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教學設計(精選3篇)

《邊城》教學設計

《邊城》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教學設計1

  一、 教材分析:

  《邊城(節選)》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閱讀鑑賞第一單元。本單元設立的 目的在於引領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本單元選取了三篇文章,有情節衝突激烈的小說,環境描寫出彩的小說,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說。這些文章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鑑賞和審美價值。《邊城》是一篇散發著魅力的小說,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學目標:

  1、品讀文中關於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2、品味作者樸實而清新,流暢而優美,富有生活氣息的散文化的語言。

  3、透過交流和討論,把握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尋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緊扣課文的有關情節與細節,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透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培養分析鑑賞能力,養成勾畫圈點的習慣。

  2、教學難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 體會作者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心理 的寫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之美。

  四、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三元資訊教學,圍繞教師、學生、媒體展開互動,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立足於文字,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字。

  五、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課文中的風土人情。

  2.運用勾畫圈點法和點撥法,抓住課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匯入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 能領略箇中真趣。

  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現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2、閱讀小說,概括故事情節,擬寫小標題。(預習)課上請同學們交流擬寫的小標題,並複述或概括課文內容。

  小標題:

  第三節 邊城風俗 / 端午日

  第四節 端午邂逅(翠翠—儺送)

  第五節 說親事(翠翠—天保)

  第六節 看迎親送嫁 / 心事

  透過同學們的複述和概括,發現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性不是很強,既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也沒有懸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

  2.品味語言,把握人物的心理與性格。

  3.領悟文中展現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 品味語言,把握人物的心理與性格。

  2.領悟文中展現的人性之美。

  一、導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話題從沈從文先生寫給他夫人的家書節選開始:(教師誦讀)

  PPT:“夜靜得離奇,端午快要到了,家鄉一定是還有龍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間中酣睡,還是在杜鵑聲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還想起我。翠翠,三三難道我又瘋狂了嗎?”

  1948年沈從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絕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時,他呼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從文的妻子,咱們合肥“張家四姐妹”之一的張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傑出的作品《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個迷人的形象,她承載著《邊城》全書之魂:愛與美。

  二、梳理情節

  閱讀課文,請思考:以端午節或翠翠為關鍵詞,概括第3—6節的重要內容。

  第3節 眼前的端午節 邊城賽龍舟的熱鬧場景

  第4節 兩年前的端午節 翠翠看龍舟時巧遇儺送二老

  第5節 上一年的端午節 翠翠看競渡時偶遇天保大老

  第6節 眼前的端午節 翠翠看到迎親花轎時情思被撩動

  從我們共同梳理的故事情節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圍繞翠翠展開的有三個關鍵詞:

  1.環境(茶峒城、端午節的氛圍);2.翠翠的少女情懷;3.二老儺送。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年齡遇上合適的人。

  三、合適的環境:邊城、端午節

  1.邊城的特點,結合第一段來分析概括。

  明確:偏僻、安寧、淳樸,遠離了現代文明的侵擾,是沒被打擾的安寧與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寫的是端午節,其實文章也寫了中秋節和過年,但為什麼要以端午節為重點?端午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哪些?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點評引導:端午節的活動內容有喝雄黃酒、賽龍舟、捉鴨子比賽。特點:端午節是競爭展現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節日,而這種男性的粗獷之美,恰是開啟少女心扉的那把鑰匙。

  四、合適的年齡:情竇初開

  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女孩,秉承了邊城人民的善良與淳樸,但是在十四五歲的少女身上,又有著一些特殊之處,我們先來品味一下這兩段文字。

  1.第四節第一段

  ①翠翠抿著嘴一句話不說,心中充滿不可言說的快樂。

  爺爺與翠翠相依為命,照理說應該是無話不說的,為什麼這裡用了不可言說的快樂?

  點評:我覺得這種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說的,但是隻能說給媽媽聽,但是媽媽已經死了,爺爺是不方便說的,那是什麼?那是情竇初開的衝動。

  2.第四節的第六段和第十段兩次寫到了翠翠的一個奇怪想法 “假若爺爺死了?”“爺爺死了呢?”如何理解他這個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翠翠望到這個景緻,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個古怪的想頭:“爺爺死了呢?”

  交流點評:落日、黃昏容易讓想起生命的逝去,這種景緻也觸發了翠翠細膩、敏感的心思。假若爺爺死了,我就無依無靠了。她很害怕孤獨淒涼。爺爺與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時也希望有一雙堅強有力的臂膀來依偎。這時,合適的他出現了。

  五、合適的人:二老

  1.在寫二老的出場時,第四節第11段用了一個詞:笑。未見其人,先聞其笑。說明二老是一個怎樣的人?陽光、開朗。

  2.分角色朗讀第四節第11段至24段翠翠與二老邂逅的片段。

  3.關於二老的笑,文中還有兩處描寫,請找出來,並體會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帶笑說“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點評:玩笑,略帶了狡黠,幽默。

  PPT:“你個悖時砍腦殼的!”(讀一下,好可愛)放肆地笑著:淳樸、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氣、喜歡自由、讚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沈從文

  也許正因為如此,翠翠才會對這個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年齡遇見合適的人。情竇初開的翠翠終於產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文章中多處寫到了翠翠喜歡上二老的細微變化。請同學們劃出來,品一品,寫上三言兩語的旁批,等會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點評:

  1.第三節13段“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日裡。”(那裡曾發生了與二老邂逅的悸動與美好)

  2.第四節31段“心裡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默地隨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漣漪)

  3.第四節32段:“口中卻輕輕地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裡鯉魚吃去了。’”(二老這條鯉魚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跡)

  4.第五節2段:但這印象不知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屬,初戀總是甜而美的)

  5.第五節8段: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唇笑著。(幸福甜蜜只為二老)

  6.第五節10段: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緻,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側耳傾聽只為誰?只為二老)

  7.第五節11段:“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你認識二老嗎?)

