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登鸛雀樓》講課
引導語:王之渙《登鸛雀樓》這首詩是一首五絕,只有二十個字。《登鸛雀樓》是王之渙傳世的六篇作品中間,最有名的兩首之一。
登 鸛 雀 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下面我們先看看這一首的四句,二十個字,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為何它會這麼有名。我們先看首句:“白日依山盡”,這個首句,它寫了兩個意象:一個是“白日”,即落日,“依山盡”是一輪落日傍著遠處的山冉冉下沉,一直到最後全部沉落在地平線下面,這是寫落日的晚景。這是首句。王之渙寫詩、寫景有一個特點,他所寫的景都是大手筆的景。換句話說,王之渙寫的這個景色是非常開闊的,他不是寫那種區域性的小景,比如寫一個蝦,寫一朵花,寫一片草。王之渙的景色描寫非常好。這種寫法也非常適合他作為一個邊塞詩人,寫那個邊塞景色的時候所用的習慣,這是首句。
次句“黃河入海流”,鸛雀樓有一個特點,它的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它的下面是滾滾而去的黃河水。所以,可以看到黃河,但是至於入海,那肯定是看不到的。在山西——咱們且不說永濟——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如何能看到黃河入海,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句跟次句的兩句寫景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了。首句的“白日依山盡”是實景,次句的“黃河入海流”是虛景,這個景色的描寫是虛實結合來寫的。“入海”是詩人的想象之景,而“白日依山”是所見之景,一實一虛、虛實結合,但是虛實結合僅僅是它的區域性特色。並不是全詩的特色,僅就寫景而言這兩句是很有特色的,一實一虛。
後兩句名氣更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窮”字是我們理解這首詩非常關鍵的一個字。這裡要區分“窮”的古義和今義:“窮”的今義是沒錢,但是“窮”的古義不是沒錢的意思,“窮”的古義是盡,我們今天說的“窮”,古人不用“窮”表達,而用“貧”,古人的“貧”相當於今天的“窮”,古人的“窮”相當於今天的“盡”。所以“欲窮千里目”就是想讓我們的眼看得更遠,能夠看到千里之遙的地方,那就需要在鸛雀樓上再登一層。鸛雀樓一共三層,我們根據最後一句來看,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原本所處的大概是比較低的樓層。他覺得想要看得更遠,那麼就需要登得更高,你才能看得更遠。因而才有了後兩句——非常有名的哲理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將全詩的格調大大提升了。這首詩之所以有名,其實並不在前兩句的寫景,這首詩的名氣,完全在於後兩句的說理。所以我們今天去欣賞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其實最重要的應當看到這首詩它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
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在哪裡?
從《詩經》開始就有了哲理詩,但中國古代的哲理詩並不是很發達。我們在哲學思辨方面和西方的一些民族相比,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雖然我們的先秦諸子中,有一些思想家,他的思辨能力已經很高了。但是我們就詩歌中的哲理詩而言,整個的中國古典詩歌之中,哲理詩的成就不高。而這首詩應當是中國古代哲理詩中非常有名的一首。但依我個人而言,它仍然不是中國哲理詩中最高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哲理詩大概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通篇並不講哲理的,但是它其中有一句兩句講的是哲理,這樣的詩也叫哲理詩。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軾很有名的一首詩《題西林壁》。整個這首詩並不是講哲理的,但後兩句講了哲理,這是中國哲理詩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另一種形式,就是像我們今天欣賞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他這個詩就是一首比較完整的哲理詩了。它前面兩句寫景,後面兩句說理,寫景是為說理服務的,全詩的重心不在寫景,重在說理,這是中國哲理詩的第二個境界。最高的一個境界、最好的一個境界不是這種形式,而是通篇看起來沒有說理,實際上是在說理。比如王昌齡的《閨怨》詩,它表面上看起來是寫一個閨中少婦的怨情,但實際上是一首非常高明的哲理詩。他講的是目標和過程的關係問題。這首詩還只直接把哲理說出來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在王昌齡的《閨怨》中,全詩沒有一句說理,但是全詩就把過程跟目標的關係講得十分透徹,那才是真正的最高層次的哲理詩。所以談到這裡,實際上我們從詩的.內容分析講到了這首詩的特點。
我覺得這首詩它其中最好的一點就是寫景與說理的有機結合。它前面的兩句十個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用大手筆、大寫意的手法寫了一個闊大的邊塞景、寫了一個非常遼闊的一個畫面,如果這個鏡頭今天用攝影來拍的話,它一定要用廣角鏡頭才能把這麼一個宏大的畫面收入自己的鏡頭之中。但這兩句並不是詩人的主旨所在、並不是詩人落筆的重心裡所在,詩人的重心在後兩句的說理,他明講出只有登高才能望遠,這才是這首詩要講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道理。
這是作者王之渙在坎坷的人生中悟出來的一個人生道理,他將其寫到了詩中,成就了這一首邊塞詩。因為邊塞詩寫景、抒情的比比皆是,用邊塞詩來說理,而且把景色和哲理能夠融合得這麼巧妙、能夠融合得這麼樣沒有縫隙——完全是無縫對接,這是非常罕見的。這就是王之渙這首詩的高明之處,但是我們在理解上,還應當再加深一步。從表面上看他講登高方能望遠,但是他隱含了另一層意思:只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
這層意思我們要簡單說兩句。第一層是為第二層做鋪墊的,第一層說你只有登高,你才能望遠,第二層說你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這個更高就是一個平臺。如果你站在全域性的平臺上,如果你站在國家層面的平臺上,如果你站在世界格局的層面上,如果你站在整個人類發展的大趨勢的層面上去看問題,那麼你會看得更遠、看得更深。當你處理眼前的問題的時候,你才會處理得更符合全域性,所以這首詩的價值恰恰就在它的說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