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讀後感(合集15篇)

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1

  這樣沒有結尾的節選,讀起來有種時代,空間的距離感,文字鋪就的是黑白單調畫面,情感衍生的是動人,柔和的樂調,這是浸著文化,才情的邊城,保守而朝氣,不覺動心。

  很自然就想到這樣一個複雜的開場,節日盛況的細述就是個鋪墊,鋪墊翠翠與儺送的邂逅,不過節日裡的邊城傳統熱鬧,喜慶可愛,不是我們如今的虛設所能營造出的,那些瑣碎生動的習俗放到現在看如此充實生動,趣味橫生。

  翠翠那顆細緻敏感的心猶如瑪瑙的樸實,堅硬,剔透。固執的等待著祖父,初遇儺送時的慌亂,對祖父慪氣,被說親得羞澀……就是那一樣一個鮮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輕問,這樣細微的神態,話語都透著少女的朝氣,頑皮,可愛。是邊城裡跳躍的青春。儺送與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讓人感覺如山楂樹之戀般純情,美好。沒有世俗與物質的牽絆,那些年輕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質樸,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幫助,替他的老船伕和賣皮紙的過渡人,年邁的擺渡人,誠摯的對待每一個渡河人,而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守著船,守著這幽幽親情。

  看著這健康向上的邊城,看著這清純內斂的情愫,看著這質樸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為珍貴。

  於是,便有了一觸傾心的內斂。

邊城讀後感2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裡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後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築,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著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著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

  隨著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雲”。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後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為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著。“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後的一句。

  一個悽清的結局,可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麼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裡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慾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啟發。

邊城讀後感3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著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著平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著……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裡,於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秘密。這個屬於她的秘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著嘴笑,一副甜蜜歡樂的樣貌就能夠明白。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裡,每個轉變都充滿著變數,你不明白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明白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一天只能形影相伴;跟著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僅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明白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邊城讀後感4

  《邊城》描述的是一出悲劇,裡面卻有詩一般的、充滿哲理的樸實的語言。

  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到大,從66無慮到心事重重——從喜到悲的全部過程。一個孤苦的小女孩,似乎再孤獨地守候渡船一輩子。

  就像是命運在捉弄小女孩一樣,一家船總的兩個兒子都相中了翠翠,也許是她確實太漂亮麗的緣故,也許是機緣巧合的緣故,才使得那兄弟兩個都愛上她,還都認為自己也是翠翠的最愛,當然,最愛只有一個。但這並沒有破壞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真是難得!

  因為翠翠喜歡“二老”,有“岳雲”諢號的攤送,長相比“大老”英俊,還會唱山歌,所以不給“大老”的提親任何答覆,“大老”傷透了心,所以外出做生意,莫名其妙地掉到水中淹死了——本來是救人的好手的人,怎麼至於“不慎”掉到水中淹死了。這位“大老”其實在用死亡來成全弟弟的婚事,可是,他的弟弟因哥哥的死,傷心不已,非要走遍河道找尋哥哥的屍骨。

  翠翠的唯一親人——老祖父,因為翠翠的婚事沒有著落,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懷著滿腔愁怨去世了,只剩下翠翠過著孤零零的生活。

  整個《邊城》透露著淡淡的哀傷,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命運註定的,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文章中含著傷感,向人類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為缺乏必要的語言交流而造成的誤會是那樣多,有些還很可怕。

  生活是寶貴的,漂亮好的婚姻應該好好珍惜,也許緣份只有一次,過去了,就沒有第二次了……..

邊城讀後感5

  初讀此書的部分章節是在中學的課文裡,似懂非懂。現在看來真的很令人惋惜。翠翠是善良純潔的,老人的心是好的,順順老大老二的心是熱烈奔放的,奈何造化弄人,關心則亂。老人不想翠翠媽的事情重蹈覆轍,所以更偏向於天保,踏實穩重。奈何翠翠的心絃早已在兩年前被儺送撩動,芳心暗許,兩人是典型的一見鍾情了。儺送勇敢中帶著幽默與調皮,性格比較討喜,願意走馬路給心愛的姑娘唱歌。如果天保沒有出事想必翠翠與儺送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鴛鴦。從天保之死可以看出其用情太深,傷的太重;兄弟之間的公平在愛情裡不存在。天保之死是偶然的,這偶然卻是幾個必然的結果導致的。老人和儺送都在為天保的死內疚,順順雖未責怪老人,但難免心存芥蒂。老人為翠翠的終身大事著急,又因天保而內疚,說話難免曲曲彎彎,在老人的催問下順順與儺送更不會實言相告,最後憂鬱成疾,撒手人寰。如果說天保的死是因為翠翠的拒絕老人的緘默,那麼老人的死則是因為順順的謊言及儺送的出走。

