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白居易《長恨歌》的悲情意蘊

白居易《長恨歌》的悲情意蘊

白居易《長恨歌》的悲情意蘊

  引導語:《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為什麼要“長恨”?詩人透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白居易《長恨歌》的悲情意蘊

  《長恨歌》這一詩題,取自詩歌最後一句“此恨綿綿無絕期”,可見“長恨歌”即“歌長恨”。那麼,唐玄宗恨什麼,為什麼要恨呢?詩人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透過筆下詩化的故事,讓人們去揣摩,去體味其中的萬般風情。全詩五段,分為四層,圍繞愛情這一主線,層層鋪敘。

  第一層敘寫君妃相愛時的快樂。君王唐玄宗重色、輕國,為了美人楊玉環“日高起”,“不早朝”,沉溺於“夜專夜”,“無閒暇”的歌舞酒色之中。“天生麗質”的楊玉環,形貌美,意態更美,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這一勾魂攝魄的穿透力,享有了“三千寵愛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的特權,沉浸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生女”的得意之中。詩人運用誇張手法,極寫君王寵美人,美人得君王,如膠似漆,形影相隨的極樂生活,為下文相思之苦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層敘寫君妃訣別後,唐玄宗傷痛不已的悲情。詩人以美景襯托悲情,悲情暴漲。行宮裡,玄宗見月傷心,聞鈴斷腸,滿腹傷悲。返京途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尋而不得,呼而不應的無奈與絕望,使玄宗陷入了無法排遣的悲恨之中。這一層詩人以空間轉換為線索,大肆鋪敘,流利細緻地再現了玄宗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悲恨,推動故事情節繼續向前發展。

  第三層敘寫君王不顧人天阻隔刻骨相思的深情。玄宗回到長安,物依舊,人依舊,可是昔日的歡聲笑語蕩然無存,一切都黯淡無光。他只能以淚洗面。白天貴妃的身影揮之不去,他睹物思楊,可物在人亡。“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他見人想楊,可人在她去。“梨園弟子自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晚上,他孤獨寂寞,被無盡的思緒包圍。不分時段,不管春秋,以淚相伴,與思而眠。也許他想起了和愛妃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可是人在痛苦的時候,回憶美好的往事等於慢性自殺,最為痛苦。也許他想起了與愛妃訣別的那一幕,哀哉!痛哉!堂堂一國之君,竟然讓最心愛的女人成了犧牲品。也許他在想,沒有了愛妃的相伴,今後的日子將如何渡過,也許……,詩人以無數個空白點,將筆觸深入到玄宗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具體感受到了君王對貴妃執著,熱烈,悲苦的愛。是的,人死不能復生,美好的事情一去不復返。日可落,春可盡,花可謝,情難卻。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然而,無論玄宗怎樣的刻骨相思,追憶懷舊,玉環始終不曾在夢中出現,“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這裡詩人扣住時令,抓住眼前之景來敘寫。句句敘事,字字含情。賦予玄宗普通人的情感,使這一藝術形象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層別開生面,敘寫貴妃對重圓的期盼。詩人採用浪漫主義手法,寫玄宗的誠心終於感動了有法術的人。他上天入雲,找到了成仙的貴妃。成仙后的貴妃,風姿如舊,情感如舊。“聞道漢家天子使”,她震驚“九華帳裡夢魂驚”,激動“攬衣推枕起徘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來”,感激“含情凝娣謝君王”,執著“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些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們窺視到了貴妃對玄宗一往情深,忠貞不渝的愛。真是情深纏綿,刺透心髓。

  全詩以“情”為主線,採用多種手法,融敘事、抒情於一體,把生死之戀寫得淋漓盡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讓我們從這曲哀怨纏綿的戀歌之中,聆聽到人間情,世間恨。吳北江曰:如此長篇,一氣舒捲,時復風華掩映,非有絕世才力,未易得夜。

  [知識拓展]

