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小說《長恨歌》賞析

小說《長恨歌》賞析

小說《長恨歌》賞析

  引言: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支細膩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小編分享了一篇小說《長恨歌》的賞析,大家可以大概來了解一下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四十年愛恨情仇。

  《長恨歌》:四十歲女人的恨愛情歌

  剛剛看完了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就像是在腦海裡拍攝完一部文藝長片,這裡頭的滋味,百般湧上心頭。

  它描述的是40年代的一位上海小姐。她處於燈紅酒綠的繁華舊上海中,經歷了人生該有的波瀾,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她是上海的精靈,是美的使臣,她叫王琦瑤。

  王琦瑤本是中產資級家庭的一位閨女吧,她熱愛唱歌,哼著周旋的《四季調》,處在上海的一處弄堂裡。她算不上是校園的才女,卻有著家常養眼的好看。這美,不是遠距離的美,而是近在咫尺的美。

  因一次與好友到片廠去參觀,王琦瑤他一步一步的走向上流社會。因導演的介紹,攝影愛好者程先生為他影了一輯照片,這照片,滲透著女人動靜中的嫵媚。王琦瑤身上所散發的味道,是女人的韻味。她的一張玉照刊登在上海週刊上,名為《滬上淑媛》。這小有名氣的中學女生,便在眾人的推舉喧譁中選上了上海小姐。她以淨素取勝,在二十朵紅花中脫穎而出,她是三小姐,上海小姐的季軍。

  可她是苦命的鴛,一生總是錯過愛情。

  在她還是三小姐的時候,遇上軍官李主任。於是,18歲的王琦瑤成了40多歲的李主任的閨中情人,住在與世隔絕豪華又悽清的愛麗絲公寓裡。每天與寂寞為伴,做著最孤獨的等待。在這小小的公寓,就這樣一寸一寸的吸取了陽光,擄走了一個女人如水般的年華。

  只能說,奢侈的生活維持不了多久吧。數月未回的李主任在硝煙中罹難了,這王琦瑤,便成了一名不是寡婦的寡婦。

  在上流社會中隕落的紅星,在一陣鄔橋鎮的留連之後,又回到了她土生土長的舊上海。這是上海的角落,是搖搖欲墜的“平安里”。王琦瑤成了一名打針護士,卻認識了毛毛孃舅康明遜。

  這本是不應該的戀情,作為“不正經”的女人,王琦瑤自知不能卻仍是陷入這段情。這段情,耗了她多少的情感,卻意外的懷上了孩子。

  這時王琦瑤還和另一個男人糾纏不清,那便是俄國人薩沙。薩沙對女人瞭如指掌,卻被王琦瑤坑了一回。她把孩子說成是薩沙的了,這怯懦的俄國男人,還是逃了。

  苦命的王琦瑤養了個不順心的女兒薇薇,當然她的薇薇並沒有母親容貌的驚歎。她是潮流的追隨者,執拗地對待不易老的母親。她只知道大把大把的花母親的錢,卻從來不想這錢是從哪裡擠出來。還好這女兒最終得到了幸福,隨丈夫去了美國。

  40歲的王琦瑤風韻猶存。她有著一幫青春無限的年輕朋友,還收著一個曖昧不清的小情人。王琦瑤就是命不好,每一個男人都離她而去。

  王琦瑤是片場中銀幕上的女星,最終只能死於非命。她是粉紅色的,就連死,也死得那般風塵……

  王琦瑤還是時尚的領路人。她善於抓住時尚,把握時尚。她清楚地瞭解流行這東西的輪迴,她能輕鬆熟練地將舊款的衣服改成大街上時尚裡的獨一無二。王琦瑤,是個女人中的女人。

  王琦瑤一生沒有走進婚姻,卻有作為妻子和母親的經歷;王琦瑤有輝煌的命運,卻有時代變故的唏噓;王琦瑤邂逅的四段愛情,卻只能稱得上是糾葛。

  這如蝶一般華麗的人生,也如花一樣短暫悽苦的人生,是王琦瑤的.人生。對於一箇舊上海的女人,是幸還是不幸?

