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範文彙總七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采薇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瞭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的,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的。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的,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佈置作業
背誦最後一段。
采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湧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於思考。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註釋,查詢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透過剛才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透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穫?誰願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後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佈置作業,拓展學習
蒐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采薇教案 篇3
教學設計:xx
【教學目標】
熟讀成誦,歸納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以及本詩深刻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教學難點】疏通詩句,體會抒情主人公複雜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2、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並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屍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麼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於是,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恆話題現在,我們來學習《小雅·采薇》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澱在其中的真切複雜的人生百味
二、整體感知
1、檢測預習
(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騤騤(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 載(zài)渴載飢 維常之華(huā)
(2)通假字
歲亦莫止 莫——暮 mù
彼爾維何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誦讀感知
(1)結合註釋,自由誦讀
提示節奏: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2)放錄音,聽讀課文
(3)齊讀或點名個讀
3、疏通詩句,理清思路
(1)結合註釋,疏通詩句
①重點字詞
不遑啟居 遑,閒暇
憂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君子之車 君子,指的是將帥
小人所腓 小人,指的是將士 腓,遮蔽
②疏通詩句,體會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閒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閒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
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 我的哀痛誰體會!
三、文字探究
詩歌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它用語言在我們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傳達一種內在的情感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有凝練的語言激發讀者無限的想像力《采薇》這首詩一共六章,這六章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鏡頭和畫面,下面我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三個畫面——我們把13段寫成一個鏡頭,4和5段寫成一個鏡頭,第6分單獨寫一個鏡頭——並注意體會原詩所採用的藝術技巧
【教學預設】
鏡頭一:采薇思歸
深秋,夕陽如血,一位滿面塵土與愁容的將士,坐在軍營不遠處的曠野中,遠眺著故鄉的方向,乾裂的嘴唇喃喃地唱著故鄉的小調,內心湧動著濃濃的鄉愁
畫外音:又是一年歲末了,薇菜柔嫩的葉子也逐漸變得枯硬,家鄉的柳樹又長高了吧!戰爭何時才是個盡頭?貪婪的獫狁何時才肯罷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燒灼著五臟六腑柳條新發之時,我能否嗅到故鄉的氣息呢?
感情提問:如果你作為這部電影主角,你應該如何把握每個鏡頭的情感?
鏡頭一:憂傷(家園之思:軍旅生活之勞苦,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藝術手法提問:學生們的鏡頭設計很不錯,有景物、有神態、有心理幾位學生的鏡頭設計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薇”,為什麼大家都關注到了它?(都沒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麼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的是貧者所吃的食物
(1)比興——提問:三個小節的開頭都是用了同樣的話,這叫什麼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都是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氓》的比興手法也是有聲有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用來起興,同時用來比喻氓之妻歲月容顏的改變)
提問:用來起興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題又有一定的聯絡,學生們請思考一下,三處采薇,略有變化,這有什麼深意嗎?
由“薇亦作止”采薇剛剛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長出柔軟的莖葉到“薇亦剛止”,薇菜長得高大堅硬“采薇采薇”三次比興,有一種時光流逝,戍期漫長、歸家無期之悲
所以此處的“薇”不僅是起興,還有作比,因為叫作比興
(2)重章疊唱提問:同樣的話在詩中重複出現,這又叫什麼手法?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的是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鏡頭二:疆場思歸
軍旗在十月的風中獵獵飄揚,戰場上煙塵滾滾將帥乘著四匹高大雄壯的馬駕著的馬車,昂首而來,將士們向著軍旗的方向,吶喊著,奮勇殺敵看!英勇的戰馬,整齊的隊伍,精良的武器,無不讓獫狁人膽戰心驚敵營人叫馬嘶,我們所向披靡!
感情提問:這個鏡頭的情感應該如何把握?
鏡頭二:自豪(愛國之心: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鬥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提示:(1)“四牡業業”,“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四句中的疊詞寫戰馬的高大強壯,步伐整齊,加以精良的裝備,顯示出赫赫軍威,“一日三捷”是用數字的對比,表現了戰爭的捷報頻傳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高昂的鬥志,必勝的信念和飽滿的愛國熱情
(2)“象弭魚服”這種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獫狁這些遊牧部落恐怕只有簡陋的彎弓,而我們卻有“象牙鑲飾的弓和鯊魚皮作的箭袋”,這是農耕文明的驕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藝術手法提問:這兩個章節中也有一處用到了比興,請把它找出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這是指的是棠棣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隊伍車馬服飾之盛及聲勢之壯
鏡頭三:歸家之哀
冬雪霏霏,戰士終於踏上了歸途風塵滿面,又飢又渴
畫外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故鄉,楊柳依依惜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現在我踏上歸途,只有漫天的飛雪,青春不在,年華不在,愛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園安在?
