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1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著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迴歸沈生先筆下的邊城。喜歡邊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綠水、白塔、吆喝、嗩吶、櫓歌。閉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時的一艘艘精緻龍船,一個個泅水划船的槳手,一響響勝利的鞭炮,一隻只脖上繫有紅布條的肥鴨……這些快遺失在我的世界裡的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鄉土習俗在邊城裡全都一一詩意般地展現。白描的筆觸勾起了昔日的記憶,曾相識,卻又不知在哪兒體驗過,便好奇地,帶著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這美的城裡了。

  喜歡邊城之人的樸實。

  羨慕他們生長在那樣一個安靜詳和卻帶有一絲神秘氣息的美麗的城裡。那樣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靈氣,質樸且可愛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憂鬱的儺送,慷慨的順之以及那些只出現了一次,卻用他們的爽朗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們可不像現在很多商人一樣,唯利是圖。他們一個個都那麼親切,讀起來,真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的衝動了。

  要說我最喜歡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種含蓄了。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有著一種妙齡少女獨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引我們走入了主人公翠翠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很多細節可領會到翠翠對儺送的一種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細讀,實在是難以看出(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故不得不感嘆從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2

  《邊城》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小鎮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養育了一方兒女。這個名叫茶峒的山城裡。在西邊白塔下住了一戶人家,但是,家裡只有外祖父,翠翠,還有一條大黃狗。

  翠翠是孤兒,父母雙雙殉情而去世,在那個不惜命的年代裡,死只是為情,為義。生與死的抉擇,只是那一瞬間的事情。只是苦了這個被外祖父、被大自然養育成長的女孩子——翠翠。她天真善良,若即若離,並且他的外祖父非常的疼愛她,把他所有認為珍貴的東西都給了她。它們相互依存的生活,真讓人無法割捨。她的外祖父淳樸善良,守信正直,重意輕利,在困苦的生活中,他們兩個人相互體貼、關照,外祖父有時睡覺,對岸的人招手渡溪,翠翠不打擾他休息,小心翼翼地替他把路人渡過溪,從不耽誤事。這樣簡單而又快樂的日子,是現在我們所向往的日子。

  只可惜,好景不長。先是順順船總家的天保意外去世,導致順順認為是外祖父的過錯。而外祖父因為外孫女的婚事著急,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位淳樸的老人,因受了巨大的挫折與打擊,靜靜地離開了人世,只留下了自己的外孫女——翠翠。又是一場雷雨交加的夜晚,沖走了渡船,沖毀了白塔。外祖父去世了,心上人灘送下了桃源。整個故事到這裡已完結,結局卻讓人心痛,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守在渡口,期盼著攤送的歸來。

  翠翠的愛人,或許明天回來,又或許永遠都不會回來!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3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清澈純淨。

  如此詩意的文章,略帶悲情的人物。從喜萬分到悵然傷心力交瘁的老船伕,從情竇初開到常年為人擺渡心中充滿等待的翠翠,從頗有名望的少爺到不幸落水斃命的天寶,從非卿不娶到不願再提婚事的儺送,人物之間的關係似乎混亂,卻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對愛的執著,使硪深受感動。現在開放的社會,使人的意識更加清楚,但人似乎並沒有更加清醒。結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離婚更是成了一個十分輕鬆的'決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老人家常說:千世修來共枕眠。可見一份感情是多麼珍貴,作者透過寫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詩一般的文筆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對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邊城的文字是優美鮮活的,只有深沉的愛才會孕育出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或許應該說,每個人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邊城隨這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4

  “由四川過湖南區,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是,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作者沈從文用淳樸的話語描述了這個邊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諧的畫面,並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

  這篇文章是以翠翠的成長和她曲折的情感為線索而寫成。寫出了邊城人那樸實的民風,沒有對利益的追逐,更沒有那個年代戰爭的喧囂。有的只是更有人性,更近人情,更為平凡的感情。

  作者對於環境的描寫也是極為細緻的。讀書時,總會在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幅幅和諧的畫面。在鄉鎮旁亦或者山腳下,總有一個老者撐著竹筏,送路人過渡。這幅恬靜的畫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所不能見到的。我喜歡那種淡雅的感覺,很安靜,很祥和。遠離了車水馬龍,紙醉金迷的城市,沉醉在邊城那湘西小鎮的故事中。

  在作者的筆下,翠翠的祖父是那麼的堅強,承受著女兒自殺的悲痛,又獨自撫養翠翠長大。翠翠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女孩,有著和她母親一樣的脾氣秉性。對於愛情非常的執著。在文章的結局,翠翠仍然在執著的等待著,等待著那個她愛的,同時也愛著她的人。

  邊城的故事,就像是在那個戰火喧囂中一個唯美的夢境。

邊城的讀後感心得體會5

  未開啟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為什麼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麼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裡的人悠閒自在的活著,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至於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說最後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後來雖多次去過湖南,但因時間原因總不得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遊覽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