  8.第五節12段:翠翠著了惱,把火炬向路兩旁亂晃著(心亂),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屬,可惜不是你。)

  9.第五節15段:“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心繫二老)

  10.第六節14段:翠翠還想著兩年前端午節的一切事情哪。(記憶猶新,心有所屬。)

  11.第六節16段:提起舊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歡喜)

  12.第六節23段:感情彷彿皆追著那嗩吶聲音走去,走了很遠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邊來。(情思撩動)

  13.第六節25段:翠翠明白祖父這句話的意思所在,不作理會,靜靜地把船拉動起來。(等意中人來到)

  14.第六節26段:看天上的雲。(對愛情的憧憬,白雲悠悠寄相思)

  PPT:張愛玲《愛》: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句:“噢,你也在這裡嗎?”

  《邊城》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感受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說的主旨.

  2.瞭解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徵,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和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說的主旨。

  課前準備

  閱讀《邊城》,收集有關沈從文的資料

  教學難點

  瞭解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徵,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請同學交流。

  二、匯入新課

  放映《邊城》電影的開頭片段,介紹沈從文其人其作。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二、積累整合

  (一)補充註釋

  1. 邊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漢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區。

  (二)結構安排

  《邊城》整個小說共有二十一章,課文節選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環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爺爺。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變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討論下列問題: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預設: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預設: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預設: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預設:神往傾心→沉重壓抑

  5.關於翠翠的性格特點:

  預設: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又情竇初開,不免思緒紛亂,舉動反常。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

  (二)爺爺的性格特點

  (結合爺爺對待船伕工作的表現,對不幸女兒的態度,對翠翠的情感以及對翠翠心理的不解來分析)

  善良慈祥、淳樸誠實、堅強,生活清貧卻樂善好施,對孫女充滿疼愛又不解女兒心。

  四、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情感關係,感受人性美。

  1. 船伕與渡客之情

  船伕對工作盡責盡力,對渡客服務周到、不收錢財、樂善好施;渡客對老船伕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預設: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1.孤獨而堅強的爺爺:內心裡藏著關於女兒的悲傷故事,卻不能說與人;說給翠翠的只是掩去了傷痛的緬懷。年邁衰老,卻必須堅強地生活,因為對於翠翠的未來還感到茫然。一心為了讓翠翠快樂地生活,卻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獨而單純的翠翠:生活於邊城的渡船邊,封閉的環境讓純真的翠翠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獨地久久在內心回憶;想出去,卻更擔心爺爺;心裡感到孤獨卻無法從爺爺那裡得到安慰;聽了關於母親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兒的感受……

  第二課時

  六、感受鑑賞

  (一)圈化你最欣賞的語句,用心誦讀、體會並交流

  1.典雅性與口語化的結合。典雅性主要體現在作者的描述性語言上,如:“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這種語言有著詩歌的意境,哲理的雋永,而且其中自然夾雜著的一些文言詞語,更具有一種古典的精美。口語化則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中。

  2.凝練、清新。在樸素的敘寫中,注入詩的節奏,使語言充滿感興,富有靈氣:“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

  (二)自然風景和地方風物的描寫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喑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裡,溪中彷彿也熱鬧了些。”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這些淡然、素雅的描寫,充滿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異域情調,具有田園牧歌的風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潤著作者對湘西苗地鄉土文化的真誠的謳歌和迷醉。如此環境,彷彿世外桃源,本身便詩意盎然。

  (三)詩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說翠翠美麗、聰慧、善良是一首恬靜優美的詩,那祖父的愛、責任、堅持、淡泊錢財就是一首動人的歌。

  作者筆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閉的停滯的,它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侵蝕,保持著古樸、自然、原始的民風,人們善良、熱情、質樸、好客、真誠。翠翠和爺爺,相守於封閉的渡船溪邊,在孤獨中相互照應,在單調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詩意盎然。

  (四)故事情節的散文化和詩化

  文中沒有什麼大開大闔,驚心動魄的事件,寫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節平淡如水、節奏悠然迂徐、和諧而有張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們提到沈從文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廢名(馮文炳),因為沈從文自己說他的創作是學廢名的。如果說沈從文是散文化、詩化、寫意鄉土小說的扛鼎之人。那麼廢名大約可以算是開山之祖了。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園》等都具有強烈的寫意色彩,它們都影響了沈從文的創作。廢名、沈從文這一派寫意式的鄉土小說,後來在孫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繼承。而這一派鄉土小說和魯迅開創的寫實一派共同構成了鄉土小說的兩支。由於歷史的原因,魯迅的寫實一派一直佔據著文壇的主流,而廢名、沈從文這寫意一脈則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潛流。

  散文化、詩化的寫意鄉土小說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注重風景、風俗、風情、人情、人性的描寫,都多少具有田園牧歌的調子,情感都較為美好,溫暖。更具有藝術性。

  (二)有人認為,《邊城》是“一個關於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從課文中舉出例項,並說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發生在水邊上,寫的是水邊常見的風景,如渡口、渡船、龍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這裡的人的內心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處是水光、水聲。水給了小說明淨、清澈的語言、色調和意境,小說節奏也如流水一般,紆徐平緩;寫記憶中家鄉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鄉愁,表達他對家鄉和家鄉底層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見趙園(《<邊城>——一個關於水的故事》)