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節選》說課稿

《邊城節選》說課稿

《邊城節選》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節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尊敬的專家評委,親愛的老師們:

  伴著清幽的笛聲,沿著潺潺的溪流,今天我們將共同走進大師沈從文筆下悠遠的邊城,傾聽一曲美麗而純淨的田園牧歌,我是號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邊城純淨牧歌”。

  我說課內容分為五部分:活水思源說教材、因材施教說學情、獨運匠心說方法、由淺入深說過程、學無止境說反思。

  一、活水思源說教材

  《邊城(節選)》是高教社《語文》基礎模組下冊,小說閱讀與欣賞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為鄉土小說的代表,邊城是一部詩意湘西的純美畫卷,課文選自小說的第一章,再現了平和、靜默的渡頭生活,突出了邊城純淨的自然美和淳樸的人性美。

  二、因材施教說學情

  本文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導遊班學生,女生佔絕大多數,90後的他們自我意識較強,受功利思想影響較深,但他們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表現欲強,又情感細膩,容易被感動。因此文中如畫的風景,至純的人性就是一個很好的情感教育切入點。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理清情節,賞析環境,品味湘西風土人情。【能力目標】: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學會思考,提高導遊詞創作能力。【情感目標】:

  感受湘西自然之美,感悟震撼心靈的人性之美和作者對邊城的一往情深。

  教學還需“因課制宜”,因此,結合教材和學情,我將

  教學重點確定為:透過分析細節描寫,探索人物形象,感悟邊城之美。

  教學難點為:探討作者對邊城的深厚感情。

  三、獨運匠心說方法

  為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本課將藉助多媒體和資訊化平臺,採用任務驅動法,自主閱讀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重構知識,積累情感,透過評價,內化審美體驗。

  四、由淺入深說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分三大步:走“邊”賞美景;入“城”識人心;“邊城”蘊深情。

  第一步:走“邊”賞美景。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是課前準備,學生登入班級空間,自主學習,觀看微課《初識邊城》,初步感知小說的風格特點和作者創作動機,並根據初步的閱讀體驗,完成邊城的導遊詞創作。

  我用檢查作業的方式匯入,展示學生上傳到班級空間裡的作品,並把這些作業歸為三大類:景美,人美,景美人更美,由此引入課文。

  其次是欣賞“邊”景

  本環節我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和合作探究法。

  緊扣題目“邊”“城”二字,分別逐步分析“邊”和“城”的特色。

  首先感受“邊”的特色。文章開篇便將讀者引領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風光中。抓住體現“邊”的細節——“邊境”“渡船”“八個一”,感受小城寧靜深邃,山清水秀的景美……

  然後展示並點評學生甲關於景美的導遊詞。【設計意圖】是:

  由“邊”入手賞美景,分析環境描寫符合學生認知習慣;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第二步:入“城”識人心

  這一步驟主要感受“城”的特點。

  “城”因人而成。故著力探究人物描寫,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逐步領悟人物的真善美。

  師生共同明確:主要人物——翠翠;次要群體——爺爺和渡船人。

  分析翠翠從三方面入手:辨形、品性、知心。

  首先是“辨形”,從年齡,外貌方面分析

  抓住這些外貌描寫的文字點拔學生通過幾個簡單的比喻,表現出作者筆下翠翠的健康活潑、聰明伶俐和無拘無束。

  其次是“品性”,深入認識翠翠,從行動、語言兩方面分析。

  幫助爺爺渡船時熟練的動作、簡潔的語言,把翠翠的懂事、純淨、簡單和對爺爺的愛勾勒了出來,讓學生感受到,翠翠如山林的翠竹那樣,儼然化作了自然的一部分。

  接下來是“知心”。

  對翠翠的內心世界的認識關鍵抓住文字最後兩節的幾個細節:

  說明在閒適單調的生活背後,翠翠也有她的孤獨寂寞和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但是這心事又無從訴說,於是作者筆下,這薄薄淒涼、淡淡孤獨、清清冷冷的少女情懷在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盡顯無疑。

  透過這樣層層分析培養學生透過表象看本質的能力。

  翠翠之後,透過對爺爺對待職業和撫養孫女的態度、工作動力的分析,探討爺爺的形象及性格特點。

  抓住第十段中的關鍵句說明爺爺工作或生活的動力——一切為了這個女孩子。於是,爺爺的恪盡職守,善良樸實,舐犢情深就顯而易見了。

  渡客群體的善良,淳樸,一筆帶過。

  透過對翠翠,爺爺及渡客群體這些人物層層深入的分析,水到渠成地歸納出邊城人的共有特點:淳樸,善良,與人為善。【設計意圖】:

  本環節是本節課教學重點,緊扣題目,透過分析得出“城”的特色是善良淳樸的人美,重點研讀翠翠這一人物形象。激發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印象。

  第三步:“邊城”蘊深情。

  首先探討作者“情”之所依。

  領略瞭如畫美景,感悟了至美人性,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深厚情感。根據上述景美人美兩部分析,結合影片,請學生暢所欲言,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作者對邊城的深情?

  給出指導性建議:祖孫之間的親情、渡客與祖孫之間的樸素人情,景中含情。清澈的溪水、逼人的綠色甚至乖順的小狗都是作者情感的寄託。

  然後展示學生關於景美人更美的導遊詞,並表揚。並思考爺爺和渡客,導遊和顧客,他們之間有共性,作為導遊,應該怎樣對待職業,對待美景,對待遊客?

  最後要求學生完善自己的導遊詞,對比邊城,為家鄉溪口寫一篇推廣旅遊的導遊詞並上傳到班級空間,擇優向專業老師推薦編入校本教材,這是學生選入教材的杜娟谷導遊詞,學生寫道,杜娟谷山體柔合,環境清靜悠閒,邊片成林“靜”,“幽”,“隱”,“綠”。【設計意圖】:

  理解作者情感是本課的難點,透過感悟作者深情,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質樸真誠的可貴,既是情感教育的需要,更是深入探究邊城之美的需要。並且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讓學生明白導遊的中心不僅在於風景,更在於人文。

  板書回顧,課堂小結。

  五、學無止境說反思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堂活動雖已結束,但反思還在繼續。整個教學過程,我力求體現以下三個特色:

  首先緊扣“邊城”,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緊扣題目“邊”“城”兩個字眼,從“邊”入手欣賞美景;從“城”入手品味人性,感悟“邊城”體會情深。

  其次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層深入。

  從景美到人美,從外表到內心,從欣賞到思考,從深思到動手,從課本到現實,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後,鍛鍊能力,學會思考,服務專業。

  從學生的專業出發,讓導遊專業的特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大程度的體現文化課和專業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但是,怎樣把情與景、情與人更好地結合起來?怎樣把專業特色更好的滲透到文字分析中?在分析人物的過程中,怎樣運用並把握好角色扮演?仍然需要我不懈努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