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赤壁賦> 文字解讀與課堂深度-《赤壁賦》教學實錄

文字解讀與課堂深度-《赤壁賦》教學實錄

文字解讀與課堂深度-《赤壁賦》教學實錄

  課堂回放

  “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PPT顯示)

  師:這是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中的一段話,闡述了自然山水具有消解士大夫“不得施於世”的悲劇意識的文化功能。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不得施於世”,“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自不待言。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等人生重大課題無可推脫地擺在了蘇軾面前。在這種情形下,他在黃州除了躬耕漁、廣泛交友外,最主要的活動恐怕就如歐陽修所說的“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了。蘇軾自己也說,“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無往而不樂”。元豐五年七月,蘇軾再次來到黃州赤壁,試圖以此“道臣之嘆”,“寫人情之難言”,思考宇宙人生,體味生命意義,調適內心衝突,實現人生突圍。今天,讓我們跟隨蘇軾,神遊赤壁山水,走進他那崇高的內心世界,去感知獨具蘇軾特色的超越路徑。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師: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然後括各段的內容。

  (學生自由誦讀,括段意,略。)

  師:文章情感變化的脈絡是怎樣的?

  生:從賞景之中獲得“樂”,因客之簫聲而生“悲”,透過蘇子之寬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脈絡是“樂—悲—喜”。

  師:很好。本文沿用了傳統“賦”的主客對話模式,“主”與“客”都是指作者一個人。那麼,作為“客”的蘇軾,內心有著怎樣的苦悶與悲傷呢?

  生:功業無成、人生虛妄之悲。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臨江,橫賦詩”,可謂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這樣一個功業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樣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作為“漁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等閒之輩、戴“罪”之臣,功業全無,理想旁落,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生:生命短暫之悲。長江滾滾,悠悠不盡。宇宙自然,恆久永存。而生命卻須臾飄忽,與之相比徒有羨慕之情。心中豈能不悲?

  生:願望與現實相左之悲。試圖“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不可乎驟得”。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矛盾,只能“託遺響於悲風”了。

  師:同學們分得非常透徹!這樣的悲,用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一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

  二、細部探究,感悟“道”思想所達成的超越路徑

  1.“水月之喻”——基於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

  師:從以上分我們看到,潛伏於蘇軾心靈深處的苦悶與悲傷多麼沉重。人們常說,心有鬱結,必須要找到一個散鬱化結的出口與通道,亦即要有一個合適的路徑,方能走出心靈的陰霾。一般而言,這樣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外釋”,透過融合於外物以轉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種是“內釋”,透過內在的心靈審視、通變,在自我觀照中達到超越“舊我”走向“新我”的圓通之境。請問同學們,蘇軾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鬱結,超越人生困厄,最終走向曠達自適的呢?

  生:您所說的兩種路徑,蘇軾都採用了。

  師:能詳細說說嗎?

  生:就“外釋”而言,蘇軾暢遊赤壁,藉助外物擺脫縈繞於內心的失意與悲傷;就“內釋”而言,“主”“客”對話,正是蘇軾與自己的對話。

  師:很好!蘇軾從“外物”中獲得了快樂嗎?

  生:獲得了。面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他舉酒誦詩,任船漂流;“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如登仙境,怡然之樂,溢於言表,暫時忘懷一己之憂,忘卻自身存在。

  師:就“內釋”而言呢?誰來說說?

  生:蘇軾以水月為喻,闡述了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師:蘇軾的水月之喻,是針對“客”的“羨長江之無窮”而言的,提出了他著名的“何羨論”。你能就水“逝而未嘗往”、月“盈虛而莫消長”,說說你的理解嗎?

