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詩經兩首氓采薇教案

詩經氓采薇教案

詩經兩首氓采薇教案

  《采薇》融情於景,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其教案又是如何的呢?

  採 薇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體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習中華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采薇》是《詩經· 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寫戍卒生活的詩。這首詩用士兵的口吻,在戰後歸家途中,追述戍邊作戰時的苦況,猶如電影用一連串的回憶鏡頭,再現從軍生活的勞苦悲傷,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層次地表現行役之苦。因此,在教學本課時,一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及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讀懂課文大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習慣;二是要引導學生在誦讀想象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和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2)與文字對話,探索人物內心深處強烈的厭戰情緒和濃濃的思鄉之情。(3)賞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能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講到“戰爭”,你會聯想到哪些描寫戰爭的詞語?(如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狼煙四起、兵慌馬亂、千瘡百孔、滿目瘡痍、背井離鄉、妻離子散……)這些詞語寫出了戰爭的殘酷。那麼對處在戰爭一線的古代士兵來說,面對戰爭他們又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采薇》一課。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文中容易讀錯和寫錯的字。

  2 、同桌合作,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3 、分四人小組,交流譯作,老師選擇其中幾個投影給大家,指出優劣。

  如對最後一段的翻譯

  生 1 :想起我離開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淒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生 2 :回想當初上征途,楊柳依依隨風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一路隨隊緩緩行,又渴又飢真勞累。我心傷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誰體會!

  ……

  (以上教學環節,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透過課堂討論,讓學生真正瞭解文章大意。此外,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課文,既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化語言。)

  譯文參考:

  (1)巢菜採了又採,巢菜冒出了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年末。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有家等同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沒有空閒。

  (2)巢菜採了又採,巢菜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悶的心兒好像烈火在燃燒,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總是沒有固定,無法叫人向家裡捎信。

  (3)巢菜採了又採,巢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王室的差事沒有盡頭,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誰來慰問。

  (4)那開得茂盛的是什麼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層層。那駛過的大車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坐乘。兵車已經起駕,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坐下,一個月的交戰就有幾輪。

  (5)、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耳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 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6)、想起我離開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淒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5 、討論分段,歸納段意。

  一、(1-3節)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的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二、(4-6節)直接寫戰事。

  三、(第6節)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6 、再次朗讀課文。

  三、研討課文、體味情感

  1 、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悲苦”。因何而“悲”,緣何而“苦”?請同學們仔細研究課文,說說你的發現。

  2 、分四人小組,交流討論發現情況。

  3 、課堂交流討論

  答案參考:

  (1)久役在外。①“薇亦作業”、“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作”、“柔”、“剛”三字顯示了薇生長期的'三個不同階段,在時間上是遞進的,它象徵戍卒的久久不歸。同時“歲亦莫止”、“歲亦陽止”,從歲暮年終到夏曆十月,時間的流駛,物換星移,不知給徵人帶來多少痛苦。隨著時間的遞進,徵人的痛苦也與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話:“古者戍役,兩期而還,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強烈的思念。

  (2)寢食難安。因“獫狁孔棘”,他們疲於奔命,時時處於戒備狀態,無暇休息,身體與精神同處於極度疲勞狀態。“載飢載渴”也是它們戍邊作戰生活苦況的反映。

  (3)戰鬥慘烈。從“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描寫當時士兵的裝束、武器、作戰方式等詞中可以想見他們進行了怎樣殘酷地拼殺。

  (4)音訊隔絕。從軍在外,沒有固定的駐所,無法找人捎信回家。與家人音訊阻隔,彼此的生存難以預卜,其悲苦之狀可見一斑。

  (5)歸鄉路遙。九死一生的戰爭倖存者們,歷經磨難後,內心深處依舊淒涼,悲傷。因為歸鄉的路依舊那麼艱難,家中可否還有人倚門而望?

  4 、請同學們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從白天激烈的戰鬥中倖存下來計程車兵們在荒涼的邊塞營地會談些什麼呢?

