為言志而言志的。
白日依山盡,重點在依山盡三個字,依就是山中有云,雲有有山。依是相互作用的,就光與影,影與光一樣。我們可以體會出一種動感:不知山生雲,還是雲依山。這就是第一句。
黃河入海流。我們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是鸛雀樓,作者上了樓就看到了黃河。遠遠的來,遠遠的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們要讓孩子去想象天際流、碧空盡的那種意境。一條白練遠遠的'來,又遠遠的去。有媽媽說孩子問了什麼叫世界?世為時間,界為間。我們這個時候看到到就是一個動靜合一的世界。白日依山盡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動的不是那麼快,那麼匆忙忙。白日依山,雲與山的關係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越近越動,越遠越靜,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眼前的動的就快,遠一點的動的就慢。我們在近處看飛機劃的一下就過了,看天空上的飛機慢的比蝸牛。讀詩要細品。
金剛經的開經偈的第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什麼叫甚深呢?就是要入細入微的去體會。這樣子體會,才能發覺動與靜的關係。這個白日依山是有靜有動、有動有靜,並且是有層次的,近的在動,遠的如靜。
我們要看到這一層深意:靜中有動才是大動,動在有靜才是大靜。比如於無聲處聽驚雷。突然一個炸雷才是真響,要老是轟隆隆的你也就麻木了。同樣的道理,黃河入海流也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是遠遠的來遠遠的去。靜是什麼呢,我們站遠了看河是靜的,看不到動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理?站遠了看河,只是一條白練,是靜的。動,是心中動動,靜是眼中之靜。
那麼我為什麼要講世界呢?這個動靜之中就體現了世界--時間與空間。時間在過,空間在變;時間不動,空間未變。看那黃河還是那黃河,入海而流,空間是沒有變的;你看那白日,還有高日也是沒有變的。時間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空間也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
欲窮千里目。這個目是指眼力嗎?眼力能窮盡嗎?不能。窮就是極目力之所極。金剛經的時候講過有五眼:肉眼、慧眼、天眼、佛眼、法眼。我們不知作者講的是什麼眼,但可以肯定作者講的是意象中的眼,可以理解成胸襟、氣度、智量。要把一個東西看清楚光靠肉眼是不行的,
要有胸襟、氣度、智量。有了胸襟、氣度、智量了,說不定就有天眼、慧眼了,名稱不一樣而已,但內質是一個。
更上一層樓。這個樓是有形的,是詩中表達出來的,但更是無形的。不要簡單的理解成有形的,如果理解成有形的,你就是上了東方明珠,上了珠穆朗瑪峰,你的肉眼也盡不了千里。而是。
淺一點講是站的高看得遠,要看得遠必定站的高。但甚深一點講,這是講心中之樓、法中之眼。心量夠寬了,智量也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