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課文采薇教案

課文采薇教案

課文采薇教案

  《采薇》以其傳神的人物刻畫、獨特的場面描寫及真摯的思鄉之情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下面是課文采薇教案,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研讀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 培養學生由表及裡,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能自行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 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鑑賞。

  3、 適當延伸拓展,啟發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裡,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字,由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並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瞭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 提出預習要求。

  2、 查詢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 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並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透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透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佔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匯入

  《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3、積極回憶《論語》中寫到《詩經》的相關條目。

  《論語》是高一年級必讀的經典,分散在各節課堂之前講解,能培養學生每日讀論語的習慣,同時,透過老師的解讀,更明白經典的精髓。孔子與《詩經》有著非同小可的關係,所以,這節課前解讀《論語》可以作為匯入,自然引入課堂。

  課文探討

  溫故知新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的背景

  複習學過的知識,瞭解本篇課文的背景。

  透過複習這些知識,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這些知識點。

  重點探究:戍邊思鄉主題

  列出六個題目作為探究臺階: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麼特點?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情有何關係?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麼內容?與濃濃的鄉愁矛盾嗎?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裡?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麼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複雜心理?

  學生結合問題以及自己預習的情況展開討論,師生互動,逐步推進討論的程序。

  學生可以暢談自己的獨特理解,並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複雜的心理。

  重點研讀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透過教師設計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由表及裡,抓住本質,深入探究問題。

  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邊關思鄉( 征戰不歸,身不由己的天涯羈旅)

  柳中庸《徵人怨》

  李益《從軍北征》

  范仲淹《漁家傲》

  李白的《關山月》

  高適《塞上聽吹笛》

  學生重在朗讀體會,學習一些鑑賞技巧,同時,學會知識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探究類似主題的詩歌。

  適當延伸拓展,啟發思考。

  透過同一主題相關詩歌的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喚起學生的比較閱讀的意識,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同時,透過縱向比較,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思辯意識,更深入地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導:

  文字探究:翻譯改寫 概括每章內容 第六章解讀 藝術特點 本詩主題

  拓展性探究:

  1、 《詩經》戰爭詩探究

  2、 文化背景探究(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戰爭的影響)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採摘植物的行為作為思念意象)

  學生重在初步瞭解探究內容,可以在課後進行小組協作探究。

  旨在示範,引導。

  示範一篇文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可以從深度考慮,亦可從廣度考慮。《詩經》作為詩歌的一大源頭,可研究的內容很多,此內容的設計,可以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簡單指導,以引起部分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歸納:

  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樂觀豪邁、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渾厚,筆勢豪放。

  與教師一起回顧,總結。

  旨在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點。

  佈置作業:“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夢,盡在萬古荒原中。”——烏魯木齊“西北邊境第一連”

  拓展閱讀:采薇賞析

  戰爭的策劃和發動是“肉食者”們的勾當,被迫捲入其中的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猶如隨風飄動的落葉,隨波逐流的小、舢任命運之手隨意擺弄,疲憊憂傷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嘆、仰天長嘯的份兒。恐怕這是普通士兵們剩下的唯一屬於自己的權利和“財產”。

  憑了這點權利唱一曲憂傷的歌,總不至於得罪了大人君子們吧!無家無室的憂慮,居無定所的煩悶,頻繁作戰的辛勞和疲憊,思念故鄉的'痛苦,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對入侵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觸景生情的感傷,命運無常的恐懼,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一切無時無刻不衝擊著敏感多思憂患焦慮的心靈。把它們吟唱出來,是一種自我遣懷,自我撫慰,猶如受傷的小動物,只有自己舔吮傷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體驗悲傷。

  倘若受傷後連哀叫的慾望和本能都喪失了,那便徹底麻木了,物質化了。對於受慣了命運擺弄、痛苦煎熬、憂傷折磨的心靈來說,艱難坎坷辛勞疲憊槍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個體的靈性和生氣。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比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無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著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