  翠翠美好的愛情在萌芽階段就遭到了風雨,再加上爺爺的去世,也沒有擊倒這個邊城土地上的女孩。儺送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既然在這片土地生存,就得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我想,翠翠夢裡除了會見到爺爺,也會去懸崖上摘取一大把虎耳草的吧

邊城讀後感6

  週五下午在學校聽了《邊城》講座,晚上回來樂樂跟我說她週末需要把自己寫的一篇《邊城》讀後感打成電子版,我一聽,額?這什麼情況?為何要打成電子版?難道是....這麼多年上學的經驗告訴我一般都是優秀作品才會要電子版,有可能會展在教室外面的,可樂樂只有在小學階段展出過一兩篇文章外,就再沒展出過,難道這次....?樂樂聽出了我的意思,自言自語說“也不知道老師怎麼想的,我寫的東西,能有什麼,為什麼還要我寫的東西?害我週末多了一項作業”我趕緊鼓勵她可別這麼說,說明你這次寫的一定有進步,所以老師才要收集你的。

  這項作業樂樂是在昨天晚上完成的,我開始跟她說我給她打,樂樂說她寫的那張紙不太好,墨水又多,很多地方都浸溼了看不太清楚,還是她自己來吧,於是她自己把這篇讀後感打成了電子版,而後傳給了老師。今天,我抽時間看了看她寫的這篇文章,別說,還真是有進步呢!作文一項是樂樂的弱項,能把讀後感寫成這樣我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我問樂樂是自己寫的還是網上抄的呀?樂樂不屑的回我說你才網上抄的呢!她說她只有個別情節有點記不太清所以上網查了一下情節,內容還是自己寫的。這讓我更加刮目相看,平常也沒見她對這篇文章很喜愛,感想還挺深刻,難道是我帶她去過鳳凰找到感覺了?

  不管怎樣,這也算是樂樂整個中學階段一篇比較好的文章,趕緊記錄下來留念吧。

邊城讀後感7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清澈純淨。

  如此詩意的文章,略帶悲情的人物。從?喜萬分到悵然傷心力交瘁的老船伕,從情竇初開到常年為人擺渡心中充滿等待的翠翠,從頗有名望的少爺到不幸落水斃命的天寶,從非卿不娶到不願再提婚事的儺送,人物之間的關係似乎混亂,卻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對愛的執著,使硪深受感動。現在開放的社會,使人的意識更加清楚,但人似乎並沒有更加清醒。結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離婚更是成了一個十分輕鬆的決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老人家常說:千世修來共枕眠。可見一份感情是多麼珍貴,作者透過寫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詩一般的文筆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對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邊城的文字是優美鮮活的,只有深沉的愛才會孕育出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或許應該說,每個人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邊城隨這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邊城讀後感8

  雨後,我坐在陽臺,讀著《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柔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好像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樸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好像愈發坎坷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說裡,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邊城讀後感9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邊境的小鎮。有著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透過沈從文的文字,這些都浮現在我腦海之中。

  全書中女主角翠翠是很吸引我的,翠翠是一個天真無邪、自然善良、情竇初開的少女,她也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與理想愛情形式的寄託。她對船主的二兒子儺送有感情卻羞於表達。

  翠翠的爺爺是個很善良的老人,他幫別人渡河卻不收別人的錢,還讓翠翠給渡河人準備茶水,我想翠翠的善良品行的養成和爺爺密不可分。但爺爺在翠翠感情上好心辦了壞事。

  故事的結局是個開放型的結局,翠翠遠比絕望的母親更勇敢更堅強,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的命運作持久的抗爭。接受種種磨難而等待儺送的歸來,勇敢接受不幸命運的挑戰。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現出了柔中有剛的美。真有一種“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境界。

  這個湘西的小鎮沒有那麼多的世俗,人與人之間少了些爾虞我詐,人們之間更多的是真誠相待,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生活。我想嚮往的生活應該是與身邊的人好的相處,真誠的對待他人,少點世俗的眼光,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平時可以經常見面喝酒聊天談心,逢年過節大家都能夠聚在一起,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去竄竄門,夏天大家一塊去春遊,冬天一塊去滑雪泡溫泉,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熱熱鬧鬧的在一起。這就是我最嚮往的生活。