  《長恨歌》:觸目驚心的當代文藝小說

  總的來說,《長恨歌》算是一部觸目驚心的當代文藝小說吧。這情節裡處處顯現的是生活,雖然距離我們有半個多世紀,卻無不洋溢著逼真。這故事的情節,是以王琦瑤為主線,引出了許許多多過客般的附線。

  故事的情節是對舊上海的反映,有弄堂,有流言,有閨閣,有鄔橋。它既是寫一個女人的一生,也是寫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一生。這本書是家常裡的一點離奇,也是離奇裡的一點家常。似乎處處都有值得寫,值得看的地方。

  可以說,這書是寫得貼心的,寫得慰貼的。貼心裡有一分理解,慰貼裡有一分震撼。

  而鴿子,在作者的書中,是見證了時代變遷和人性變化的唯一的證人。它們目睹了這上海弄堂、街道、舞廳裡的一切,包括私情,聚會,謀殺……

  不過呢,這本書在情節的安排上有些不合理。前面四節寫的都是些鋪墊的景物,人物,直到第5節才出現主人翁 ,讓讀者會有讀不下去的意味。而中間由於高潮太多,繁華太多,使後部分平淡安寧生活顯得寂寥和沉悶。

  《長恨歌》:沒有意思女性的嬌柔與孱弱

  乍看這名字,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作者是位先生,看了幾節之後,覺得這位先生的筆觸描寫的細節太多,多得不像一位先生應有的細膩。這景寫得太細太富感性,也不像是文人書生如徐志摩般的詩意。

  後經朋友提醒,才知道這位“王安憶先生”原是位女士。大嘆!驚歎!

  若是作為一名女作家,文筆細膩細節豐富更不必說,刻著文字裡卻竟沒有意思女性的嬌柔與孱弱,諸如那些華麗,文采富麗堂皇的文筆也沒有。語言大器得就像一位先生。

  樸實而多彩豐富,感性而理智。似乎每一句描寫都是客觀的,每一個字詞都是隨意的,每一份情感都是鮮活靈感迸發的。所以這文字,讓我印象深刻,同時頗為欣賞。

  下面是一段摘抄:

  “這城市裡最深藏不露的罪與罰,禍與福,都瞞不過它們的眼睛。當天空有鴿群驚飛而起,盤旋不去的時候,就是罪罰禍福發生的時候。猝然望去就像是太陽下驟然聚起的雨雲,還有太陽裡的斑點,在這水泥世界的壑襉縐裡,嵌著多少不忍卒睹的情和景。看不見就看不見吧,鴿群卻是躲也躲不了的。它們的眼睛,全是被這情景震驚的神色,有淚流不出的樣子。”

  同時,王安憶寫文章總是會用許多許多連在一起的比喻來詮釋同一種事物,就像是要把這些喻體中所有的相似點都據為己有似的。似乎神不知鬼不覺的字裡行間便竄出一排比喻。

  《長恨歌》:我眼中的舊上海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許多關於舊上海的情況。從王琦瑤命運的變遷看到上海在時代中的變遷。

  40年代的上海也就是王琦瑤被評為“三小姐”的那個時代的上海了,四處蠢蠢欲動。蠢蠢欲動的是人心,漸漸地吸引了些許外來的新東西,變得大都市化起來了。這裡面的燈紅酒綠,這裡面的繁華奢侈,是濃墨重彩的。雜誌剛成為時興,雜誌上的人物便成了小名人。

  “上海小姐”的競選見的也是人觀念的變化。守舊似乎已被遺棄,新世界裡到處生機勃勃。吸引人的東西太多,新鮮的事物太多,弄得人人都想去嘗試。這40年代的上海,剛剛對美有了新的審視。它們認為美的東西就要公諸於世,讓大家一同分享。於是那交際花呀的也就多了起來。

  40年代的上海,是絲毫美都無法掩飾的上海。這是繁華中心的上海。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是停滯在舊上海的陰霾下的上海,也是悄悄向前行走的上海。五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似乎有些偃旗息鼓。

  接著便是80年代的上海,是薇薇時代的上海。這時候的上海,與國際開始接軌了。大街小巷的潮流,還有賭錢炒股的詐騙,都顯得那麼明目張膽。80年代的上海,是接近新時代的上海。

  這上海的歷史很長,很長,這上海的經歷很多,很多,這上海的發展很快,很快。鴿子們一代接一代不斷的繁衍,只有它們是不變的。

  這一本《長恨歌》,也就暫時告一段落了。只有寫了這些該寫的東西,才覺得自己對得起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