  生:他好像看了世間萬物是處在一個“圓周運動”之中的。圓圈上的萬物能夠週而復始,對立轉化。月亮的變化是在“盈”與“虛”之間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無所謂起點,也無所謂終點。從這個角度看,月亮的確是“盈虛而莫消長”了。

  師:說得好!你的看法好新穎啊!對課文的認識有一定的深度,也看到了蘇軾之所以能從寄情山水之中走向曠達自適的真正原因。你的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古人所推崇的“道”思想。

  “日夜一週,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則藏,道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道也。”(《呂氏春秋·道》)(PPT顯示)

  意思是說:太陽一晝夜繞行一週,這是道……萬物有了活力就會萌發,萌發而後滋生,滋生而後成長,成長而後壯大,壯大而後成熟,成熟而後衰敗,衰敗而後死亡,死亡而後形跡消失,這是道。水泉東流,日夜不停。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永不滿盈,小泉匯成大海,重水化作輕雲,這是道。

  師:剛才這位同學對蘇軾所謂的月亮“盈虛而莫消長”作了深入的闡述,那麼,水為什麼又是“逝而未嘗往”呢?

  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這幾句話已足以說明。我依據自己的理解再作一點補充。地理課上我們學過水迴圈原理,由地表涇流到地下水,由雨水到泉水,由泉水到江河之水,由江河之水再到海水或冬雪,表面上看,水始終在“變”,但這種“變”只是一種迴圈,並沒有“往”(流逝),也就是“不變”了。

  師:說得好!蘇軾正是基於“水月之喻”,得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看法。既然“物與我”都是“無盡”的,那麼個體生命也完全可以長久存在,世俗、狹隘心態所認為的生命長短、榮辱、得喪,又有何意義呢?“一世之雄”的偉大功業,長江的“無窮”又何必要去羨慕呢?經由古代人物、宇宙自然、理想訴求所引發的“悲”自然也就得以“內釋”。在對宇宙自然的“道”觀照中,蘇軾踏上了生命的超越之途。

  2.“日月輪迴”——基於時光流轉的人生超越之路(內容略)

  3.“圓融通變”——基於心靈覺醒的心理超越之法

  師:美國心理學家拉·莫阿卡寧說:“圓圈是幽居於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意象,它是人類在內心迷惘混亂時恢復心理平衡和心靈秩序的一種自然方式。”依據這句話,回到課文中,我們還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生:蘇軾的情感變化也呈現出“道”的特點,由“樂”到“悲”再到“喜”正好是一個圓圈運動過程。

  生:起點的“樂”與終端的“喜”互為銜接,透過心靈的對話,從而自釋、消解了中段的“悲”。

  師:“樂”與“喜”都是一種樂觀的心態,但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嗎?

  生:不一樣,“樂”是由“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所引發的,是一種受外物影響而產生的注意力轉移。而“喜”則是他內心的自釋與圓融通變所獲得的心靈覺醒,平靜、舒展、曠達,是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情”的超越。

  師:佛教強調“洗心”,蘇軾最終的“喜”是“洗心”之後心理、心靈、人格的蛻變。這種蛻變使蘇軾對宇宙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是怎麼說的?

  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宇宙間的“變”與“不變”只是相對的,關鍵在於你以怎樣的“心”去對待。

  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必在乎別人所擁有的,各人有各人的“主”,是你的才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這是對宇宙、人生、生命的理性認識,是消除生與死、榮與辱、永恆與短暫所引發的憂慮感的醒世良方。

  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融入清風明月,與自然山水化合為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享用這“無盡之藏”,人與宇宙自然並無“主”“從”之別,都是“無盡”的。

  三、延伸拓展,探究“圓道”思想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

  師: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矩”便是圓轉的“中和之圓心”;老子說“周行而不殆”,這“周”即是迴圈反覆、執行不息。說到底,“圓道”思想即和諧迴圈,是一種以圓潤通變、迴歸和諧為特徵的思維模式。就個體生命而言,這種思想能有效調和我們的內心世界。同學對此有這樣的認識呢?

