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作家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作家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作家作品介紹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物件,是個永恆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

  在人才輩出、群星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唐代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並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一生僅留存兩首詩歌,而其中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獲得了諸如“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 、“春風第一花”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等讚譽。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下面,就請結合《春江花月夜》來思考,在這篇詩歌作品中,作者寫了哪幾類形象,這些形象又各自有什麼特點?

  一.景物形象:(前八句)

  江,花,月(春、夜是背景)

  特點:浩澄澈的江(連海平、灩灩),絢爛耀眼的花(芳甸、花林、霰),富有生機活力(生)、明亮空靈的月(不覺飛、看不見、一色、無纖塵、皎皎)。

  前面我們講到,多個相關的意象進行組合可以生成場景畫面,而這些場景畫面所呈現出的而特定的藝術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那麼,這些景物形象生成了一個怎樣的畫面,它的意境又是怎樣的?

  畫面: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能否用五個字進行括:春江花月夜

  這些景色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意境:幽美(芳甸、花林、霰)遠(連海平、江天一色) 清幽靜謐(月夜) 澄澈空靈(灩灩、無纖塵)

  前面我們講到,意象是寄寓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景物形象,那麼作者極力為我們營造出這樣一個幽美恬靜、空靈澄澈的天地,他的主觀情感又是如何的呢?

  情感:美好,興奮,快樂。對眼前美景的喜愛而生髮出的興奮、愉悅之情。(回答情感時需注意不僅要回答情感“是什麼”,還要回答“為什麼”,及因何而產生的情感)

  思考,前八句作者在寫景手法上運用了哪些技巧。

  寫景技巧:由遠及近,由大到小、側面烘托

  情景關係:借景抒情

  小結:這八句,詩人用月光統攝群象,採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後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藉此表達了眼前美景的欣喜愉悅之情。

  提問:此時月的狀態如何?明確:初升。板書:月升

  板書:景——月色無 空明純淨

  方法指導:景物形象的鑑賞方法

  結合前八句,思考,對於詩歌中景物形象的鑑賞,我們該如何做?

  1.抓住景物特點,探知詩人的感情

  看畫面形、色、動、靜,由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一首詩,首先看他描寫了哪些形象,它呈現出一種怎樣的色調(暖、冷),並由此推及其內在的情感。

  一般來說,作品所描繪的景物形象畫面如果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的情感寄託是高昂樂觀的;反之,描繪的景物形象的畫面如是陰暗、淒冷和低沉色調的,其所寄託的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

  注意:有一種情況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及景物形象畫面鮮活明麗,而人物情感則是低沉傷感。如《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2.分意境,探知詩人感情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淨,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悽清冷寂,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不同的意境,寄託的作者不同的情感。需具體研讀。

  所以,我們在分景物形象時,不僅要理清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形象,還要分景物形象的特點及所營造出的意境,繼而去探究作者與景物中所依託的情感。

  問題模型:

  1. 詩中某句(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 詩中選取了哪些意象變現***之情?

  3. 詩中**具有怎樣的特點?

  4. 本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

  答題步驟:

  1. 描繪詩中所展現的畫面圖景;

  2. 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即意境,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

  3. 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麼,為什麼)

  作業:結合《春江花月夜》前八句,嘗試設問,並規範作答。

  思考:《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重點寫的是哪一個字?如何得見?

  月。“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句作者將觀察視角逐漸縮小,引導讀者將注意力集中到“月”這個形象上來。

  那麼,作者筆下的月具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詩句做賞?

  皎潔、孤獨(皎皎空中孤月輪)

  恆久(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多情(可憐樓上月徘徊)

  那麼作者筆下的“明月”的形象,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考和情感呢?

  恆久:

  何人初見、何年初照:這種對於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為人類恆久探討的哲學命題。詩人自然也沒有找到答案,於是又轉入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的思考: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這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的詩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同學們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體現這一思想的?(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

  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蘇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關漢卿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王勃

  無窮已、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情景關係:託物敘理

  小結:

  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歲歲流不息,記得周國平說過:詩人與哲學家是相通的。張若虛就是這樣,他跳出了“物是人非”的場,站在歷史的高度,用哲學的視角,仰觀宇宙,俯人生,“代代無窮已”,這人生雖短暫、雖無常,但卻和明月、長江共存於永恆的'天地間。所以,我們也應該抓住手中有限的光陰,活在當下,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人曾評價這幾句詩“哀而不傷”,在字裡行間洋溢著青春、熱情的盛唐之音。

  齊讀,教師檢查背誦。

  提問:此時月的狀態如何?明確:高懸。板書:月懸

  板書:理——哀而不傷 宇宙人生

  多情

  作者是如何刻畫月亮“多情”的形象特點的,請找出相關的詩句?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落月搖情滿江樹”

  徘徊:(1)寫出月因浮雲遊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3)與後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心緒的寫照,表現出相思之情的綿綿不絕。

  搖情:此句採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方法,透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的江面上水波的盪漾。同時讓讀者彷彿看到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著殘月的餘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裡,讓讀者彷彿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著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盪漾著、縈繞著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這份哀而不傷的離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多情的月亮,觸發了離人的思緒。那麼作者筆下的離人有哪些?他們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形象又是怎樣的呢?

  遊子(扁舟子);思婦(明月樓、妝鏡臺、玉戶簾中、搗衣)

  形象特點:愁情滿懷,悽苦落寞;

  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畫離人的形象的?

  正面描寫:不勝愁

  側面描寫:

  以月亮的“徘徊”和“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心緒的寫照,表現出相思之情的綿綿不絕。

  鴻雁、魚龍:鴻雁長飛,超越不了月光;魚龍潛躍,只能泛起波紋。襯托生命的渺小,宇宙的宏大和人類情感在宇宙中的無奈。

  落花、暮春:閒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思婦);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遊子)。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大好的青春、幸福和憬。

  斜月、落月:江潭落月,想借明月來寄託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更襯托出他悽苦的寞寞之情。

  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行文至此,作者不僅借江月去思考了人生宇宙的哲理,表現出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更是借月刻寫了美景之下的遊子思婦的離愁,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濛、迷惘、柔和的情調,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李澤厚:這首詩是有憬和悲傷的,但它是少年時代的憬和悲傷。儘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作者藉此表達了對天各一方離人的同情和祝願。

  思考:寫景技巧(虛實結合、擬人)

  情景關係(借景抒情)

  齊讀:

  提問:此時月的狀態如何:西斜,落下。板書:月斜 月落

  板書:情——思婦遊子 離愁別緒

  思考:再找找,文中還有沒有我們未分的形象,如有,請找出,並嘗試分這些形象的特點及作用?

  白雲: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

  青楓浦: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

  扁舟子、明月樓:飄蕩江湖的遊子;月夜閨中的思婦。(借代)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總結:

  1.提問:全詩的核心意象是什麼?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月。作用:從結構上看,詩以月亮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線上索;從內容上看,月亮不僅是景物描寫的主要物件,也是作者引發哲理思考的因由與抒寫離愁別緒的依託。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以月為核心,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對以後詩歌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作業:

  結合本課所講到的景物形象的分方法,結合《望月懷遠》思考:

  1. 本篇詩歌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形象,這些景物形象的特點是怎樣的

  2. 這些景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作者借景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3. 賞本詩所運用的技巧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