  長恨歌讀後感(一)

  一直以來,我就崇拜則天皇帝,在她眾多的子孫中,唯有李旦的兒子隆基最為出色。這個治宏貞觀,政啟開元的一代明君,作為李家的兒媳,終於將李家的江山還給了她的後輩子孫,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開始了。從此也演繹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好一首悽悽切切的《長恨歌》!好一代風流倜儻的一國之君!李楊二人的愛情遠已超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到達了常人無法到達的境界。

  面對這唯美的愛情,怎能不令人發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在刀刃上廣舒長袖,輕歌曼舞,淚光瀲灩。都羨一騎紅塵妃子笑,誰憐一抔黃土掩風流?馬嵬坡上那一別,紅顏薄命,帝王之道,情何以堪?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間悲劇,該是何等的一種心痛!從古至今,撩動了多少文人墨客、邊塞將領、帝王將相、大家閨秀內心的.傷與痛!雖無磅礴的氣勢,卻著實語出驚人。不愧為千古佳作!華夏雄風在滾滾東去的黃河長江中,醞釀著扯天闊地,包羅永珍的詩情畫意!《長恨歌》的確已成成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長恨,也終究代表了世間凡人的長恨。“天若有情天亦老,”一代君王終不能挽留這段唯美的愛情,豈不是人間的悲劇?

  我覺得此詩並不是愛情頌歌,它是諷諭和同情的交織,既為李、楊的愛情悲劇一掬同情之淚,又為他們的誤國失政一嘆遺恨之聲,《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為什麼要“長恨”?詩人透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渺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

  “情”的渲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捉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

  如果說李、楊的生離死別是個愛情悲劇的話,那麼,這個悲劇的製造者最終成為悲劇的主人公,無法不叫人遺憾,白居易在詩中要表達的是愛情。《長恨歌》以“情”為中心的主旋律始終迴旋激盪於全詩之中,當白居易把“情”作為描寫物件時,那種人皆有之的情潮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湧於筆端而無從遏制,《長恨歌》傾注著作者感情的描寫。依照正常的藝術感受,很難從中感受到女人是禍水,李、楊之戀是唐帝國衰亡根由的。

  在文學與歷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時空侷限,並與人們普遍意義上的情感產生共鳴。掩卷之餘,甚至會忽略造成這一愛情悲劇的根源,而完全將審美意識集中於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捨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著詩人的理想,也層層積澱著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嚮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長恨歌讀後感(二)

  一篇《長恨》有風情!白樂天如是說.可見詩人的內心裡,實在給《長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白樂天一生感時傷世,傳世之句多有力陳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這樣一位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詩人,卻將一段宮闈畸戀寫得悽切婉轉,蕩氣迴腸.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來他少年時曾與一民女湘靈相知相說,苦於家庭阻力不能結合,這種深深的痛苦寓於《長恨歌》的創作中,正是借詠史感懷自身的際遇.白居易雖然仕途坎坷,鬱鬱寡歡,甚至借佛道來麻木自己,尋找靈魂上的解脫,痛恨當時的朝政腐敗.但我覺得,在這首詩裡,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歌頌,或者說對自己曾經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愛江山愛美人,聲色犬馬也像是他們的專利.於是一個王朝沒落的身影便隨著一個女人冤屈的腳步,向著一個終點,慢慢地走著.“紅顏禍水”便是一個絕好的理由,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後人一個開脫的藉口.女人,只不過是一個悲劇的犧牲品.她們只是用自己的脂粉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爭得一點點寵愛和一個男人的懷抱.而最終卻被賜死.這也告誡她們,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別忘記過度的開採帶來的後果.

  最後的浪漫主義的筆,給我們一點點慰藉,也讓我在時間的埠,始終相信真正愛情的美麗.

  長恨歌讀後感(三)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雲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啊!為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後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http://www.ruiwen.com/wenxue/)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裡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

  落葉梧桐,此情難了,此恨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