提問:這個鏡頭的情感應該如何把握?
鏡頭三:悲痛(為什麼回家途中還會悲傷呢?)
提示:(1)宋之問在《渡漢江》中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出了歸鄉時的千萬種感受和情感
(2)“古詩十九首”裡的《十五從軍徵》是這樣寫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幾十年的征戰物是人非,幾十年的征戰滄海桑田,幾十年的征戰親人還在,愛人還在嗎?
(3)“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來時,還何樂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從薇菜初生時節開始的歸家嚮往,那一次次的唸叨,每一個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這一歸途中,因為對家人命運和自身前景的擔憂都不得不沉重起來
藝術手法提問:最後一節中你最喜歡哪一句?
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潤在他的《詩經原始》中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傷時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晉人謝玄把這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好在哪裡?
1、借景抒情
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裡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雨雪紛飛的畫面在這裡,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以哀情寫樂景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以春風楊柳燦爛春光反襯離家之悲,以風雪交交嚴酷寒冬襯凱旋之樂
3、對比:將時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內斂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個溫柔地婀娜,一個飛揚著冰冷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遊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小結:《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徵人思鄉,是後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這首詩能以最真實的詞句、最自然的藝術,挑動了人們的某一根心絃,準準地說中了人們心裡千變萬化的情緒,歷經數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彌芳
四、課堂小結:
《采薇》不像一般的戰爭詩那樣簡單地表現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現出人的深層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細微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殘酷的戰爭畢竟與人類文明正常價值趨向相悖,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它懷有複雜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為保家衛國而出征玁狁的將士所唱出的心聲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說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對久戰不休充滿厭倦總之,戰士們的情感深處,交織著重重矛盾:對敵人的痛恨與對家鄉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胸懷親人的迴歸意識這裡的戍邊戰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迴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采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並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透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鑑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比較鑑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四、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整理編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得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詩歌得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得抒發情懷。
《詩經》裡大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作品得形象性,獲得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興”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得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什麼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得歲月裡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對戰爭得不滿和對故鄉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得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鬥之後,戰爭得幸存者終於踏上歸家得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得喜悅,而是營造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得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得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得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採 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
采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誦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理解詩歌主要內容,掌握詩歌中的重要字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反覆的誦讀詩歌,掌握詩中的比興與借景抒情的手法,暢談自己的感受,提高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戍邊戰士的內心複雜交織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誦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體會詩歌意象所傳達的主旨。
【難點】
感受戍邊戰士內心複雜交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無數的的戰士因為戍邊而與家人分離不得相聚,歸期變得最不確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位戍邊戰士在歸鄉途中的所思所想,這位戰士想了什麼心情如何呢?讓我們從《采薇》中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劃分節奏。
2.教師範讀,為學生正音,劃分節奏,便於更好的掌握詩詞。
3.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瞭解詞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明確:強調學生個性化解讀,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4.透過三遍的讀,我們能不能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體現整首詩的情感?
明確:“憂”字,全詩有以下句子出現“憂”字,“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憂心烈烈”。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我們知道這位戰士是要返鄉的,我們通常認為歸鄉是讓人快樂的、興奮的,那麼這位士兵的憂愁是什麼呢?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明確:(1)回憶之“憂”。這位戰士的“憂”是源於對於以前無數次歸鄉延期的一次彙總,從薇菜剛剛冒出地面到薇菜長出軟嫩的枝葉再到薇菜變老,每一次都希望返鄉,每一次又被戰事所拖延,時間長了便鬱結於心,成為憂愁的一個來源。(2)戰事之“憂”。詩歌沒有從正面上去描寫戰爭的慘烈而是描寫了大量的戰馬裝備從側面來描寫戰事的頻繁,引出戍邊的艱苦生活。(3)景色之“憂”。當初的“楊柳依依”和如今的“雨雪霏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戍邊戰士看到現在的哀景,聯想起自己的戍邊經歷,不由得產生了交織在一起的憂愁。
2.詩歌中的戰士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憂愁的呢?仔細品讀,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明確:詩經中最主要的手法——賦、比、興。比、興往往連用,在寫回憶之“憂”時,作者用薇菜的生長變化來暗示歸鄉之期被不斷的推遲。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3.透過剛剛我們的分析之後,我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詩經的寫法,讓我們再來讀一遍。背誦下自己喜歡的句子。
明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師生總結,佈置作業
思考,假如你是這位返鄉的戰士心中還會想起什麼呢?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要求真情實感。
采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字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字進行鑑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鑑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字、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字並就藝術手法進行鑑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字研習。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字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覆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字、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覆詠唱的效果,併為文字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字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遊、戰爭。
(2) 文字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絡?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絡?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字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字的關鍵詞句、文字內容之間的聯絡以及文字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字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裡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複,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並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並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字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裡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