  生:我覺得人處世間,需要以“圓道”思想去平衡人生,求得內心的和諧統一,並能以圓融的心態去看待一切。

  生:宇宙萬物都有始有終,生生滅滅,迴圈往復,因而我們應以大迴圈的眼界去理性看待生命的有常與無常、成功與失敗,去構建和諧豐盈的內心世界。只有我們內心世界的力量足夠強大,我們才能避免外界的干擾、裹挾,像蘇軾那樣於“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化境。

  生:如果我們在現實人生之中,看取社會、人生、他人,處理事情,總是“一根筋”,不會圓融,不會“拐彎”,內心失去了和諧與圓融,這樣的人生肯定是痛苦的。

  研究選粹

  歌德說:“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對蘇軾《赤壁賦》的解讀歷來觀點多多,異彩紛呈。篇幅所限,以下僅列有代表性的11種觀點。

  1.懷古說。晁補之無咎《續離騷敘》雲:“赤壁前後賦者,蘇公之所作也。曹操氣吞宇內,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而周瑜少年,黃蓋將,一炬以焚之。公謫黃岡,數遊赤壁下,蓋忘意於世矣。觀江濤洶湧,慨然懷古,猶狀瑜事而賦之。”①

  2.諷今說。明代楊慎《三蘇文範》引文徵明語:東坡先生元豐三年謫黃州,二賦作於五年壬戌,蓋謫黃之第三年,其言孟德氣勢皆已消滅無餘,譏當時用事者。嘗見墨跡寄傅欽之者雲:“多事畏人,幸勿輕出”,蓋有所諱也。然二賦竟傳不泯,而一時用事之人何在?”②

  3.忠君說。清人李扶九認為:“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離騷》嘗以美人比君,舊解謂思同朝君子,豈知公之拳拳不忘者乎?後諡曰‘文忠’,良有以也。自來評者多以風月文字目之,誤矣。”③

  4.暢遊說。馬福清主編《唐宋文醇(下)》引“原編者評”雲:“軾脫御史臺獄,謫黃州團練副使。壬戌之冬,謫三年矣。其作二賦,蓋與造物者遊而天機自暢,並無意於弔古,更何預今世事?嘗書寄傅欽之而曰:‘多難畏事,幸毋輕出者,畏宵小之無已,又或作蟄龍故事耳。’乃文徵明謂以曹孟德氣勢消滅無餘,譏當時用事者,轉以寄傅欽之之語為證。謂為實有所刺議,可謂烏焉成馬矣。東坡在黃,安石之黨正烈,而謂消滅無餘耶?若謂東坡以安石比孟德,謂終當消滅無餘,則將置神宗於何等也?”④

  5.曠達說。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憑弔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一難一解,悠然曠然。”⑤

  6.空漠說。李澤厚認為:“無論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提問’,或者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解答’;無論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排遣’,……實際都與這種人生空漠、無所寄託之感深刻地聯絡在一起的。”⑥

  7.抗議說。李金松認為:“對《前赤壁賦》所表現出的逍遙之樂與超越態度,我們決不能將之看作是蘇軾的本意,其實,這只不過是蘇軾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用反諷的藝術手法,正話反說,在更深的層面上間接地表達自己對仕宦而實同隱逸這種尷尬境遇的不滿與抗議。”⑦

  8.樂觀說。臧克家認為:“作者的這種對人生和對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⑧

  9.怨慕說。王曉瑜認為:“也許,他在怨皇上的不賢明,怨權貴的專權,怨自己的生不逢時,怨自己的忠而被謗,怨沒有人瞭解自己,怨自己仕途的坎坷吧?也許,他在慕那些仕途得意、宏圖大展的人,慕那些賢明的古代帝王,慕那些古代的名人高士,慕那無牽無掛的飛仙,慕那江上的清風明月吧?”⑨

  10.激勵說。楊問富認為:“《前赤壁賦》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正在於作者透過水、月、風的原型傳匯出中華民族的乃至人類的某些普通心理和願望,一方面藉助水、月、風撫慰自身的痛苦和憂患,另一方面體現了人類渴望突破有限的時空,追求與宇宙同在的永恆。蘇軾正是藉助於藝術的幻想,把個人的命運納入了人類的命運,透過原型的影響力,使其成為喚起人們並時時激勵人類擺脫困境、熬過漫漫長夜的親切的力量。”⑩

  11.消極說。蘇軾的這種思想和感情,對於一部分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來說,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這是一種縱情山水、得過且過的混世哲學。但人們往往被他描繪的江山美景所吸引,而忽略了浸透其中的消極落後思想,這是應該特別提出的。(11)