  以上是我關於《邊城》的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0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

  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

  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裡,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後感11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曾經無數次想象自己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情景,但我們總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寸人間淨土,是愛情最初開始的地方,踏上了這片土地後,我發現其實這片淨土景色依舊,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邊已經有了很多現代娛樂場所,當酒吧鱗次櫛比地在街邊排列時,我覺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摯的感情在時間的流逝裡變成了極速消費的感情。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出發之前別人問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鳳凰古城,我當時的回答是遇見愛情最初的樣子,迴歸最簡單的生活。那個朋友當時就和我說,我的希望太過於美好,要是不說,她還以為我是要去開發一段豔遇的呢她跟我說,現在的鳳凰因為太過出名,全是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愛情聖地早已演變成了豔遇開始的地方。

  說起邊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邊城讀後感12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裡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著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著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著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邊城讀後感13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漂亮,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漂亮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漂亮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14

  一部《邊城》使湘西揭開神秘面紗,走進大眾視野,湘西成就了沈從文,沈從文也成就了湘西。在書中的湘西,我一度被眼前的風景和民俗所吸引,甚或分不清是在現實中還是小說裡。如畫的山水,氤氳的燈光,揉碎在一灣碧水間,遠處閣樓上傳來細碎的聲音,間或聽到有人在唱歌。那是儺送唱給翠翠的情歌嗎?每天守侯在渡船旁的翠翠,還能等來她的情郎嗎?一曲哀婉的歌,總免不了讓人傷神。回到現實,美好的時光已一去不復返。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它至少深藏在心底,耐得住一遍遍咀嚼回味,幾十年來相伴著,且一直會伴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讀罷此文,只覺得清澈靈動,厚重哀傷。小鎮茶峒,猶如一幅清麗卓絕的山水畫,它孕育出了一個黝黑靈秀的女孩——翠翠,她在爺爺的寵愛中慢慢長大,她天真、懵懂、羞澀,那雙美麗的眼睛使她被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她對英俊的儺送情根深種,他才華洋溢,她芳心暗許。天保為了成全弟弟,放棄了對翠翠的追求,不幸淹沒在無盡的海水中。儺送因這事生了嫌隙,他選擇了離開。當爺爺去世後,這個單純、善良、脆弱的女孩,將獨自面對世間的疾苦與磨難。翠翠等候的那個人或許永遠不會歸來,她守著一個美麗的念想,也守著一首夜色中的歌。孤獨,卻乾淨。“他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文章在此處戛然而止,這就是最好的結局。

  《邊城》是一部淡然優美的小說,它不似我們平常閱讀的小說那般波瀾四起、矛盾從生,對於衝突做濃墨重彩的刻畫。它是淡到極致的濃,儘管用著寡淡平凡的語氣,卻蘊含著濃重的哀傷,令人震撼。

邊城讀後感15

  《邊城》一部情感之作,是從作者腦海中摘錄的幼時最記憶深刻的一些事件,經過想象揣摩才成就了這部作品。

  沈從文,相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他的《雲南的歌會》對人物的描寫或許正是從湘西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瞭解的。

  這部小說主題為邊城,之所以為邊城,作者說過:雖然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的確是水邊的故事,這就是邊城。

  《邊城》裡最難寫的,也就是寫得最成功的翠翠,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與爺爺相依為命,辛苦並開心的接受家中的擔子,划船渡人……15歲的翠翠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的害羞又矢志不渝,與爺爺的矛盾,自己的出走,爺爺的去世,大佬的去世,二老的躲避讓這弱小的女子不堪重負。守候,等待,夢中才有甘甜。從翠翠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出色的心理描寫是《邊城》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能夠把一個年少女孩的心理琢磨的那麼透。

  當賽船時,翠翠聽到閒人話語,說:“二老歡喜一個撐渡船的,看二老今天那股勁,就可以猜想的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聽到這個,翠翠心中不免有點亂,快樂,煩惱,害羞……一起湧上心頭,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接著,在後面的章節中,在水中式岸上討生活的強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謀生的吊腳樓******女,終生漂泊的行腳人,老妻老夫的命運……紛紛來到沈從文的筆上。

  《邊城》裡沒有喧譁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但這親切,自然,內心的語言更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