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白居易長恨歌教案

白居易長恨歌教案

白居易長恨歌教案

  教學目的: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採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教學步驟:

  一、匯入

  複習《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是白居易寫的一首著名的長篇敘事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敘事詩《長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等,風格平易自然、淺切流暢。作品多收錄於《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經集中、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他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餘。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還寫過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些詩寫出了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狀況。

  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後人並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後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也為消解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並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績斐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田。人們為了懷念他,把這個湖堤命名為“白堤”。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後人將他與李白、杜甫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濟天下”為主,寫下了大量政治諷喻詩。但貶官江州之後,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兼濟天下”轉為以獨善其身為主。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以情動人,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紹

  (一)寫作背景

  1、歷史上的李、楊愛情故事

  2、橫向比較:文學史上以李、楊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創作緣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於是白居易寫下了此事,陳鴻同時寫下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五、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

  1.學生速讀詩歌,複述詩歌故事情節

  2.在複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劃分層次,括層意。

  第一部分:自開頭至“不重生男重生女”,敘述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眷戀寵幸。

  第二部分:自“驪宮高處入青雲”至“不見玉顏空死處”,敘述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因禁軍兵變而殞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顧盡沾衣”至“魂魄不曾來入夢”,寫李回返長安後對楊的無窮思念。

  第四部分:自“臨邛(qióng)道士鴻都客”至結束,寫已身登仙界的貴妃仍心繫塵(huán),對李思念不已。

  六、分賞讀課文:

  1、詩中那些句子表現了楊玉環的美貌?

  參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梨花一枝春帶雨”寫出了楊貴妃的悽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楊玉環死後大約50年以後寫的《長恨歌》,他當然沒有見過楊玉環,不過,唐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是見過楊玉環的,並且也寫了描寫貴妃美貌的詩歌,這個人是誰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樣炙人口的《清平調》三首。

  《清平調》之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

  《清平調》之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問:李白和白居易寫楊貴妃的美貌有沒有共同點?

  學生說,師總結: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們寫楊玉環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實實在在地描寫,楊玉環到底長得如何,我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國色天香,絕世姿容。兩位詩人都是從虛處落筆,把人比喻成花,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正如同宋玉描寫東家之子之美一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我們也不知道東家之子長什麼樣,也只知道是美。而這正好是老莊推崇的“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而這就是“大美無形”了。

  3、詩中那些地方表現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

  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師小結:為了自己的愛人,李隆基可以無限放縱她的家人,他給了楊玉環所有的一切,他作為一個皇帝能給的東西都給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愛江山更愛美人,在江山與美人之間的取捨中,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美人。殊不知,愛美人更應該愛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愛美人更應該愛江山。愛情是敵不過政治的。在他們繾綣於溫柔富貴鄉時,卻不知一場劫難迎面而來,猝不及防。中國一個最輝煌最偉大最強盛的.王朝就此衰敗,從此一不振。

  4、找出詩中描寫唐玄宗在楊玉環死後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給你的印象最深刻,它們用到了一些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學生尋找,談論。比如賞“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的,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賞“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愛愛,而現在的形影相弔,情何以堪?有賞“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的,此處注意提醒學生,螢火蟲這個意象象徵什麼,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說木葉》裡提到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螢火蟲,古人認為是腐草裡生長的,生長在墳墓荒草旁,這裡用到這個意象暗示了什麼?唐玄宗此時不僅已經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變相軟禁起來,他住的地方有螢火蟲說明他的孤獨淒涼。而後面,“孤燈挑盡未成眠”,又暗示了什麼呢?唐玄宗在徹骨的思念中整夜無眠,“世界睡著了,他還醒著”“人世間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運給他的懲罰,佳人已去,寡人還在,可寡人這條命要來又有何用?在這裡,作者反覆渲染,層層鋪墊,運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唐玄宗的悲傷落寞,淒涼孤苦,辛酸無奈。

  問:“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怎麼可以聯絡在一塊?

  先讓學生思考,再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這句詩就是說,春天花開的時候,秋天葉落的時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楊貴妃,每一個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楊貴妃,總之,他就是無時無刻,時時刻刻都在想她。

  問:”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怎麼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為什麼掩面?我們馬上會想到李商隱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無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恨臣子的無情,要逼死他心愛的貴妃,恨安祿山的無義,自己曾經那麼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麼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淚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洶湧澎湃,“當年七夕笑牽牛”“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當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隨風而逝,已經變成了一個殘酷的冷笑話,是他自己親手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送上黃泉路的!太諷刺了,太戲劇化了,“一開始相信的是偉大的愛情,到最後,無力地看清強悍的是命運。”

  所以,後面描寫唐玄宗對貴妃的思念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痛心,一種內疚吧,正因為這樣,這痛才那樣痛!這苦才那樣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開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詩句表現了楊貴妃的痴情?

  學生找,然後回答,教師相機點撥。

  七、分主題

  問:長恨歌,恨是什麼意思?誰恨?恨什麼?為什麼恨?

  1:“長恨”二字是本詩的情感的核心。長是時間,是感情延綿的見證,恨是沉重的遺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義可以根據主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遺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僅僅是遺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誤國,楊貴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亂”,所以這裡的恨,還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楊在恨,他們真心相愛,但是卻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兩茫茫。

  3:還有詩人的恨、讀者的恨,為李、楊的愛情悲劇而遺憾、惋惜。

  4:詩人、讀者不僅為愛情悲劇而恨,還對愛情悲劇引發的政治悲劇而遺憾。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1)諷喻說。 (2)愛情說。 (3) 雙重主題說。

  學生參閱書本說明,教材是偏向於“諷喻說”的。簡單介紹諷喻說的觀點。

  再介紹了“愛情說”的觀點。投影出示。

  還有“多主題說”的,投影出示。

  請學生自己發表看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單元的重點是什麼?學生若回答不出來,就請他們看第一單元的說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什麼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告訴學生,我們在分《長恨歌》的主題時,也應該要知人論世的,我們應該深入探討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

  雖然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初衷是“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在詩歌的前半部分,他對唐明皇的荒淫無度作了諷刺和批判,但是,寫著寫著,因為他自己的愛情經歷,因為他也經歷過一段絕望的愛情,所以到後來,就變成了對唐楊愛情的同情,到最後就變成了對唐楊愛情的歌頌。

  教師投影相關資料: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悲劇。

  白居易與他青梅竹馬的女孩湘靈感情很好,但湘靈出身於城市貧民,而白居易則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親的門閥觀念相當強,絕不應允他們的婚事。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歲,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在兒女婚姻上權威至高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畢,臨走前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為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大哭。極度壓抑的痛苦和愁悶於是盡數體現在了這首《潛別離》詩中,白居易寫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口,鳥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千百年後,依然讓人不忍卒讀。

  白居易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他把自己的愛情悲劇滲入到詩歌中,因而讓唐、楊脫離了歷史原型,重新加以藝術的加工和改造,賦予了唐楊更廣闊的更美好的內涵。唐不再是那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楊也不是傳統的充當禍水的紅顏,他們的愛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從而具有了更普遍的價值,成為了人們對世間真愛的執著追求的頌歌,也正因為這樣,這首詩歌才獲得了永恆的藝術魅力,成為了愛情永不凋謝的經典。

  八、最後齊讀《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