  觀察者語

  聽過太多的老師教學蘇軾的經典名篇《赤壁賦》,在認同他們近乎“完美”的教學設計、教學流程、課堂結構之餘,內心總有那麼一點點的遺憾:他們大多把《赤壁賦》的教學定位在理清文章的內容結構,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分作者對宇宙人生“變”與“不變”的闡述,進而得出作者在主客問答中表現了曠達情懷的結論。課堂所呈現的對文字的解讀無一例外地是對教參觀點的“釋證”或“指認”,課堂在演繹與論證他人觀點中走向平淡、平庸。在這樣的課堂上,文字深厚的意蘊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或遮蔽掉了,作家獨到的人格魅力被教參所謂的權威解說遮蓋或消磨掉了,教師獨立、獨到解讀文字的能力也在無形之中被替代或削弱了。

  這樣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有多少啟發意義呢?我曾在聽完某位老師的授課之後詢問該班的一位同學。我說:“你對老師的講解感興趣嗎?”回答說:“不感興趣。” “為什麼?”他說:“老師講的,都在我們的資料上,預習時早就看過了,沒有多少新意。”這樣的教學對教師發展又有多少意義呢?我不想妄下結論,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課堂上理應發生師生間認知、情感的碰撞,教學理應超乎一般性的操作技巧而走向睿智與深刻,真正能夠支撐課堂立於不敗之地、讓教師擺脫 “匠氣”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先決條件顯然是教師過硬的文字解讀能力。惟有獨到深透的文字解讀,才能給學生以新穎的認識與積極的啟發,才能以教者之“智”去點燃學生探索隱、沿波討源的火花,為學生學會學習打下牢靠的根基。“假如教師只是知道一個‘多元’的目標,卻連自己都無法‘多元’地理解作品,那教學的 ‘多元’又怎麼可能實現?很多老師這方面的功夫不硬,不願在獨立理解作品上花氣力;而藉助參考書‘知其然’之後,又不能費心勞神去仔細揣,很好很深入地去‘知其所以然’,當然也就更難以從不同角度、方面和方法獲得‘一文多解’了。”(12)

  基於此,我覺得衛建雲老師的這節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教師優秀的語文學養和在課堂教學上的不俗追求。

  首先,不因循舊說,不做學舌的鸚鵡,勇於在自主研習中將文字讀透、讀深,將閱讀變成一種“慧讀”。

  自“赤壁二賦”誕生以來,歷代的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探求其豐富意蘊的腳步,產生了多達幾十種的觀點。這麼多觀點足以彙集為一部前後相因、智慧大成的赤壁二賦“闡釋史”。有追求的教師都會感到教學這樣的名篇是有相當的難度的,難就難在該如何從諸多的“舊說”中開闢一條新路,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難就難在該如何找到一條既切合文字實際,而不是胡亂妄說,又能達成師生認知共鳴的最佳路徑。

  儘管各家觀點殊異,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但大家幾乎都不否認蘇軾在寄情山水中實現了“樂—悲—喜”的情感轉變,這樣的轉變表面上看是經由主客對話之“外力”所達成的,實際上是蘇軾心靈深處那股強大的“內力”的一種“自釋”。眾多的解讀多到此為止,卻無視這樣一個“空白點”:同樣是寄情山水,觸景生情,感悟人生,蘇軾“自釋”的“內力”究竟源自何處?他又是以何種方式感悟宇宙人生、超越人生困厄,進而走向曠達自適的呢?衛老師引進《呂氏春秋》中的“道” 思想,巧妙而令人信服地填補了這一空白點:從蘇軾的'“水月之喻”中看到其基於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從時間流程的“日月輪迴”中洞察蘇軾基於時光流轉的人生超越之路,從由“樂”到“喜”的“圓融通變”中窺見蘇軾基於心靈覺醒的心理超越之法。這三個層面的確呈現出一種“道”迴環的特點,起點與重點的最終融合,融化了蘇軾內心世界的糾結,平復了心海深處的陣陣漣漪,使其對人生對生命本真的參悟於寧靜平和,歸於“波瀾不興”,止於淡定而“不知東方之既白”。這樣的解讀已然不只是新穎的問題了,更可以說是一種啟智生慧的“慧讀”!要做到這樣的“慧讀”,我相信,倘若沒有沉潛於文字的“硬磨軟泡”斷然不能讀得如此深透,倘若沒有棄舊說、自尋新路的解讀勇氣斷然不會有如此“柳暗花明”的習得之樂,倘若沒有與文字的深度對話斷然不會出現悟徹生命的共鳴之點!