  (1)兩人一組進行交談。

  (2)請兩組當堂表演,師生點評

  (以上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已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綜合訓練,提高能力

  1 、《采薇》末章的前四句,歷代傳誦不已。那麼它永久的藝術魅力究竟是怎樣表現的呢?說說你的理解。

  ? 先獨立思考,再組織課堂討論。

  ? 查閱有關古人對這兩句話的評價資料。

  參考答案: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現楊柳之態,又表示人們送別時依依不捨之情。

  ②一語雙關。因“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送別,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美好祝願。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

  ④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春風楊柳萬千條”的美麗時節,徵人卻不得不與親人分別,也許一別之後永遠無相見之日,良辰美景,並無賞心樂事,所以美景不過是形同虛設罷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離死別的哀愁,以樂景襯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鮮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藝術效果。

  2 、下面是古人對《采薇》的評價,談談你對這些評價的看法。

  “謝公(指謝安)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說新語·文學》

  “《詩》日‘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見整而靜也,顏之推愛之。‘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寫物態慰人情也,謝玄愛之。‘遠猷辰告',謝安以為佳句。”

  ——宋祁《宋景文筆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為樂,一倍增其哀樂。”

  -—— 王夫之《姜齋詩話》

  “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以上教學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 、《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徵人思鄉是後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請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徵人思鄉的古詩詞。如唐朝高適 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李頎 李益……

  4 、[投影]比較下列兩首詩的異同

  《涼州詞》

  王之渙《邊塞》

  王昌齡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答案參考:

  相同之處:都是邊塞詩,都反映徵人思鄉這一主題,都寫了戰士們的不幸遭遇和鄉愁離恨,起筆都不凡,意境開闊壯美……

  不同之處:王之渙詩描寫塞外荒寒壯闊的景物,透露出徵人生活的艱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調是悲而壯……王昌齡詩卻未把徵人的愁思描寫一番,而是慨嘆徵人不還的原因是沒有名將守邊,以致外患頻仍,使詩另開闢出一層新意……

  5 、以競賽的方式背誦課文。

  氓

  教學目的:

  1、 學習《詩經》的常識。

  2、 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3、 瞭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4、 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教學重點:

  1、 反覆吟詠,體會感情。

  2、 瞭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3、 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教學難點:

  1、 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2、 瞭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第一節

  一、匯入:

  自古以來,愛情就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鬥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出了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是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這些都是《詩經》當中描寫愛情的詩篇。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二、關於《詩經》 :

  1、內容與名稱: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2、組成:

  《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 指“十五國風”,屬於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 ,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表現手法: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鋪陳);“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聯想)。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

  4、語言形式及結構:

  《詩經》以四言為主,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5、地位和影響: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誦讀課文:

  1、正音:

  氓 蚩蚩 匪 淇

  愆期 將子無怒 垝垣 漣漣

  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 體無咎言 以我賄遷

  于嗟鳩兮 猶可說也 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

  淇水湯湯 漸車帷裳 士也罔極 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 咥其笑矣 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

  言笑晏晏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課文:

  A、學生朗讀。

  B、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戀愛時期,曠野郊外,廢墟牆頭,有位姑娘,翹首期盼,不見愛人,焦急

  煩躁,淚花飛?;愛人突現,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聲歡呼。所以,前句

  要讀得慢重低,後句要讀得輕快高,女子對愛情的痴情陶醉,一讀了然。)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傾訴苦水,起調“矣”字宜重而緩。)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日復年復,怨情頓生,“矣”字語氣加重,語

  調升高。)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拳腳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內心由怨生恨,“矣”字語氣更重,語調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愛情已丟失,親情也難尋,女子的情感由恨轉而為悲。感情抒發達到高潮,朗讀時“矣”字高重到了極點,可謂大放悲聲。)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靜心反思,感慨萬千,情緒由激動轉為平靜,“矣”字語氣趨為平緩、低沉。)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個感嘆號,包含了痛苦、傷心、絕望、無奈、怨恨……該何去何從呢? “算了吧”,果斷退身,冷靜而覺醒,堅強而果斷。故宜讀得高而重。)

  六個“矣”字傳萬情,讀法各不同。

  四、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找出一行詩句,概括本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第二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第三節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節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第五節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節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節的內容: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