  其次,貼合學生的認知實際,恰當點撥,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課堂洋溢著諧和共進的民主氛圍。

  就全課而言,衛老師的“講解”與“點撥”堪稱適當和恰當。適當講解,旨在提升學生的認識,在學生搞不懂或想不到的地方教給知識、指引方法。譬如,作為超越路徑的“外釋”與“內釋”,學生不容易想到,教師一講,學生懂了,也就有了迴歸文字、披文入情、一探究竟的慾望。而恰當點撥則是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重要手段。這裡的“恰當”值得注意,即要“恰逢其時”,在學生最需要教師智力支援的時候幫助一把。譬如,當學生分到“月亮的變化是在‘盈’與‘虛’之間迴圈往復,以至無窮。無所謂起點,也無所謂終點”之時,衛老師機智地抓住這樣一個“最恰當的‘點’”,巧妙引入《呂氏春秋•道》中的一段文字,詳作闡釋,並順勢啟發學生以此去分“水為什麼又是‘逝而未嘗往’呢?”這一問題。這就是“點”得“恰逢其時”。可以說,有效而巧妙的點撥,營造了課堂師生諧和共進的民主氛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收穫了智慧,享受到了真正的平等。

  第三,很好地矯治了現實課堂上仍大行其道的“現代病”,在平實質樸的智慧引領中啟人心智,既彰顯了教師自身的個性色彩,又巧妙融合了新課程理念。

  這些年我較多地關注了語文課堂上的“現代病”,尤其對那種遊離於文字之外的“人文性”說教,那種充斥於課堂各個環節的聲光電、唱唸打的所謂“技術”,以及由此而生的譁眾與喧、浮與虛空等諸多課堂不良現象提出了批評。衛老師的課,素面朝天,本真樸實,我覺得這才是真正而真實的語文課堂,是現代語文課堂的應有取向。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課堂所有問題的設計都緊緊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思路清晰明瞭;二是課堂的所有討論都能沉潛於文字深處,師生在深入細讀中充分體驗到了經典的魅力,挖掘到了經典的“寶藏”;三是三次使用多媒體都是切合文字探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作的“預設”,是必備而必需的,對拓展課堂深度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就教學風格而言,這節課可以說是平實而質樸的。教師用語凝練準確,提問不瘟不火,有條不紊,有著較強的內在邏輯性。沒有令人肉麻的煽情之語,也沒有凌空蹈虛之辭。師生的對話互動呈現出一種親切平和的狀態,學生擁有了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這樣的平實與質樸又是智慧的,是師生認知、智慧的融合。課堂飄逸著濃濃的書香氣,教者與學生身上也彌散著濃濃的書卷氣。真實的課堂本該如此,真實的語文人更該如此!

  衛老師顯然是一個優秀的語文人,善讀,博取,苦鑽,深思,大智。但也正因為此,可能在教學設計尤其是教學定位上,易於失之過難,高於學生閱讀理解的實際。儘管教學片段中“生”的應答、師生的交流都比較到位,但參與的“學生”畢竟只是班級中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我想,能否在課堂上將師生 “對話”的時空進一步緊縮,讓每一個學生自主閱讀、自己思考、自己形成觀點,讓學生能夠像老師一樣獨立地獲得文章的真諦,並據此而真正參與到課堂“對等” 的研討當中來呢?如此,課堂中涉及的話題及問題的研討和解決儘管難以這樣全面而深刻,但其帶來的學生乃至老師的思維拓展和智慧成長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樣的教學也許是更高的一層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